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 10:48
拜登宣布勝出美國總統大選,另美國10月非農職位增加多過市場預期,反映就業市場改善。道指上周五收報28323點,跌66點(或0.2%),結束四連升,納指則微升收市。道指和納指上周分別累升近7%和約9%。恒指上周五收報25712點,升17點,全星期計累升1605點(或6.6%)。今早再升逾400點,曾突破26100點,創約四個月高位,並連升三個交易日。恒指好倉(牛證及認購權證)上周五淨流入逾5500萬港元(下同),恒指淡倉(熊證及認沽權證)同日淨流入逾4400萬元,反映投資者對後市好淡分歧。上周五恒指牛證街貨重貨區為收回價24500至24599點,而熊證街貨重貨區為收回價25800至25899點。
阿里巴巴(09988)績後捱沽,上周五以全日最低位282元收市,下挫4.28%,下試50天線。當日其沽空金額亦排第一,達16.43億元,沽空比率11%。受螞蟻集團暫緩上市影響,阿里近日走勢波動,不過券商大致認為阿里季績略勝預期,對雙11銷情亦正面。阿里股價今早回升逾3%,重上290元。上周五有逾1.2億元淨流入其好倉,淡倉同日則有逾580萬元淨流出。
小米(01810)上季市場份額提升,並擬逐年增加研發投入和人才聘請。另集團在雙11期間銷售理想。股份上周五曾漲近5%,高見25.45元的兩個月高,全日維持3.5%升幅,收報25.1元,為表現最佳藍籌。小米已連升八日,累漲近19%,今早再升逾3%,高位重上26元。上周五有逾5300萬元淨流出其好倉,淡倉同日則有逾260萬元淨流入。
據報滙控(00005)將重組英國零售銀行業務,並裁減約100個職位。滙控上周五曾重上35元,全日收升1.6%於34.7元,月內累升逾8%。今早繼續做好,重返35.3元,其後升幅收窄。上周五有約2.9億元北水淨買入滙控。輪證資金流方面,約290萬元淨流出其好倉,淡倉同日則有逾300萬元淨流入。
近日多間券商調升比亞迪股份(01211)的目標價,管理層亦對四季度業績指引樂觀,配合內地公布新能源汽車規劃後,汽車股強勢持續。比亞迪上周五曾飆近6.5%,衝上210元創新高,惟及後一度由高位回吐逾13%,低見182元,最終收跌1.6%於194元,14日RSI續處超買區,而當日其沽空比率升至23.6%。股份今早一度漲逾4%,高見202.8元,其後於200元關之下徘徊。上周五有超過4億元北水淨沽出比亞迪。輪證資金流方面,逾3200萬元淨流入其好倉,淡倉同日亦有小量資金淨流入。
瑞通相關認股證之選擇:
阿里輕微價外、中短期購(25732),行使價:318.888元,2021年3月到期,實際槓桿:6.1倍
阿里輕微價外、中短期購(26458),行使價:338.888元,2021年3月到期,實際槓桿:7.8倍
阿里輕微價外、中短期沽(28699),行使價:255.38元,2021年2月到期,實際槓桿:6.1倍
小米輕微價外、中短期購(26202),行使價:29.38元,2021年3月到期,實際槓桿:4.9倍
小米價外、中短期沽(26203),行使價:21.88元,2021年3月到期,實際槓桿:4.1倍
匯豐輕微價外、短期購(20166),行使價:38.38元,2021年2月到期,實際槓桿:9.8倍
匯豐輕微價外、極短期沽(12662),行使價:32.9元,2020年12月到期,實際槓桿:11.8倍
比迪貼價、中短期購(15442),行使價:199.99元,2021年5月到期,實際槓桿:2.7倍
阿里輕微價外、中短期購(25732),行使價:318.888元,2021年3月到期,實際槓桿:6.3倍
阿里輕微價外、中短期購(26458),行使價:338.888元,2021年3月到期,實際槓桿:7.9倍
比迪價內、中短期購(15442),行使價:199.99元,2021年5月到期,實際槓桿:2.6倍
瑞通相關牛熊證之選擇:
全場最貼恒指牛證(63786),收回價:24939點,槓桿比率:22.9倍
恒指熊證(55419),收回價:26590點,槓桿比率:35.2倍
阿里牛證(66378),收回價:273.63元,槓桿比率:13.4倍
阿里熊證(54928),收回價:316.88元,槓桿比率:9.2倍
全場最貼小米牛證(66410),收回價:23.949元,槓桿比率:9.8倍
小米熊證(50466),收回價:27.99元,槓桿比率:9.9倍
全場最貼匯豐牛證(66380),收回價:33.68元,槓桿比率:10.6倍
匯豐熊證(56276),收回價:37.78元,槓桿比率:7.1倍
全場最貼美團牛證(66397),收回價:313.799元,槓桿比率:13.6倍
美團熊證(54942),收回價:359.88元,槓桿比率:9倍
重要風險通知
本結構性產品並無抵押品。
結構性產品之價格一般可急升亦可急跌,有可能損失結構性產品之全部或重大部分購買價,閣下對此應有所準備。
閣下投資前應了解產品風險,如有需要應諮詢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