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 07:35
美國聯儲局周三(9日)發布的6月份議息會議紀錄顯示,多數官員認為關稅可能持續推高通脹,並導致未來經濟增長放緩,因而預計減息行動快將到來;幾名官員表示,倘若數據一如預期般發展,局方可在7月底下調利率。
事實上,聯儲局理事鮑曼(Michelle Bowman)和沃勒(Christopher Waller)早已公開表態支持本月減息。總統特朗普也繼續施壓,發帖文指出聯儲局利率「起碼高了3個百分點」。
「炒減息」牽動投資者對科技股的熱熾氣氛,輝達周三股價續破頂,市值曾破天荒跨越4萬億美元關口,「股王」地位更形穩固;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指也刷出20645點即市紀錄,埋單報20611點,亦是收市新高,從4月8日低位計算,累飆35%。升市莫估頂,在目前市場氣氛異常亢奮,以及投資者害怕錯失(FOMO)心態,短期美國科企更上一層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另一邊廂,中資科技股顯然未能搭上「順風車」,納斯特金龍指數周三逆市回吐1.11%,本地上市的科企可謂「難兄難弟」,恒生科技指數昨日低開後未能跟隨恒指倒升,最終微跌15點,報5216點,由4月份谷底共反彈18.52%,回報跑輸納指近一半。
若果把統計時間推回到2025年迄今,其實科指暫漲16.75%,猶勝納指同期僅6.73%回報,如此表現更反映出港美科企的明顯分野是4月初「解放日」大跌市後反彈浪。附【圖】所示,納指4月初插水後愈升愈有,於6月26日突破2月份前頂;反觀科指的反撲力度卻在一個月內已完全耗盡,於5500點前止步,近兩個月大致呈橫行格局,目前較3月18日收市高位6105點,低了14.56%。此消彼長,納指和科指預測市盈率由3月份同處28倍位置,轉瞬間就拉闊至到15倍的差距,相當於今年初的水平。
然而,兩者的基本盈利因素相距不遠。彭博資料顯示,科指成份股的12個月累計每股盈利(Trailing 12M EPS;下簡稱每股盈利)最新較去年底增長超過一成,至267.65港元;至於納指的每股盈利升幅亦僅一成左右。因此,兩者目前估值有別,並非源於中資科技股的盈利能力惡化,只是投資者暫時願意給予海外科企較高估值,意味中資同業備受低估,或具較佳上漲空間。
目前科指預測市盈率不足17倍,較2020年7月27日指數成立至今近5年平均值30.27倍,低了超過一個標準差,即使科指今後刷新今年高位,估值亦便宜納指一大截,足證中資科技股更加值博。
信報投資研究部
立即試用EJFQ 盡覽獨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