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22944.24 32.57
  • 國企指數 8463.10 12.30
  • 上證指數 3351.59 27.10
01114 華晨中國汽車
即時報價: 3.910 +0.110 (+2.9%)

基本數據

(百萬) 12/202112/202212/2023
營業額2,1421,1311,121
毛利181236288
EBITDA-3,601154-158
EBIT-3,91367-242
股東應佔溢利11,9617,1477,735
每股盈利2.901.591.69
每股股息0.000.960.96
每股資產淨值10.2611.4311.17

集團之主要業務為透過其主要聯營公司華晨寶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製造及銷售寶馬汽車,透過其附屬公司寧波裕民及綿陽瑞安製造及銷售汽車零部件,以及透過其附屬公司華晨東亞汽車金融提供汽車金融服務。

業務回顧 - 截至2024年06月30日六個月止

本集團截至二零二四年六月三十日止六個月之未經審核綜合收益(主要來自寧波裕民、綿陽瑞安及華晨東亞汽車金融等主要營運附屬公司所營運業務之銷售淨額)為人民幣518,000,000元,較二零二三年同期產生之人民幣507,900,000元增加2. 0%。收益增加主要源於來自電動及混合動力車製造商之訂單穩步上升,惟增長因市場競爭加劇令汽車金融收益減少而被抵銷。

未經審核銷售成本由二零二三年首六個月之人民幣365,500,000元上升13. 4%至二零二四年同期之人民幣414,500,000元。本集團之未經審核毛利由二零二三年首六個月之人民幣142,300,000元減少27. 2%至二零二四年同期之人民幣103,600,000元。由於上述變動,本集團二零二四年上半年之未經審核毛利率下降至20. 0%,而去年同期則為28. 0%,主要由於期內原材料(例如鋁)之成本上升,而汽車金融之利潤在激烈市場競爭下減少所致。

未經審核其他收入由二零二三年首六個月之人民幣19,600,000元減少58. 7%至二零二四年同期之人民幣8,100,000元,主要是由於政府補助減少及於二零二三年調整開支之超額撥備所致。

未經審核利息收入由二零二三年首六個月之人民幣348,900,000元減少15. 4%至二零二四年同期之人民幣295,200,000元,源於銀行存款利率、短期存款以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下降。

未經審核銷售開支由二零二三年上半年之人民幣19,300,000元減少35. 2%至二零二四年同期之人民幣12,500,000元。銷售開支減少主要源於收緊成本控制令員工成本降低。因此,銷售開支佔收益百分比由二零二三年上半年之3. 8%下降至二

未經審核一般及行政開支由二零二三年首六個月之人民幣201,500,000元減少12. 4%至二零二四年同期之人民幣176,600,000元。因此,未經審核一般及行政開支佔收益百分比由二零二三年上半年之39. 7%下降至二零二四年同期之34. 1%,主要源於收緊成本控制。

於二零二四年上半年確認之未經審核貸款及應收款項預期信貸虧損備抵淨額為人民幣13,900,000元,較二零二三年同期之人民幣25,700,000元減少45. 9%,主要由於撥回就應收聯屬公司之款項及賬款作出之預期信貸虧損備抵所致。

未經審核財務成本由二零二三年首六個月之人民幣1,000,000元下降20%至二零二四年同期之人民幣800,000元,源於無需確認銀行融資成本。於二零二四年上半年,本集團僅有涉及汽車金融業務之銀行借貸,由此產生之利息開支已確認為相關業務成本。因此,二零二四年上半年之財務成本僅為租賃負債之財務支出。

本集團之未經審核應佔聯營公司業績包括確認華晨寶馬作為本集團聯營公司之貢獻,由二零二三年上半年之人民幣3,759,500,000元減少27. 3%至二零二四年同期之人民幣2,734,700,000元,主要由於華晨寶馬表現下滑所致。

華晨寶馬於二零二四年首六個月之國內銷量達312,730輛寶馬汽車,較二零二三年同期售出之334,076輛減少6. 4%。然而,受惠於中國新能源汽車(「NEV」)行業之快速增長,電池電動車(「BEV」)分部繼續強勁增長。

此外,華晨寶馬於二零二四年上半年出口海外之汽車總數(主要為X3 BEV型號)達13,967輛,較二零二三年同期出口海外之16,595輛減少15. 8%。

於二零二四年上半年,本集團已達成重整華晨雷諾之要求,向華晨雷諾出資合共人民幣13. 4億元,重新取得華晨雷諾之控制權,持有其繳足註冊資本80. 72%。因此,華晨雷諾之財務報表重新於本集團之財務報表綜合入賬。此外,由於瀋陽市大東區人民政府的徵收計劃,故華晨雷諾計劃遷出其現有工廠及辦公室物業。作為交換條件,本集團最遲將於二零二五年三月獲補償合共人民幣451,400,000元。華晨雷諾亦已根據一項為期10年(首3年為免租期)之租賃取得新工廠及辦公室物業。

本集團之未經審核除所得稅開支前溢利由二零二三年上半年之人民幣4,022,600,000元減少27. 0%至二零二四年同期之人民幣2,937,800,000元。二零二四年上半年之未經審核所得稅開支為人民幣1,472,100,000元,主要源於附屬公司於期內支付股息預扣稅,而二零二三年上半年則為人民幣277,200,000元。

基於上文所述,於二零二四年上半年,本集團錄得未經審核本公司股權持有人應佔溢利人民幣1,473,300,000元,而二零二三年同期則為人民幣3,744,100,000元。截至二零二四年六月三十日止六個月之未經審核每股基本盈利為人民幣0. 29201元,而二零二三年同期則為人民幣0. 74211元。

資料來源: 華晨中國汽車 (01114) 中期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4年06月30日六個月止

儘管面對國內及國際因素帶來之挑戰,中國經濟於二零二四年上半年穩步擴張。按照國家統計局發表之數據,期內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達到人民幣61. 68萬億元。於二零二四年第二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4. 7%,按季度計,經濟自第一季度以來擴張0. 7%。總體而言,中國經濟面對不同挑戰仍能保持韌性及適應性。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之資料,二零二四年首六個月之中國汽車總銷量增加6. 1%至14,100,000輛,當中,乘用車銷量為12,000,000輛,較去年同期增加6. 3%。NEV銷量達4,900,000輛,較去年同期增加32. 0%,而NEV乘用車銷量為4,700,000輛,較去年同期增加31. 5%。

由於中國競爭激烈,華晨寶馬於二零二四年上半年之總銷量減少6. 8%,二零二四年上半年國內銷售及出口量分別為312,730輛及13,967輛。華晨寶馬致力發展中國快速增長之BEV市場。寶馬之iFactory生產策略已於華晨寶馬瀋陽生產基地實施,應用數據科學、人工智能及虛擬技術,提升生產效率與質量,同時節能和減排。目前,華晨寶馬正從速準備於二零二六年開始生產「Neue Klasse」車型。Neue Klasse之國內生產將於二零二六年開展。人民幣百億元之第六代動力電池項目如期進行中,主大樓之建設工程已於去年十一月全面竣工。預期設備將於年內完成安裝,二零二六年正式投入生產。

此外,於二零二四年三月四日,華晨寶馬與中國梅賽德斯-奔馳集團(Mercedes-Benz Group China)之合資企業北京逸安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以經營超級充電網絡,目標於二零二六年底前建設擁有1,000座超級充電站、約7,000支超級充電樁之網絡。

華晨雷諾方面,瀋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已於二零二三年五月二十三日批准正式重整方案,執行期為12個月。重整已於二零二四年五月二十二日結束。目前已啟動復工復產工作,戰略夥伴合作車型計劃大概於二零二四年底在瀋陽工廠下線。海獅及海獅王訂於二零二五年上半年復產,而兩個車型之電動化產品亦將同步開始生產。

我們旗下之中國汽車金融附屬公司華晨東亞汽車金融現正制訂多項措施,冀能藉一間國有銀行之夥伴關係及聯合貸款支援,克服近期之市場挑戰。該國有銀行將協助利用領先之NEV品牌取回具競爭力之市場地位。某一指定NEV品牌之主動「助貸」業務模型漸受歡迎,預期宗數將會進一步增加,並取得正面利潤貢獻,現時會繼續投放精力將此項新舉措進一步拓展至其他NEV品牌及銀行夥伴。

於二零二四年上半年,綿陽瑞安有四項為比亞迪、吉利及上汽乘用車而設之新凸輪軸項目。此外,比亞迪新項目將配對其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仰望」系列。上汽集團亦已委以增程系列專屬發動機項目。透過取得主流國內汽車公司之指定新能源項目,將為公司之未來發展注入新動力。

於二零二四年,寧波裕民加快實施產品轉型升級,專注於擴大鋁合金輕量化產業鏈。新市場及創新產品研究及開發已取得新發展。隨新產品開發及工藝技術進一步改進,公司已申請數項創新專利技術,並通過國家智慧財產權貫標體系認證。

資料來源: 華晨中國汽車 (01114) 中期業績公告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