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0日
對於網上有關「外資正在大規模地從中國撤出去」說法,內地官方媒體《人民日報》刊登文章稱,在消費需求個性化、多元化趨勢下,在本土零售企業強勢崛起下,傳統商業模式在中國行不通了。近年來一些沒有跟上中國市場變化的外資撤出了,更多技術含量高的外資進來了,快速反應跟上中國市場變化的外資企業才能獲得成功。
文章指出,一個持續發展、動能強勁的中國,一定是外資眼中的「香餑餑」;但同時,一個充分競爭、市場開放的中國,外資企業必須拿出看家本領才能站穩腳跟。
文章從短期和長期分析,解釋引入外資規模為何下降,稱產業投資是面向長期的理性經濟行為,受中長期多重因素影響,數據上下波動符合經濟學規律。短期而言,2021年以來,中國連續3年引資規模超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外資大量流入,集中釋放投資需求,2024年有所收縮也在正常範圍內。從長期來看,全球跨國投資呈現出服務化、輕資產化趨勢,利用外資規模與新設企業數量之間也會出現階段性反差。
與此同時,近年來,中國出台更大規模、更高水平的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舉措,舉辦進博會、鏈博會,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給予外資國民待遇等,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檻不斷降低,愈來愈多的中小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這是新設外資企業數量較快增長的重要原因。
文章又指,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從資本緊缺轉向資本富餘,從注重引進外資轉向「引進來」「走出去」並重,但資本富餘和「走出去」並不意味中國不需要外資。加快構建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外資仍是關鍵樞紐。
文章說,近年來,美西方一些人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全球跨國投資持續低迷,這對中國吸引外資帶來不小挑戰。外部環境愈是嚴峻,愈需要以更高質量的發展、更高水平的開放,應對外部不確定性。堅定開放、互利共贏,中國是認真的。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