• 恒生指數 23345.05 108.11
  • 國企指數 8468.29 41.38
  • 上證指數 3366.75 14.07

昨日 18:27

中銀國際: 小米逆市上升,留意購15166/沽16360

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表示,隨著經濟變化和政策不斷變動,長期利率可能會上升,同時美國或進入一個供應衝擊更頻繁及長久的時期,對經濟和央行而言均為一個艱鉅挑戰。外圍股市個別發展,恒指表現靠穩,在約23300點附近窄幅徘徊。

如看好恒指,可留意恒指認購證(14869),行使價26733點,今年8月到期,實際槓桿15倍。或可留意恒指牛證(54627),收回價22818點,2027年12月到期,實際槓桿39倍。如看淡恒指,可留意恒指認沽證(14866),行使價21500點,今年9月到期,實際槓桿8倍。或可留意恒指熊證(59479),收回價23988點,2027年12月到期,實際槓桿28倍。

小米集團(01810)董事長雷軍宣布,小米自主研發設計的手機SoC芯片命名為「玄戒O1」,並計劃在5月下旬發布,據悉芯片採用最新先進工藝。小米股價逆市造好,升至51元附近整固。如看好小米,可留意小米認購證(15166),行使價68元,2026年2月到期,實際槓桿4倍。如看淡小米,可留意小米認沽證(16360),行使價35.83元,今年9月到期,實際槓桿6倍。

比亞迪(01211)計劃在匈牙利設立歐洲總部,投資額約21.7億港元,冀加強公司在歐洲市場的佈局,將進一步拓展其全球業務版圖,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國際化發展。比亞迪股價再創新高,曾高見436.6元。如看好比迪,可留意比迪認購證(14174),行使價510.61元,今年8月到期,實際槓桿7倍。如看淡比迪,可留意比迪認沽證(15172),行使價328.88元,今年10月到期,實際槓桿5倍。

阿里巴巴(09988)第四季度收入2364.54億元人幣,按年增長6.57%,低於市場預期;期內經調整純利298.47億元人幣,同樣低於市場預期。阿里績後下跌,失守50天線曾低見120.3元。如看好阿里,可留意阿里認購證(15976),行使價146.98元,今年9月到期,實際槓桿6倍。如看淡阿里,可留意阿里認沽證(16348),行使價93.55元,今年10月到期,實際槓桿5倍。

Mastercard經濟研究所發表旅遊趨勢報告,指全球首15位熱門暑期旅遊目的地中亞太地區佔據8席,並指出儘管整體經濟存在不確定性,但旅遊業依然維持強勢。旅遊股個別發展,攜程集團(09961)股價偏軟,回落至506元水平徘徊。如看好攜程,可留意攜程認購證(14433),行使價680.88元,今年9月到期,實際槓桿6倍。

創科實業(00669)被券商下調目標價,指公司受關稅影響,今年毛利率增長預測由0.6個百分點放緩至增長0.35個百分點,但對集團長期利潤率擴張仍有信心。創科股價靠穩,連日於92元附近徘徊。如看好創科,可留意創科認購證(15123),行使價118.28元,2026年10月到期,實際槓桿3倍。

重要聲明
本資料由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持牌人中銀國際亞洲有限公司(「本公司」)發出,其內容僅供參考,惟不保證該等資料絕對正確,亦不對由於任何資料不準確或遺漏所引起之損失負上責任。本資料並不構成對任何投資買賣的要約,招攬或邀請,建議或推薦。認股證/界內證/牛熊證屬無抵押結構性產品,構成本公司(作為發行人)而非其他人士的一般性無抵押合約責任,倘若本公司無力償債或違約,投資者可能無法收回部分或全部應收款項。過往的表現並非未來表現的指標。認股證/界內證/牛熊證價格可跌可升,並可在到期時或到期前會變成毫無價值,引致投資全盤損失。投資前,投資者應仔細參閱有關上市檔(及任何該檔之附錄)及有關補充上市檔所載認股證/界內證/牛熊證的詳情(包括風險因素),充份瞭解產品性質及風險,考慮投資是否適合閣下的個別情況,如有需要,應諮詢專業顧問。中銀國際證券有限公司為認股證/界內證/牛熊證之流通量提供者,亦可能是港交所唯一為中銀國際亞洲有限公司認股證/界內證/牛熊證提供買賣報價者。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