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24776.33 277.38
  • 國企指數 8952.38 99.28
  • 上證指數 3519.48 2.65
00570 中國中藥
即時報價: 2.290 0.000 (0.0%)

基本數據

(百萬) 12/202212/202312/2024
營業額14,30418,12216,510
毛利7,1989,2747,856
EBITDA1,9292,2311,264
EBIT8301,097134
股東應佔溢利7641,28554
每股盈利0.170.280.01
每股股息0.050.000.09
每股資產淨值4.494.634.48

主要業務為於中國研發、生產及銷售中藥及醫藥產品。

業務回顧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

2024年,中醫藥行業在政策調整與合規精進中煥新前行,在科技賦能、中藥出海、改革深化的加速演進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行業格局重塑之際,本集團因勢而動、迎變求新,立足「中藥材生產及經營、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中成藥、中醫藥大健康」五大業務板塊,持續深化改革、強化合規建設,以實幹為要、持續突破,不斷為中藥產業現代化體系構建貢獻新的動能。

一、錨定五大業務發展目標,築牢高質量發展基石

(一)中藥材生產及經營

中藥材是中藥產業的核心生產原料,也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中藥材價格易受氣候、供需關係等外部因素影響,近年來波動較為顯著。2022至2024年間,中藥材綜合200指數(以下簡稱「指數」))從2022年末約2,700點快速攀升,至2023年8月達到區間高位,自2024年起市場開始進入調整週期,指數有所回調,但整體依舊居於3,000點以上的高位,並呈現波動和較高的不穩定性。

近年來,我國藥品監管體系持續強化對中藥材生產質量的規範化管理,相繼出台《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等政策文件,旨在推動中藥材規範化生產,從源頭提升中藥質量。近期發佈的中藥集採及地方性招投標政策,正逐步加大對符合中藥材基地標準建設的權重指標,對於滿足相關要求的企業,將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更易脫穎而出。

本集團高度重視中藥材質量與產業的長效發展,在確保藥材質量和藥材穩定供應的同時,盡量減少原料價格波動對生產成本的影響,持續推進符合政策要求及本集團發展需要的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AP」)基地建設,對種植、採收、加工、運輸等環節實施全程規範化管理。報告期內,本集團牽頭建設的「中藥全產業鏈質量技術服務平台」項目基本建成,實現中藥生產關鍵質量指標追溯的高階應用功能,適配藥企出廠賦碼、政府監管共享、終端用戶掃碼等多方追溯需求。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集團在全國22省(區、市)累計參與共建中藥材生產基地165個,共涉及108個中藥材品種,基地面積逾47.0756萬畝,其中97個品種上線中藥質量追溯系統;累計建設種子種苗繁育基地27個,面積1,908.78畝,涉及24個重點中藥材品種。報告期內,新增三七、淫羊藿等18個品種通過GAP符合性檢查,累計共23個品種通過GAP符合性檢查,肉桂、桂枝2個品種基地同時獲認定為「省級中藥材產業化基地」。

報告期內,本集團與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種植養殖專業委員會共同舉辦「中藥源頭在行動-優質道地藥材基地走進中藥控股暨中藥材助力鄉村振興」活動,持續增強行業影響力,促進中藥材產業源頭高質量發展。

(二)中藥飲片

報告期內,本集團的中藥飲片業務區域佈局優勢持續凸顯,位於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子公司核心支撐和增長拉動作用穩固提升,同時協同山東、貴州等地子公司,發揮特色飲片品種優勢,帶動中藥飲片板塊業績實現進一步增長。與此同時,本集團著力豐富中藥飲片經營品類,首推鮮藥飲片系列,進一步豐富產品矩陣,滿足中藥飲片市場的多元化需求。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集團在20個省(區、市)建成並投產26家直營「共享中藥·智能配送中心」。報告期內完成代煎、代配處方超700萬張,合計生產超5,000萬劑,同比分別增長22%和14%。依託於此,本集團為醫療機構客戶提供更穩定的藥品供應保障,並進一步提高藥事綜合服務能力。

2024年11月,山東省醫療保障局發佈了《全國中藥飲片採購聯盟集中採購文件》,對45個中藥飲片品種進行集中帶量採購,本集團共13家子公司、45個品種、84個品規成功中選,將向行業提供規範化、規模化、全程質量可追溯的中藥飲片。

(三)中藥配方顆粒

中藥配方顆粒作為中藥現代化的重要載體,符合國家對中醫藥創新的發展要求,是中醫藥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各部門和各級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藥配方顆粒行業從無到有,目前已成規模。作為中藥配方顆粒產業化的開拓者,本集團深耕行業逾三十載,依託基礎研究與工藝創新的深度融合,建立完善的質量管控體系;憑藉長期積累的醫療機構合作網絡及專業化服務能力,持續強化終端市場滲透,鞏固行業領軍地位。

自山東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中藥配方顆粒採購聯盟集中採購公告》首次公佈以來,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國已有22個省(區、市)納入中藥配方顆粒集採覆蓋範圍、20個省(區、市)已實際執行集採。目前,集採區域售價大幅下降,非集採區域價格聯動調整頻繁,中藥配方顆粒行業仍處於深度「調整期」,集採所預期的帶量效應尚未能顯現。報告期內,受集採降價、成本上漲及市場競爭加劇情況影響,本集團中藥配方顆粒營業收入和盈利水平有所回落。

在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本集團深刻意識到穩固終端份額的重要性。基於中藥配方顆粒的集採要求及各省對中藥配方顆粒品種的使用習慣,本集團持續優化品種供應及服務保障方案,差異化制定產品處方策略,滿足臨床應用需求。報告期內,新增等級醫療機構客戶超1,400家。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藥監局」)已累計發佈316個中藥配方顆粒國家藥品標準,對於規範中藥配方顆粒生產、促進中藥配方顆粒標準統一、加快建設全面市場化、推進中醫藥的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臨床常用的中藥品種約600多個,目前國標品種僅佔臨床常用品種的一半,其餘品種由省級標準予以補充。報告期內,本集團一方面積極推動配方顆粒國家藥品標準建設,另一方面基於臨床應用情況,持續更新宣傳資料與組方,通過案例互動和實踐,幫助醫生深入理解配方顆粒的產品內涵。同時,通過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合作編撰發佈《中藥配方顆粒行業藍皮書》、與中國中藥協會共同發佈與宣貫《中藥配方顆粒臨床使用指南》,持續推動中藥配方顆粒行業的健康發展。

(四)中成藥

據統計,2015至2024年間,中國三大終端六大市場藥品銷售額呈逐年下降趨勢,「十四五」期間增長乏力。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成藥行業營業收入和利潤均呈現同比負增長。在此背景下,本集團不畏艱阻、迎難而上,通過深化產銷協同與市場整合,構建多維運營體系。報告期內,仙靈骨葆膠囊、玉屏風顆粒、鼻炎康片、棗仁安神膠囊等9個重點品種規模過億,腰腎膏、通絡骨質寧膏、黑骨籐追風活絡膠囊等多個品種實現銷售額同比上漲,實現逆勢增長。

處方藥業務層面,本集團以市場純銷提升、標桿終端打造、等級終端覆蓋、學術活動開展為抓手,聚焦仙靈骨葆、鱉甲煎丸等臨床特色產品開展多項學術宣講活動,進一步提升本集團在公立等級醫院的品牌影響力。與此同時,「一人一院一標桿」項目持續發揮成效,新開發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逾3,000家次,等級醫院覆蓋進一步加強。

OTC業務層面,本集團完善全國連鎖客戶佈局,集中資源做強重點連鎖,「10+200+N」(10大連鎖+200家區域性龍頭連鎖+N家其他連鎖)等級合作模式成績斐然,鼻炎康片、蟲草清肺膠囊、腰腎膏等九大主品在「10+200」連鎖目錄整體覆蓋率達82%,銷售額同比實現雙位數增長。

本集團持續開展中成藥上市後再評價,積極開展藥效學研究、隨機對照研究,新形成發佈指南、共識、教材等文件25項,包含腰腎膏、化濕敗毒顆粒、黑骨籐等多個產品,為中成藥的臨床應用提供循證醫學證據,助力核心產品豐富其學術內涵。

(五)中醫藥大健康

隨著「健康中國」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各地相繼出台多項舉措助力大健康產業發展。本集團整合升級「中藥大健康產品」和「國醫館」構建「中醫藥大健康」業務板塊,釋放大健康產業鏈資源協同優勢,聚力增強核心競爭力,穩步探索創新業務新模式。

在中藥大健康產品端,本集團佈局人參、陳皮、燕窩、肉蓯蓉等品類,線上線下齊發力,統籌產線、科研、渠道資源,積極探索並延展健康產品銷售網絡,持續優化業務佈局與客戶結構。新本草養生茶飲門店運營模式得以成功複製,已運營門店34家,「一方九韻」品牌旗艦店在核心商圈首次對外亮相。

國醫館方面,本集團視中醫藥產品與技術為核心競爭力,致力於為人民群眾提供差異化、系統化的中醫藥健康綜合服務。持續優化特色中醫診療、理療康復與養生產品的協同整合,有效保障國醫館的良性運營。報告期內,新增兒科調理、產後康復等多個特色中醫外治項目,推動診療服務量突破16萬人次。

二、厚植科創驅動根基,推進中藥傳承創新發展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集團擁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2個、院士工作站2個、國醫大師工作室3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3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6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CNAS實驗室8個、省級工業設計中心1個。

本集團堅定科技創新引領,穩步推動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科技研發項目取得新突破,榮獲多項省級科技獎勵。國藥集團同濟堂(貴州)製藥有限公司參研項目「數據驅動的苗藥生產過程質量管控關鍵技術及應用」獲貴州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參研項目「中醫藥防治慢性肝病的臨床及基礎研究、藥物開發和應用」、「以了哥王為代表的貴州苗藥特色炮製技術的系統研究」獲貴州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山東中平藥業有限公司參研項目「山東道地藥材金銀花、丹參良種選育及產業化應用」獲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二等獎。

穩步推進中藥材資源研究並獲新突破。報告期內,本集團選育的金蕎麥「國蕎1號」和淫羊藿「貴同柔毛1號」獲得國家農業農村部新品種授權。淫羊藿質量標準化項目獲ISO/TC249國際標準立項;甜葉菊、茯神、絞股藍、花生衣等4個品種獲廣東省中藥材地方標準認定。

中藥配方顆粒研究繼續保持領先優勢。報告期內,國家藥典委新發佈中藥配方顆粒國家藥品標準51個,由本集團完成研究的34個,佔比67%。截至2024年12月31日,國家藥典委累計已發佈中藥配方顆粒標準316個,由本集團完成研究的172個,佔比54%,其中疑難品種殭蠶、炒殭蠶等動物類配方顆粒標準獲得公示,實現動物類中藥配方顆粒標準的零突破。

中藥循證醫學及經典名方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自主研發的3.1類中藥新藥當歸補血湯顆粒獲批上市、桃核承氣顆粒獲註冊受理;聚焦已上市中成藥大品種開展循證研究31項,其中風濕骨痛膠囊治療骨關節炎作用機制研究獲成功發表。

報告期內,本集團累計申請專利172項,獲授權專利126項,其中發明專利68項、實用新型專利54項,覆蓋中藥資源、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中成藥等多個業態的關鍵技術領域,為本公司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全面完善現代化管控體系,以改促進賦能高質量發展

(一)堅定目標深化改革,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勢能

本集團聚焦「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兩個目標,以優化管理架構與資源配置為抓手,夯實穩健運營基石,持續提升經營效能,積極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化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構建驅動業務上揚的新引擎,為本集團高質量發展儲能積勢。報告期內,本集團進一步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及協同性,統籌推動各項改革任務落實落地,著力穩固全產業鏈基本盤,高效優化管理結構佈局,切實完善現代化公司治理,有效防範各類風險,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持續攻堅中藥科研建設,為中藥產業現代化、規範化、科技化發展注入新動能。

(二)堅定推進人才強企戰略落實落地,激發全員創新創造活力

本集團嚴格落實人才強企戰略舉措,持續提升人才工作水平,著力構建科學、高效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落實完善「五行名方」人才發展體系,通過「名星計劃」實施新員工全週期培養,系統推進青年人才培養;優化「名班計劃」培養體系,建立中藥材領域「專業+管理」雙渠道發展路徑,強化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截至2024年12月31日,專業技術人才規模達1,005人,同比增長17.0%;認證內訓師543人,同比增長23.6%。

報告期內,本集團持續推進多維僱主品牌建設,實現行業影響力提升,榮獲2024年「拉姆·查蘭管理實踐獎」。

(三)夯實基礎加快數字演進,培育「數字中藥」新動能

本集團有序推進產業數字化、管控數字化的項目建設,持續加強研發及IT基礎設施底座能力。產業數字化方面,廣東一方製藥有限公司「基於中藥品控溯源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應用」成功入選工信部2023年工業互聯網試點示範項目,成為唯一一家入選應用標識解析平台的中藥配方顆粒企業。管控數字化方面,全級次「統一門戶」建設落地,人才智能化管理系統二期、財務智能報表平台和司庫管理系統上線,實現主要經營數據信息化、可視化,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和運營效能。IT研發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開發建設大模型「龍印AI」,探索前沿技術與企業應用的深度融合,以技術創新賦能業務發展,顯著提升業務效率,推動產業智能化進程。

(四)強化安全環保責任認知,擘畫綠色低碳中藥新未來

本集團嚴格執行安全生產政策,積極探索創新安全管理模式。通過責任考核、體系建設、隱患排查、安全評估、宣傳教育、應急演練等多維度措施,全面推進安全環保工作。報告期內,持續推進相關子公司實施本質安全改造項目,系統性提升本質安全水平;修訂完善危險源辨識清單、制度文件和考核標準各36項,制定328份作業崗位標準化流程;組織開展機械設備操作、消防應急、危化品管理等專項安全培訓1,705場次,顯著提升員工安全操作能力,切實降低事故發生率。

報告期內,穩步推進「雙碳行動」計劃,組織節能環保內部培訓108場次,覆蓋員工9,357人次。同時,選派人員系統學習能源發展形勢及「雙碳」實踐經驗,參訓人員全員通過考核獲得資質證書,顯著提升專業水平與履職能力。

(五)堅守合規管理理念,全面牢築風險防線

本集團將

業務展望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

本集團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聚焦改革、整合資源、提升效能、創新發展」為總體原則,以戰略運營管控為抓手,以優化產業佈局為基礎,以資源整合和改革轉型為手段,以提質增效和協同創新為動力,全力穩固企業經營發展基本盤,全面提升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率,全方位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與綜合實力。

資料來源: 中國中藥 (00570) 全年業績公告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建議瀏覽器: Chrome, Firefox, Safari, IE9或以上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