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
儘管目前全球近八成央行正處減息周期,美國總統特朗普更極力施壓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快速劈息,日本央行卻走在相反方向:利率審慎上調。當然,回顧2022年疫後「通脹襲地球」,各國貨幣政策紛紛重新緊縮時,日本續堅持零利率政策(ZIRP)與量化寬鬆(QE)措施,因此現階段不隨外圍步伐,亦屬合理。
自2024年起,日本央行陸續放棄負利率和孳息曲線控制(YCC),並開始減少購買國債,標誌着政策正式轉向,促使長年期國債收益率急漲。雖然通脹升溫跟財政赤字惡化(較歐債危機時的希臘更嚴峻)也推高債息,但日央行近期因應長端利率波動及美國關稅不確定性,選擇暫緩加息。不過,央行試圖穩定長債市場的成效有限,10年期債息周三(16日)攀至1.597厘,是2009年後最高;20年與30年期債息則分別觸及2.648厘和3.211厘。
經過3次加息後,日本基準利率僅升至0.5厘,且債息其實較多數工業國家如美國及英國仍屬偏低,然而,10年期債息短短一年半左右由2024年谷底0.552厘,飆至近1.6厘,情況頗不尋常。若日本長債息漲勢無法受控,遲早觸發新一輪金融市場動盪,這並非危言聳聽,背後原因亦不難理解,正是「日圓套息交易」(Yen Carry Trade)。
當日央行維持極度寬鬆貨幣政策時,日債息長期低企,導致大量資金透過「日圓套息交易」流往海外,令日本成為「低利率輸出國」,間接遏抑了其他發達經濟體的長息。舉例說,日本壽險企業與退休基金由於日債息回報相對欠吸引,傾向配置海外債券,推高了需求,即使該地經濟基本面不支持低利率,其債息仍會被壓下。同時,日本零息政策影響整體期限溢價(term premium),對全球債市利率造成下行壓力。這在某程度上解釋何以日本跟美國長債息走勢相若,自2006年至今關連系數達0.74頗高水平。
近年日本長債息反覆上揚,日企配置海外資產誘因正淡化,一方面可能「回流」,削弱美歐債券的需求;另方面,外國投資者對日債興趣提高,進一步抽走資金。
當前日本債息升勢是否達到需要關注的程度?附【圖】所示,日本縱暫緩上調利率,長債息卻呈現拋物線式上漲,情況罕見並值得留意,甚至已有「𤓓味」;假如日債息持續上揚,恐使市場流動性抽緊,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債息預料亦將上行,對全球股市衝擊不言而喻。換句話說,投資者注視貿易戰進展之餘,也不要忽略日債市表現,以評估市場震盪的潛在風險。
信報投資研究部
立即試用EJFQ 盡覽獨家內容
下一篇:【搏拳實錄】先回氣再破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