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報價: | 2.670 | -0.030 (-1.1%) |
基本數據
(百萬) | 12/2022 | 12/2023 | 12/2024 |
---|---|---|---|
營業額 | 117,623 | 114,797 | 116,186 |
毛利 | 18,507 | 19,474 | 20,900 |
EBITDA | -260 | 3,277 | |
EBIT | -3,497 | -467 | 643 |
股東應佔溢利 | -3,566 | 803 | 752 |
每股盈利 | -0.26 | 0.06 | 0.05 |
每股股息 | 0.00 | 0.00 | 0.00 |
每股資產淨值 | 3.95 | 3.94 | 3.63 |
主要業務聚焦能源裝備、工業裝備、集成服務三大業務。能源裝備業務板塊:設計、製造和銷售核電設備、儲能設備、風電設備、燃煤發電及配套設備、燃氣發電設備、高端化工設備;提供電網及工業智能供電系統解決方案。工業裝備業務:設計、製造和銷售電梯、大中型電機、智能製造設備、工業基礎件、建築工業化設備。集成服務業務:提供能源、環保及自動化工程及服務,包括各類傳統能源及新能源、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污水處理、煙氣處理、軌道交通等;提供工業互聯網服務;提供金融服務,包括融資租賃、保理、資產管理、保險經紀等;提供產業地產為主的物業管理服務等。
業務回顧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
二零二四年,世界經濟緩慢復蘇,呈現差異化發展的形勢,國內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面對機遇與挑戰交織的複雜環境,集團上下圍繞「服務國家戰略,緊貼國家需求,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思路,對標先進,穩中求進,重點突破,攻堅克難,搶抓機遇,扎實推進各項重點工作,為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
於截至二零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報告期」),本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人民幣1,161.86億元,毛利率為18.6%,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為人民幣7.52億元,基本每股收益為人民幣0.048元。
報告期內,本公司實現新增訂單人民幣1,536.0億元。本公司新增訂單中,能源裝備人民幣891.0億元(其中:燃煤發電設備人民幣326.2億元,核電設備人民幣78.9億元,風電設備人民幣173.8億元,儲能設備人民幣119.2億元),工業裝備人民幣422.9億元,集成服務人民幣222.1億元。
報告期內,本公司主要經營情況如下:
1、聚焦國家戰略,堅持深層次融入發展大局
我們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己任,堅持深層次融入國家產業優化和上海市經濟發展大局,積極承擔國家重點項目,聚焦解決國家「卡脖子」核心技術,不斷培育和鍛造承接國家戰略的能力。
報告期內,我們深度參與國家重大專項,助力我國自主研製的300MW級F級重型燃氣輪機樣機的總裝下線並點火成功。在核電領域,報告期內,我們共承接核島主設備39台、常規島設備2台套,順利出產核島主設備31台、常規島設備1台套;累計完工交付31台套核島主設備,既涵蓋全面推進批量化建設的「華龍一號」、CAP系列堆型項目,也包括高溫氣冷堆、鈉冷快堆等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我們已實現華龍系列軸封型核主泵的100%國產化能力,實現了F級重型燃氣輪機透平葉片的批產加工,初步實現了國產重型燃氣輪機透平葉片精密加工技術的工程化應用。報告期內,我們支持了燃氣輪機、先進核能、新能源、儲能、工業母機、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多個國家及上海市重點科研專項。
我們積極把握國家能源政策機遇,服務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在重大技術創新、首台(套)、首批次應用中體現大國重器的擔當作為。在燃煤發電領域,我們持續發力煤電“三改聯動”市場,保持煤電機組全球最低煤耗紀錄,實現機組節煤降碳、深度調峰、熱電解耦及高效供熱,持續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發揮重要作用。報告期內,我們相繼中標甘肅騰格裡沙漠河西新能源基地配套金昌2×1000MW調峰煤電項目,榮盛金塘2×660MW項目、國家電投分宜發電廠2×1000MW機組擴建項目、淮南洛河電廠四期2×1000MW超超臨界二次再熱燃煤發電項目、華潤仙桃二期2×660MW超超臨界燃煤項目、華電望亭2×660MW機組擴建項目等多個訂單,為能源結構升級注入新動力。在風電領域,本公司下屬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電氣風電」)連續11年保持中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量第一,積澱了中國最大的海上風電樣本庫,打造了多個標杆海上風電項目。報告期內,電氣風電定制的亞洲首制海上風電SOV運維母船「至臻100」和「至誠60」完成交付,集高效運維、綠色運維、智能運維、安全運維於一體,兩艘運維母船不僅可以滿足國內海上風電場運維服務的市場需求,也將填補國際海上風電運維裝備的需要,電氣風電將緊抓國內外市場發展機遇,最大化提高船舶的經濟效益。由電氣風電牽頭編制的《漂浮式海上風力發電機組設計要求》於二零二四年五月發佈,推動我國漂浮式風電設計規範的標準化進程,進一步促進我國深遠海風電市場的發展。
我們加快培育和打造重點產業「鏈主」,服務國家戰略產業發展。在航空裝配製造線領域,我們依託自身的極限製造能力和集成裝備實力,為飛機製造及航空發動機製造等高端製造用戶提供安全可控的智能化解決方案,並作為中國航空工業的一部分,致力於打造自主、可控的本土化能力。報告期內,本公司下屬寶爾捷獲得國際飛機製造商在國內的飛機總裝線合同,將通過寶爾捷上海公司實現該「交鑰匙」項目的本土化交付,持續引領航空航天業務可持續發展。報告期內,我們中標數字化航空發動機裝配智能工廠(一期)項目,為客戶量身打造國內首個包含多模組、多系統的航空發動機智能工廠交鑰匙工程,同時斬獲C919前機身與中後機身壁板自動鑽鉚生產線訂單,助力自動鑽鉚設備國產化。在智慧交通領域,本公司下屬上海電氣泰雷茲交通自動化系統有限公司TSTCBTC自主信號系統方案先後中標長春軌道交通9號線(空港線)一期工程、青島地鐵8號線支線工程、上海軌道交通21號線一期工程及一期東延伸工程,上海地鐵6號線更新改造工程和武漢地鐵3號線一期更新改造及二期工程等信號系統項目,完成廣州、鄭州、合肥等地6條地鐵線路的信號系統項目交付任務,為城市快捷發展和群眾便捷出行貢獻力量。在工業基礎件領域,我們的葉片業務已實現從傳統煤電汽輪機領域向航空、航天、燃氣輪機領域的跨越,從單一的能源葉片業務向各類航空葉片、關鍵核心部件、熱端部件等高端產品的升級,成長為「兩機」領域關鍵核心部件製造的龍頭企業。
我們的軸承業務在航天航空、高鐵軌道交通、醫療器械、工業裝備和汽車軸承等領域不斷拓展市場。
2、堅持自立自強,加快推進科技攻關突破
我們以硬核科技推進產業佈局,在核心技術領域實現突破。由我們參建的首例「300MW級煤電機組發電機利舊改造增加調相機功能項目」入選國家能源局公佈的第四批能源領域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我們參與聯合研製的國產首套百萬級(1300MW級)核電發電機護環鍛件通過專家組驗收,達到了進口護環鍛件製造水平,標誌著百萬級核電護環鍛件國產化製造取得重大突破。我們發佈了國產最大2×9MW雙驅磨機電機,通過數字化技術模擬分析手段協同設計,對電磁方案、冷卻方案、結構方案等進行了多輪迭代,優化技術參數與結構形式,極大提升了電機運行的可靠性與穩定性。在新能源領域,電氣風電完成全球最大容量的構網型10MW級風機下線,該風機針對沙戈荒中高風速項目環境與大容量機型需求定制化開發;完成全球首台16MW級海上低頻機組下線,在中遠海大規模海上風電、沙戈荒大規模新能源彙集組網和廣域弱電網等場景下有廣闊應用場景。我們發佈了新一代Z系列堿性電解槽產品,單體制氫規模覆蓋50-3000Nm3/h,為客戶提供高效率、高可靠性、低成本的電解水制氫產品。
由上海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人民電器廠研發的行業首台20Hz低頻高電壓萬能式斷路器獲中國質量認證中心鑒定通過,標誌著我國在低頻高電壓萬能式斷路器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本公司下屬上海三菱電梯有限公司(「上海三菱電梯」)借助數字化仿真技術、智能製造技術、評價與測試技術三大支撐技術,圍繞核心技術、核心部件的突破展開攻關,發佈了12.5m/s超高速電梯,創造了中國製造電梯運行速度的新紀錄,全面覆蓋當前超高層建築對電梯的需求。
我們秉持「堅定不移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之路,支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原則,持續加大科研投入,加速推進科研成果轉化。我們與國內具有專業特長的高校、研究機構加強合作,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打造科創生態圈。我們發佈了上海電氣科技創新若干意見(2024版),以重大項目為引領,構建開放式科技創新體系,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隊伍,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由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牽頭籌建的「上海市資源電熱轉化與循環重點實驗室」獲上海市科委批復籌建,該實驗室緊扣國家「雙碳」目標、新型工業化戰略以及上海市綠色航運、無廢城市戰略,深入研究電化學、熱化學兩大技術路線,並積極拓展「數據+機理」的AI for Science研發新範式,致力於將生活生產中的末端廢棄物定向轉化為綠色燃料和綠色材料,以實現資源高效循環利用。
我們的重點產業技術實力繼續提升,自主科技研發項目獲得多個獎項。報告期內,由本公司下屬深圳市贏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贏合科技」)參與的《大容量鋰離子電池精准製造核心技術與裝備》榮獲二零二三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在二零二三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中,我們參與的《電池儲能系統精細化管控關鍵技術、裝備及應用》獲得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基於非定常燃燒理論的民用航空發動機低排放與高穩定燃燒技術及應用》獲得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百萬千瓦級超低背壓超長軸系二次再熱汽輪機研製及應用》、《廣義電機系統振動噪聲的精准測算解耦溯源與全流程治理技術》、《華龍一號核島主設備成套大鍛件研製及產業化》獲得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我們參與的《600MW高溫氣冷堆主設備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榮獲二零二三年度上海產學研合作優秀項目特等獎。
3、深耕高端裝備產業鏈,持續推進產業升級轉型
深化產業鏈拓展和協同,加快核心產業向綠色化、低碳化轉型。在儲能領域,我們積極佈局壓縮空氣儲能、液流儲能等儲能技術路線,構建多元儲能產業協同發展生態。我們已掌握從10MW至660MW等級的壓縮空氣儲能系統集成化裝備方案,能夠靈活滿足各種規模需求的空氣儲能項目。報告期內,我們參建的湖北應城300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電站示範工程實現並網,創造了單機功率、儲能規模、轉換效率3項世界紀錄,該項目是國家新型儲能試點示範項目,並入選國家第三批能源領域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名單。我們參建的江蘇國信淮安2×300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項目是首個採用熔鹽作為高溫儲換熱介質的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項目,設計儲熱溫度達到行業最高,整個儲能系統轉換效率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報告期內,憑藉在全釩液流電池領域深厚的技術沉澱,我們中標了江蘇灌雲儲能項目的10MW/20MWh全釩液流儲能系統,我們為內蒙古能源集團磴口縣605MW/1410MWh儲能項目供貨的50MW/200MWh全釩液流儲能系統已完成交付。在氫能領域,由我們投資建設的洮南市風電耦合生物質綠色甲醇一體化示範項目獲得生物質收儲、生物質處理及生物質氣化耦合綠氫制生物甲醇ISCCEU認證,實現了綠色甲醇從原料端到生產端的全流程認證,成為國內首個獲得ISCC認證的以生物質和綠氫為原料的大規模綠色甲醇生產項目。報告期內,我們在堿性和PEM電解水市場持續發力,斬獲電力、交通、化工等多領域氫能訂單,並簽約法國溫貝格5兆瓦光伏制氫站項目,實現海外市場突破。
依託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手段,加快核心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我們持續加大智能製造領域投入,推動更多工廠實現智能化升級,目前已有10家下屬企業獲評上海市先進級智能工廠。我們積極打造能源和高端裝備數智轉型的「上海電氣方案」,通過加強雲計算、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前沿技術應用,與產業緊密結合,促進數字產業生態系統各主體實現高效互補和協同聯動,拓展數智融合應用新場景,全面提升產業的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報告期內,我們發佈了「星雲智匯」工業互聯網平臺5.0,結合智慧供應鏈、能碳智慧管家、數字工程師、安全可信可靠四個緯度更新迭代,從而形成工業全價值鏈在平臺端的聯接。
4、實施管理變革,充分激活企業發展潛力
我們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為契機,持續推動公司治理和管控優化,提升運營管理水平,激活企業發展潛力。本公司下屬上海聯合滾動軸承有限公司和上海電氣電站設備有限公司分別入選國務院國資委發佈的「科改企業」和「雙百企業」,將作為參與「科改行動」、「雙百行動」等國企改革專項工程的試點主體,目標打造成為深化市場化改革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雙輪驅動」的創新型國有企業。我們通過實施集團總部機構改革,進一步強化集團總部「黨建引領、戰略管控、資源配置、隊伍建設、風險防範」等核心職能作用,突出戰略引領,強化市場能力,優化經濟運行職能,整合優化推進「大部制」。通過「大客戶總監制度」,優化集團資源分享,促進集團內多領域的配套協同。持續擴展與優化智慧供應鏈管理平臺,提升集中採購品類和覆蓋率,提升管理效率。建立碳管理服務平臺,運用碳排放統計核算標準,系統化開展綠色低碳管理工作。
我們始終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戰略,持續加強幹部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實施科技專家大講堂、項目帶頭人研修班等人才培養項目,總結優化集團技術培訓生、上海工程師選調培養生招聘和培養機制,儲備培養各關鍵賽道未來卓越工程師。圍繞開放式科技創新體系,深化與各大高校的合作,通過聯合培養工程碩博、打造行業特色產教融合示範基地等產學研協同模式,著力打造育才新生態。依託李斌技師學院,成立上海智能製造工匠學院,積極培養推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緊缺型、複合型工匠人才,并入選中華全國總工會公佈的二零二四年度一百家重點支持的工匠學院名單。在選優配強幹部和優化考核激勵上持續發力,突出選人用人鮮明導向,推動考核結果應用,落實「幹部能上能下」,推動幹部梯隊年齡結構逐年優化;加大考核激勵力度,做到獎罰並重。
資料來源: 上海電氣 (02727) 全年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
二零二五年,我們將繼續圍繞「服務國家戰略,緊貼國家需求,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工作主線,主動服務國家戰略,聚焦主責主業,提升產業能級,攻堅硬核科技,優化管控治理,培育面向未來的新質生產力,奮力打造核心競爭力,持續擦亮「上海製造」金字招牌,為強國建設和城市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資料來源: 上海電氣 (02727) 全年業績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