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26285.21 347.08
  • 國企指數 9364.19 121.79
  • 上證指數 3826.88 19.59
00265 港譽智慧城市服務
即時報價: 1.060 -0.010 (-0.9%)

基本數據

(百萬港幣) 12/202212/202312/2024
營業額260342346
毛利748597
EBITDA355867
EBIT252944
股東應佔溢利9.72130
每股盈利0.040.080.12
每股股息0.000.000.00
每股資產淨值1.141.161.05

主要從事住宅及商業物業的物業管理及租賃服務業務、環境.生業務、綜合發展業務以及多樣化旅遊產品及服務業務。

業務回顧 - 截至2025年06月30日六個月止

物業管理業務

隨著多年來中國城鎮化的推進,加上居民對生活質素的需求不斷提高,物業管理行業機遇處處,同時亦面對重重難關,例如物業管理公司服務質素參差及定價不透明、推動智能管理、翻新老舊住宅區及綠色環保實踐的需求等。因此,物業管理行業的改革及創新勢在必行。

於二零二五年三月舉行的全國兩會中提出,將進一步努力推動物業管理行業朝向更標準化、智能化及以人為本的方向發展。物業管理公司需就技術儲備及服務創新積極裝備,以適應政策方向及市場需求的轉變。新法規將加強對物業管理公司的監管,物業管理公司須按合約約定提供優質服務,從而透過服務質素評估建立建全的物業管理制度及完善監管機制。就創新而言,新法規鼓勵物業管理行業引入新技術及方法,例如於物業管理服務的智能管理使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並提高服務效率。物業管理公司應以更好了解居民需求及提供多元化服務以滿足居民不同需求為目標。

中小型物業管理公司透過提供彈性服務模式及積極探索差異化競爭策略於特定區域保持若干競爭優勢。本集團重視與客戶溝通以提供更個人化的服務,以於競爭中脫穎而出。高品質服務可改善客戶的滿意度,增強客戶的忠誠度,並產生良好口碑效應。因此,提升服務質素為物業管理公司的競爭核心。

於本期間,港譽物業集團著重於增強其進行中項目的服務質素,其主要包括醫院、學院、住宅大樓及政府大樓等的物業管理。本集團已推出多項措施,包括加強前線員工培訓、競爭性晉升制度、工作輪調計劃及績效考核,以提升服務質素及提高客戶滿意度。這些努力旨在促進本集團的可持續長期增長。本集團亦透過數碼平台或應用程式為住宅客戶提供增值服務,提供如安排維修預約、查詢社區活動資訊及使用管理費支付系統等便利。

港譽物業集團致力於維持其營運規模。於二零二五年六月三十日,港譽物業集團的在管合約總建築面積約為8.5百萬平方米(二零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約8.5百萬平方米)。雖然競標競爭激烈,港譽物業集團仍獲得若干新項目(主要為學校等的公共建築),項目主要位於中國河北省石家莊市。另一方面,於二零二五年第二季度,總建築面積約為0.2百萬平方米的若干服務合約於本期間到期及尚未續約。

隨本集團致力於發展高品質物業管理服務,於本期間,本集團於物業管理業務錄得收入(包括物業管理服務及租金收入)約103.6百萬港元(相關期間:約98.6百萬港元),增長約5.1%。

環境衛生業務

隨著人口增長及居民持續對更高品質及更便利的環境衛生服務需求增加,再加上中國政府重視環境衛生行業及環境保護政策的推進,兩者皆共同為發展環境衛生業務提供有力支持。此外,環保衛生服務市場化程度的提升將進一步促進市場競爭,提高服務質素及效率。

然而,環境衛生行業亦面對如科技升級成本、人力資源管理及環境法規執行等不少挑戰。為應對該等挑戰,業內人士需要持續創新及改善服務水平,以更好地把握市場機會。環境衛生業務預期於未來幾年維持快速增長趨勢,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及廣闊的前景。

於本期間,本集團錄得來自環境衛生服務業務的收入約63.7百萬港元(相關期間:約65.2百萬港元),較去年同期減少約2.3%。環境衛生服務業務收入減少,主要因為本期間環境衛生業務的零星合同(非投標合同的服務)減少。

由於行業標準及合規要求不斷提高,預計環境衛生公司在維持利潤率方面將面臨更多的重大障礙。為成功應對該等難題,本集團將抓緊適當時間及機會,維持其服務範圍、增進現有客戶關係、實施創新機械化策略以及擴大其現有客戶群,以確保收入穩定增長。本集團抱持審慎的態度,選擇等待經濟狀況改善後,方於環境衛生領域進行任何實質性的擴展。同時,本集團將繼續實施成本控制措施,並為僱員提供培訓計劃,以提升經營效率、優化工作流程,並降低行政及經營成本。

綜合發展業務

於本期間,本集團的綜合發展業務包括旅遊景區及文化景點的經營管理、旅遊相關設施的發展及營運,即(i)旅遊景點相關服務;及(ii)提供推廣、活動策劃及諮詢服務。

旅遊景點相關服務

本集團的非全資附屬公司河北土門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土門旅遊」)在中國河北省石家莊市擁有並經營一個旅遊景區及文化景點,產生旅遊景點相關收入。

土門旅遊於本期間錄得收入約2.1百萬港元(相關期間:約3.9百萬港元)。土門旅遊的收入減少乃由於購物商場空置率高企、鄰近村民自主經營導致競爭加劇以及缺乏來自若干商戶的獨特且具競爭力的產品。該等綜合因素導致本期間收入減少。

本集團亦在中國從事旅遊相關設施開發業務。於本期間,位於中國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區白鹿泉鄉東土門村2018–48號總面積為14,637平方米的一幅土地正處於規劃階段,並於本集團於二零二五年六月三十日的簡明綜合財務報表中確認為存貨,賬面值約為15.5百萬港元(二零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約14.9百萬港元)。

根據本集團與地方政府單位訂立日期為二零二一年十月二十八日的協議,一幅位於中國河北省石家莊市總面積約為21,647平方米的土地(於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綜合財務報表中確認為存貨,賬面值約為102.3百萬港元)已於二零二一年退還予地方政府,補償金額約人民幣85.0百萬元(相當於約102.2百萬港元)。

於二零二五年六月三十日,應收政府部門結餘約為人民幣3.5百萬元(二零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約人民幣3.5百萬元)。

土門旅遊將著重於改善購物商場空置率、確保租賃合約的重續及更有效地自客戶收回未償還款項。

提供推廣、活動策劃及諮詢服務

本集團推廣、活動策劃及諮詢服務於過往年度的主要客戶(東勝房地產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及其附屬公司)的銷售及營銷策略改變,導致本集團推廣、活動策劃及諮詢服務的收入自二零二三年起下跌。於本期間及相關期間,本集團於推廣、活動策劃及諮詢服務並無錄得任何收入。

多樣化旅遊產品及服務業務

本集團多樣化旅遊產品及服務分部主要為中國客戶提供出境旅遊相關服務。

由於本集團專注於其他業務(如物業管理及環境衛生),故本集團於本期間及相關期間並無於此分部錄得收入。本集團將不時重估週邊業務環境,並為此業務分部作出適當安排,以為本公司及其股東取得整體最佳利益。

資料來源: 港譽智慧城市服務 (00265) 中期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5年06月30日六個月止

隨著中國城鎮化加速及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預期物業管理及環境衛生行業將維持增長趨勢。然而,由於科技及信息持續進步以及中國的人工成本上升,本集團正面對經營成本增加的壓力。因此,預期本集團業務將有更多發展機會,同時亦預期未來幾年本集團將面臨激烈競爭及經營成本上升的問題。

國家政策及中國政府已引入一系列的政策推動物業管理行業向標準化及高品質方向發展。例如於《關於加強和改進住宅物業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規定需要提高物業管理服務質素。本集團將調整其市場策略繼續支持國家政策,以應對市場動態變化及迅速滿足政府政策,以及提高服務質素、業務增長及客戶忠誠度。

隨著科技(如互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能)廣泛應用,物業管理行業逐步實現智能及數碼轉型。透過應用智能系統及自動設備,物業管理公司可對物業設施實現遙距監管及智能管理,改善管理效率及服務質素。因此,本集團需要持續改善管理效率、降低經營成本及改善服務質素,以滿足客戶需求及提升市場競爭力。同時,本集團於環境衛生分部堅持審慎務實的營運策略,所有支出均旨在提升利潤率及客戶滿意度。

物業管理行業將透過跨行業合作及與其他行業資源整合而得以加強。物業管理公司將積極尋求與物流、金融及環保產業等行業的合作機會,共同創造智能社區生態系統。隨著環保意識日益增強,推動物業管理服務綠色發展變為業內重要趨勢。具備綠色物業管理能力的物業管理公司將於市場上更具優勢,並將會是業內新競爭焦點。透過跨行業合作,物業管理公司可擴大其服務範圍,改善服務質素,並同時為居民創造更多價值。

展望未來,本集團將受惠於中國城市的城鎮規劃,並繼續採用審慎的現金流管理,即致力於穩中求進,進而維穩。本集團的主要成功策略為透過競投新合約有策略性地收購高品質項目,例如透過收購物業作租賃用途,同時,亦吸引高績效的潛在客戶,積極擴展物業管理及環境衛生業務。

資料來源: 港譽智慧城市服務 (00265) 中期業績公告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建議瀏覽器: Chrome, Firefox, Safari, IE9或以上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