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22658.98 154.30
  • 國企指數 8250.37 19.33
  • 上證指數 3309.95 30.91
00387 力豐(集團)
即時報價: 0.570 0.000 (0.0%)

基本數據

(百萬港幣) 12/202212/202312/2024
營業額874702561
毛利133159139
EBITDA114645
EBIT2.63738
股東應佔溢利8.31121
每股盈利0.040.050.09
每股股息0.090.050.16
每股資產淨值2.062.101.96

主要從事金屬加工機械、測量儀器、切削工具及電子設備之買賣、安裝及提供有關之售後服務。

業務回顧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

貿易

於二零二四年,中國經濟面臨各種挑戰。中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5.0%,較二零二三年之5.4%稍為下降。儘管工業增加值增長5.7%,但中國市場的激烈競爭導致整體工業盈利較上年下降3.3%。二零二四年工業增加值的飆升主要由「新質生產力」的出現帶動,包括鐵路、造船、通用設備、新能源汽車、太陽能輕型電池、

機器人、醫療設備、航空航天等多個行業的升級。此外,與二零二三年相比,二零二四年的貨物出口值錄得7.1%的理想增長率。東盟、歐盟、美國及中國香港仍然是主要的出口地區,其中對東盟地區的出口於二零二四年錄得13.4%的顯著增長。然而,房地產市場處於低谷,國內消費需求疲弱,拖累經濟。

於二零二四年,中國汽車產量達到31,436,000輛,包括新能源汽車12,888,000輛。

與二零二三年相比,汽車產量增幅3.7%,其中新能源汽車的產量較上年度大幅增長34.4%。

二零二四年全年,本集團於新能源汽車製造業保持強勁的銷售量。這亦為本集團帶來可觀的安裝、零件銷售及服務收入。然而,其他業務分部的表現並不理想。於二零二四年,中國的機床進口量較二零二三年下降4.1%。儘管整體下降,但力豐的日本機床業務在向新能源汽車製造業銷售方面表現突出,取得非常可觀的業務量。二零二四年,中國刀具的進口量下降2.7%。力豐的日本刀具業務表現與二零二三年相若。此外,電子設備的需求在2024全年均呈現復甦跡象。本集團的電子設備業務表現遠超二零二三年。二零二四年的整體營商環境為本集團帶來持續挑戰,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維持毛利率。此外,我們對經營開支保持審慎態度,有助改善盈利能力。

於二零二四年,本集團的總訂單量為1,261,718,000港元,較二零二三年的843,939,000港元增加49.5%。訂單金額包括商品銷售、服務收入及佣金收入訂單總額。

投資

聯營公司OPS Ingersoll Funkenerosion GmbH及普瑪寶鈑金設備(蘇州)有限公司於二零二四年的業務表現未如理想。歐洲(尤其是德國)經濟疲弱,導致OPS IngersollFunkenerosion GmbH的業務表現令人失望。在中國,金屬鈑金機械(特別是進口機械)的需求下降及競爭激烈,導致普瑪寶鈑金設備(蘇州)有限公司於二零二四年的業務下滑。於二零二五年,聯營公司的營商環境仍然充滿挑戰。

資料來源: 力豐(集團) (00387) 全年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

中國政府為二零二五年設定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為5%。增長的動力將主要來自刺激國內消費和進一步加強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產業。中國政府將繼續推動「新質生產力」,以推動各行各業發展高科技。人工智能大型語言模型、量子計算機、人形機器人、自駕汽車等新興領域,將帶來對高端製造設備和技術的額外需求。此外,預計二零二五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包含出口)銷量為16,500,000輛,較二零二四年增長30%。

本集團高端製造的設備在中國市場仍會有亮麗的發展機會。本集團不斷優化銷售及服務團隊,引入新血及經驗豐富的人才。考慮到售後服務預期帶來收益增長,本集團已擴大服務團隊,招聘更多工程師以提升技術能力。

另一方面,近期美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包括中國)開展關稅戰,為全球經濟帶來高度不確定性,令本集團的業務蒙上陰影。德國及中國的聯營公司表現未如理想,亦對本集團的財務表現構成不利影響。儘管面對這些挑戰,力豐的管理層對其產品和市場依然充滿信心。本集團亦開始推出不同品位的產品,以擴大市場佔有率。透過加強銷售管理及增加新產品,本集團有信心能夠於二零二五年創造佳績。

資料來源: 力豐(集團) (00387) 全年業績公告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