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26492.01 52.84
  • 國企指數 9453.90 2.62
  • 上證指數 3830.54 1.12
00704 和嘉控股
即時報價: 0.065 -0.006 (-8.5%)

基本數據

(百萬港幣) 3/20233/20243/2025
營業額352.434
毛利-910.000.05
EBITDA-236-24-16
EBIT-241-27-18
股東應佔溢利1,250-36-29
每股盈利4.35-0.12-0.10
每股股息0.000.000.00
每股資產淨值3.523.163.01

主要從事焦炭貿易業務、煤炭相關附屬業務及焦炭生產業務。

業務回顧 - 截至2025年03月31日止年度

本公司所處的焦炭行業,其核心下遊客戶為鋼鐵企業。本報告期內,房地產行業持續深度調整,新開工面積大幅減少;基建投資規模沒有顯著增加,製造業用鋼需求穩中有升,整體鋼材消費量呈現下降態勢。面對鋼材市場需求不足,鋼鐵企業普遍採取限產、壓產措施,導致對作為原料的焦炭需求持續低迷。

與此同時,作為主要原材料的煉焦煤價格雖處於下行通道,但其降幅尚不足以彌補焦炭行業的整體利潤率下降,導致焦化行業利潤空間遭受嚴重擠壓。

作為產業鏈的中間環節,本行業在上下游的雙重壓力下,盈利能力面臨巨大挑戰。

值得關注的是,行業內部正經歷積極的結構性變化。在國家持續推動淘汰落後焦化產能的政策背景下,落後產能加速出清。本公司擁有的7.1米大型焦爐,具備顯著的規模效益、更低的能耗水準、優異的環保達標能力以及穩定的產品品質等核心優勢,代表了行業先進產能。我們預期,在落後產能退出引發的供應格局再平衡過程中,本公司憑藉上述優勢將有效鞏固並提升市場份額。

此外,中國政府已推出一系列經濟刺激政策,並預計將持續加碼,旨在促進房地產及基建行業企穩回升。本公司預期將受益於宏觀經濟的復甦態勢,並通過自身核心競爭能力把握增長機遇。

本報告期內,由於合作方山西金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能源科技」)由於既要在低迷的市場環境中滿足自身營運所需,又要兼顧的焦炭生產配套設施的建設資金,僅憑其自身盈利能力難以支撐其滾動式發展,配套設施建設進度緩慢,嚴重影響本公司焦爐資產的投產時間。能源科技一直保持與各大金融機構進行融資安排,以期憑藉融資資金完成所有配套設施建設。本報告期內,由於焦炭市場持續的疲軟,行業不景氣,給融資帶來的難度不斷加大,能源科技之融資尚未得到最終落實,因此本公司焦爐尚未正式投入使用。

本公司始終與能源科技保持溝通和積極督促,據能源科技負責人最新溝通了解,目前配套設施方面,基礎建設已經完成90%,主要等待落實設備尾款後提取設備,然後進廠安裝、配套、調試。

據能源科技負責人所述,其集團已與一間國家級金融機構的附屬公司簽署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融資框架協議,目前前期工作全部就緒,預計首筆資金將於7月中旬落實,其資金額度足以覆蓋上述設備款所需。因此,能源科技負責人預計於明年2月,可完成本公司焦爐投產配套。

本報告期內,本公司與中國信達(香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信達香港」)之貸款和解也取得積極進展,目前本公司已與信達香港就和解協議條款文本達成一致。然而,應信達香港要求,本公司正等待其於本公司控股股東層面完成調整和重新約定,即可隨時與信達香港簽署和解協議。

資料來源: 和嘉控股 (00704) 全年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5年03月31日止年度

展望下一報告期,本公司重點工作如下:

1.在能源科技順利落實融資後,本公司將全力督促其配套建設進度,力爭本公司焦爐早日投產並產生穩定現金流並爭取盈利。

2.本公司將積極投資參股焦化生產過程中副產尾氣的精細化深加工,致力於提升產品附加值。此項舉措旨在開闢焦炭主業之外的新利潤增長點,增強本公司整體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3.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在新能源與綠色能源領域積極尋找良好的投資機會,為股東爭取更大的經濟利益和利潤回報。

資料來源: 和嘉控股 (00704) 全年業績公告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建議瀏覽器: Chrome, Firefox, Safari, IE9或以上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