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
渣打銀行與貿發局公布最新的渣打大灣區營商景氣指數(GBAI)顯示,大灣區企業當前的營商表現在美國「解放日」關稅衝擊後仍具韌性,主要受惠於提前安排的訂單及生產活動。同時,企業在季內對未來展望持審慎態度,整體預期有所放緩但仍屬正面。
第二季「現狀」指數輕微下跌至53.1,較第一季的53.5略為回落。指數細項的分項表現印證提前安排訂單的說法,其中「生產/銷售」是8個主要子指數中表現最強的項目,不論是絕對值(57.1,為1年來最高)或變幅(+4.2點)均居首位。其他錄得增幅的子指數包括「固定資產投資」(+2.0點)、「利潤」(+1.1點)及「原材料庫存」(+0.1點)。
另一方面,「預期」指數由第一季的54.3下跌至第二季的52,為自2022年第四季以來最低水平,但仍高於50的中性水平。子指數普遍錄得跌幅,除「產能利用率」外,8個預期子指數中有7項錄得下跌。季內跌幅最大的分別是「融資規模」(-5.1點)、「成品/服務價格」(-4.8點)及「生產/銷售」(-2.6點)。
渣打大中華及北亞區高級經濟師劉健恆表示,關稅不確定性推動了大量訂單及生產在第二季度加快出貨,同時加速人工智能的發展。展望未來,調查結果顯示,在整體商業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尤其是關稅豁免期屆滿後的貿易政策發展,大灣區企業因此對下半年持更審慎態度。此外,香港今年第一季的經濟穩步擴張,考慮到外部相關的經濟活動對本地經濟佔比龐大,國際貿易及關稅政策去向對香港至關重要。
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范婉兒表示,雖然調查是在4月美國「解放日」對全球多國提高關稅後不久進行,並未涵蓋近期的所有發展,但調查結果顯示,大灣區企業具備韌性,可應對美國關稅措施帶來的影響。面對美國貿易政策進入新時代,大灣區企業正積極拓展內銷市場,並把業務擴展至區內其他主要市場,特別是東盟地區,這也突顯出中國內地及香港特區政府致力促進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聯繫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