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時報價: | 3.890 | -0.010 (-0.3%) |
基本數據
| (百萬港幣) | 12/2022 | 12/2023 | 12/2024 |
|---|---|---|---|
| 營業額 | 4,054 | 3,917 | 3,762 |
| 毛利 | 3,785 | 3,710 | 3,657 |
| EBITDA | 179 | 1,308 | 1,816 |
| EBIT | 0.50 | 1,107 | 1,645 |
| 股東應佔溢利 | -1,535 | -471 | 378 |
| 每股盈利 | -0.78 | -0.24 | 0.19 |
| 每股股息 | 0.26 | 0.26 | 0.26 |
| 每股資產淨值 | 11.36 | 10.82 | 10.76 |
主要提供(a) 消費金融:提供消費、中小企及其他金融信貸。(b) 私募融資:提供結構及專業融資。(c) 按揭貸款:提供按揭貸款融資。(d) 投資管理:組合投資以及提供結構及專業融資。(e) 基金管理:提供基金管理服務。(f ) 集團管理及支援:為所有業務分項提供流動資金、監督及行政功能。
業務回顧 - 截至2025年06月30日六個月止
信貸業務
本集團主要在大中華地區營運信貸業務,在該地區受當地經濟狀況、融資成本及法規的影響。
消費金融
本集團的消費金融業務乃透過其擁有多數權益的附屬公司亞洲聯合財務有限公司(「亞洲聯合財務」)營運,該公司在香港持有放債人牌照,並在中國內地主要城市持有互聯網貸款牌照及線下放債人牌照。憑藉完善的分行網絡及成熟的網上及手機平台,亞洲聯合財務主要在香港及中國內地從事為個人及企業提供無抵押貸款業務。自2017年以來,在香港無抵押貸款未償還結餘方面,亞洲聯合財務在非銀行貸款機構中排名一直穩居無抵押貸款機構之首,並在所有貸款機構中排名前五。
我們在審批貸款時保持謹慎態度,同時持續優化成本基礎以提升營運效率。於期末,貸款結餘淨額(扣除減值撥備後)及總額分別為10,634.7百萬港元及11,312.5百萬港元,同比分別增長2.8%及3.6%。因此,亞洲聯合財務錄得收入1,598.5百萬港元,同比增長2.0%。貸款回報保持穩定在28.4%。由於混合回報大致反映了我們的貸款組合表現,因此我們毋須各自區分香港及中國內地的回報。經營成本同比減少2.1%至489.7百萬港元,使成本對收入比率下降至30.6%,去年同期則為31.9%。
期內,融資成本(主要以HIBOR為基準)為221.4百萬港元,同比下跌15.6%。
亞洲聯合財務於整個期間維持穩健的流動性並獲取充足的銀行貸款,以支持未來的貸款增長和未償還貸款的再融資。減值虧損淨額為446.1百萬港元,同比增長15.5%,此乃由於中國內地部分新增無抵押借貸的額外撥備對比2024年6月30日的期間內之撥備撥回,加上香港的淨減值比率由去年同期的8.6%微升至9.1%的綜合影響所致。
其他虧損為18.9百萬港元,主要來自重估中國內地辦公室租賃物業的虧損。匯兌虧損59.2百萬港元主要是由於中國內地一間附屬公司清盤後從當地匯出資本所致。此乃資金最初匯入直至最終匯出期間人民幣兌港元大幅貶值而產生的非現金支出。
亞洲聯合財務於期內貢獻除稅前溢利374.6百萬港元,期末權益的年化除稅前回報率為10.3%,去年同期則為10.4%。撇除附屬公司清盤產生的匯兌虧損47.7百萬港元,經調整除稅前貢獻為422.3百萬港元,同比增加5.5%。
香港業務
儘管環境充滿挑戰,如破產管理署的數據所示個人破產申請案件已達到自2017以來的最高水平,惟我們的香港業務仍展現韌性,盈利能力及交易額均實現超出預期的增長。
我們的專有評分系統整合信資通數據庫的數據,藉此有效管理信貸風險。我們的動態評分模式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宏觀經濟狀況,使我們能評估各種情況的風險。
我們的實時收款系統監察所有賬戶的付款狀況,使我們的信貸發放及收款團隊能增加放貸,同時將信貸虧損保持在可接受範圍內。
於2025年6月底,我們新的SIM信用卡產品自推出以來已達累計24億港元的交易額。在本年度上半年,交易額同比增長超過60%。其他主要指標,包括未償還結餘、收入及客戶獲取亦體現了該強勁表現。儘管SIM信用卡處於早期發展階段,該產品已吸引大量信貸狀況更穩健且與現有客戶群特徵截然不同的新客戶。
我們現正於SIM信用卡平台上推出混合貸款產品,旨在以有效的交叉銷售推動可持續收入增長。
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於2025年6月23日發佈一份建議加強規管持牌放債人的諮詢文件。建議措施聚焦多個關鍵領域,包括加強規管無抵押個人貸款、加強保障貸款諮詢人及提升借款人的負擔能力評估。此外,建議改革旨在加強投訴處理流程、加強財務教育措施及優化放債人規管框架。作為負責任的市場領導者,我們歡迎該等規管發展,並相信健全的法律框架可確保放債人妥善管理信貸風險,並保持便捷的借款人融資渠道,因此符合全體市場參與者的利益。
於2025年7月,亞洲聯合財務榮獲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頒發的「2025年私隱之友嘉許獎」金獎。其展示亞洲聯合財務在個人資料保障及私隱管治方面的持續卓越表現,彰顯我們成為著重環境、社會及管治的企業公民的承諾。在科技進步和網絡安全威脅與日俱增的時代,亞洲聯合財務依然積極完善管治框架。
中國內地業務
期內,亞洲聯合財務對於中國內地維持保守方針,在市場不明朗的情況下策略性限制風險承擔,同時等待更清晰的經濟復甦跡象。有抵押貸款產生的穩定回報與其低撇賬率相符。與此同時,營運開支已降至可確保我們在該市場的業務於期內作出正面貢獻的水平。透過嚴謹的成本控制、嚴緊的風險管理及明確及有抵押貸款的策略,亞洲聯合財務已建立韌性十足的平台,即使經濟環境充滿挑戰仍能推動可持續增長。
按揭貸款
本集團通過其擁有大多數權益的附屬公司新鴻基信貸有限公司(「新鴻基信貸」)經營按揭貸款業務。自2015年開業以來,新鴻基信貸已建立全面的按揭貸款與服務基建,以其客戶為本的方針及創新的按揭解決方案而聞名。
由於香港住宅市場的樓價持續下跌,我們於期內對於發放新貸款保持審慎態度。
我們專注積極管理現有貸款組合,並拓展新的樓按資產管理服務平台。
我們自去年起開放端對端樓按資產管理服務平台以管理由機構擁有的按揭組合,新鴻基信貸於2024年11月獲委任為一個100百萬美元住宅按揭組合的服務商。
今年6月,新鴻基信貸再獲委任為另一個70百萬美元住宅按揭組合的服務商。該兩個組合均由新鴻基公司與機構資本合作,向有意剝離由資產負債表撥資的按揭組合的發展商收購,並將管理和服務外判。
截至2025年6月30日,貸款結餘總額為1,786.9百萬港元(2024年6月30日:2,299.3百萬港元),同比減少22.3%。物業一按貸款繼續主導該貸款組合,佔比超過90%。於2025年6月底,貸款對估值比率為78.5%,反映樓價面臨下行壓力。
總收益為98.6百萬港元(2024年上半年:124.2百萬港元),當中包括利息收益97.0百萬港元,同比下跌21.9%,反映貸款規模有所縮減。貸款回報為9.9%(2024年上半年:10.2%)。服務費收益為1.6百萬港元(2024年上半年:無),乃由於我們繼續發展按揭服務業務。我們保持集中營運模式並精簡市場推廣費用。此嚴謹方式使營運成本同比減少12.6%至22.1百萬港元,成本對收益比率則維持在目標範圍內,為22.4%。
融資成本持續減少,同比下跌57.6%至17.0百萬港元,主要由於期內借款較少及香港銀行同業拆息下降。減值虧損支出淨額為50.0百萬港元,同比增加47.9%,反映大中華區經濟放緩導致貸款違約撥備增加,以及抵押物業估值下跌導致減值撥備較高。在充滿挑戰的市況下,該審慎方式符合我們保守的風險管理框架。我們正積極管理賬目並嘗試收回款項。新鴻基信貸貢獻的除稅前溢利為9.5百萬港元(2024年上半年:25.0百萬港元)。
投資管理
投資管理部門憑藉本集團的專業知識及全球網絡,尋求具吸引力之經風險調整回報。
我們根據資產類別重新編排分項的除稅前貢獻以減低冗餘並提高清晰度。有關按性質呈列的收益及虧損的更詳盡明細,請參閱本公佈內簡明綜合財務報表附註3。
投資管理業務於2025年上半年錄得投資收益997.9百萬港元或為平均資產的6.4%。收益較去年期間的57.4百萬港元大幅上升,幾乎所有資產類別均有貢獻。
私募股權佔最大比重,其收益為582.9百萬港元,主要受惠於期內成功實現多項投資退出所帶動的估值上升。進一步詳情請參閱下文私募股權一節。
企業持股產生收益303.5百萬港元,從2024年上半年的虧損22.2百萬港元反彈,實現22.3%的六個月回報。該強勁表現主要是由於我們對中國相關持股進行戰略配置,而此配置受益於投資者情緒的持續改善。同時,我們的對沖基金組合在市場持續不明朗的情況下保持防禦姿態,於期內實現6.8%的穩健回報。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共同投資的旅遊相關項目在持續復甦的支持下,加上來自債務投資的強勁利息收入,特殊機會投資及結構信貸分項在六個月內實現4.5%回報。房地產組合錄得2.9%的六個月虧損,主要是香港辦公室資產的估值受壓及出售部分歐洲房地產平台的淨虧損所致,惟其他歐洲酒店業投資的強勁表現抵銷了部分虧損。
營運成本同比增加93.5%至109.5百萬港元,主要反映表現相關開支增加。自2025年1月1日開始的報告期起,我們已停止集團管理及支援分項向投資管理分項收取內部資金成本,改為根據其各自的平均資產結餘分配該兩個分項的融資成本。該調整令所有業務單位有關使用股東權益的處理方式一致,且不影響本集團整體的財務業績。融資成本為102.8百萬港元,同比減少30.7%,原因是本集團的融資成本總額隨著進一步降低槓桿而下跌。該分項實現除稅前溢利785.6百萬港元,強勢扭轉去年同期的147.5百萬港元虧損。
營運方面,我們持續強化科技基礎設施並採用人工智能工具提升營運效率。我們亦投資於團隊升級及強化風險管理框架。投資管理、基金管理及信貸業務所產生的協同效應日益推動我們的整體表現,鞏固我們作為領先另類投資平台的地位。
公開市場
公開市場投資組合包括企業持股(一項內部管理的股權策略)及透過其他全面收益按公平值列賬的策略性持股。
企業持股
企業持股分項管理高回報及高質量股權倉位的投資組合。該組合在高增長及價值股票之間取得良好多元化及平衡。於2025年上半年,我們進一步加強投資組合及風險管理的能力,致力實現可持續的經風險調整回報。
該投資組合於期內實現強勁的22.3%回報,我們的策略性長期持股和技術性短期持股均有重大貢獻。我們投資的中國股權(特別是金融科技、大型互聯網平台及「新消費」公司)從先前的估值低迷中復甦。我們在美國的持倉(主要是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的精選投資主題及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帶來的大宗商品機遇)在「解放日」後有所回升,並於期末錄得正回報。我們透過技術性減持選定股權以鎖定期內收益,把握市場利好走勢。
儘管我們預期市場會進一步波動,但我們對於本年度餘下期間仍保持審慎樂觀。
我們將繼續專注打造多元化高質投資組合並加強風險管理,以減輕市場波動帶來的影響。
策略性持股
透過其他全面收益按公平值列賬的策略性持股組合包括本集團的策略性倉位,我們相信其將與其他業務單位創造協同效應,為股東帶來長期價值。
另類投資
於過去十年間,我們利用本集團對市場外機會的獨特准入、專業知識和資本實力,建立了一個多元化的投資組合,其中包括私募股權、對沖基金,以及特殊機會投資及結構信貸。該投資組合的組成是以投資表現、策略匹配度及市場與行業准入作為挑選公司及基金經理的準則。我們的持續成功及成熟的投資能力,正通過家族辦公室解決方案平台,不斷推動第三方投資興趣。
私募股權
私募股權投資組合包括我們的外部基金投資、與此類基金的跟投項目以及直投項目。該資產類別憑藉接觸高質機遇、領域專長及全球投資權限等優勢,為本公司提供中長期的可觀回報。
2025年上半年的投資者情緒與2024年相比有所改善,市場參與者普遍轉向風險偏好模式。美中兩地科技板塊投資活動尤為活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成功帶動投資熱潮。公開市場(尤指香港)的復甦亦為私募市場帶來正向外溢效應,並為退出營造有利環境。
期內,我們的兩項直接╱跟投項目–Jefferson Capita(l納斯達克證券代碼:JCAP)及聖貝拉(2508.HK)分別於美國及香港成功上市,令我們得以實現估值提升並促進變現。此外,我們透過策略性二手份額轉讓積極管理投資組合,並持續獲得基金投資的計劃性分派–此乃普通合夥人系統化返還資本的常規操作。該等活動加強我們的流動性狀況,提升資金再配置能力以把握新投資機會。
在維持嚴謹的資金配置策略的同時,我們亦跨領域、跨策略精選並新投資於高潛力普通合夥人,此等標的乃透過全面的市場佈局分析與嚴格的投資流程所篩選。
同時,我們對表現傑出的現有普通合夥人增加投資承諾,深化與表現一貫出色的基金管理人之關係。我們繼續與Sun Hung Kai Capital Partners Limited協作,為第三方投資者提供精選另類投資機會,助其實現卓越的經風險調整回報。
對沖基金
本集團多經理對沖基金投資組合由一組精選的外部對沖基金組成,這些基金的範圍遍及全球,策略多元化。
對沖基金組合以較為保守的風險性開啟本年度,因此即使環境高度波動,該計劃仍能夠產生穩定回報。我們的對沖基金組合幾乎每月穩定複利,於2025年上半年回報率為6.8%。回報中佔比較高的策略包括市場中性、套利、股票長╱短倉及事件驅動。對沖基金計劃成功的關鍵在於甄選管理人及配置規模。最大的幾項基金配置均能在期內提供穩健回報。與此同時,在嚴峻經濟環境中遭受挫折的基金在整體投資組合中所佔比例不大。
特殊機會投資及結構信貸
特殊機會投資及結構信貸策略著重於利用市場失序或特定事件所產生的獨特機會。我們的投資組合主要包括不良資產或價格錯置標的,投資範圍已進一步拓展至西歐、北美和亞洲,為本集團增添地域多元化。此外,私募融資的餘下有期貸款組合亦已納入該分項。我們聚焦不良資產或複雜機會的投資策略,旨在透過穩健的防禦特性獲得有利回報。
該分部於期內產生收益46.3百萬港元,主要由於我們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共同投資的旅遊相關項目隨著國際旅遊正常化而持續復甦並表現強勁。來自債務投資的利息收入亦為收益作出貢獻。於相同時間內,本集團維持嚴謹信貸發放策略,僅於符合嚴格下行風險保護規定時方會執行交易。
房地產
房地產投資組合包括本集團在香港商業房地產的權益及海外市場的酒店業及商業投資,截至2025年6月30日,估值為2,268 . 3百萬港元(2024年12月31日:2,372 . 1百萬港元;2024年6月30日:2,502.4百萬港元)。
房地產投資組合於2025年上半年錄得淨虧損67.7百萬港元。該虧損主要源於原有房地產持股的估值
業務展望 - 截至2025年06月30日六個月止
由於貿易談判持續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等全球不明朗因素,預計2025年下半年市場環境仍將充滿挑戰。利率持續高企繼續壓抑資產估值、限制流動性及借貸,並加劇香港房地產市場及中小企業的融資壓力。香港市民及遊客的消費模式轉變導致零售業復甦緩慢,或會進一步打擊本已受中國內地經濟放緩外溢效應影響的香港經濟。
儘管面對該等不明朗因素,我們仍會保持審慎樂觀,將資本效益與穩健風險管理列為優先要務。我們的消費金融平台將繼續發展SIM信用卡業務,密切監察當地經濟環境,並迅速調整貸款發放策略以應對挑戰。新鴻基信貸將積極管理現有投資組合,同時與我們的投資管理團隊合作發展樓按資產管理服務業務。投資管理分部將繼續提升流動性,審慎重新配置於能進一步使我們投資組合更多元化的新投資機會,並強化與績效卓越的現有合作夥伴。SHKCP將深化與投資管理分部的合作以令產品多元化,增強其與不斷增長客戶群的關聯性,並增加其在客戶另類投資中的份額。
資料來源: 新鴻基公司 (00086) 中期業績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