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23892.32 255.75
  • 國企指數 8597.27 111.39
  • 上證指數 3493.05 4.43
00257 光大環境
即時報價: 4.080 +0.070 (+1.7%)

基本數據

(百萬港幣) 12/202212/202312/2024
營業額37,32132,09030,258
毛利14,36513,81111,536
EBITDA11,51811,6288,923
EBIT9,4279,4526,723
股東應佔溢利4,6024,4293,377
每股盈利0.750.720.55
每股股息0.240.220.23
每股資產淨值7.717.847.85

主要業務為建造、環保能源項目運營(垃圾發電廠、餐廚及廚餘垃圾處理項目、污泥處理處置項目、滲濾液處理項目、沼氣發電廠、糞便處理項目、飛灰填埋場項目、醫療廢物處理項目、固廢處理項目以及提供垃圾分類、再生資源利用及環衛作業服務)、環保水務項目運營(污水處理廠、供水、中水回用處理廠、污泥處理及處置項目、海綿城市建設、流域治理、污水源熱泵項目、滲濾液處理以及環保水務技術研發及工程建設項目)、綠色環保項目運營(生物質綜合利用項目、危廢及固廢處置項目、光伏發電項目及風力發電項目,以及提供環境修復服務)、進行環保技術研發、提供環境相關技術服務、設計環保項目、提供環保項目裝備建造及安裝服務及銷售相關裝備以及投資控股。

業務回顧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

二零二四年,本集團堅持穩中求進、以實促穩,聚焦主責主業,著力加強核心業務管控和核心能力建設,夯實「穩」的根基,厚植「進」的態勢,推動經營向好發展,持續鞏固行業領軍地位。

經營發展方面,回顧年度內,本集團深入調查研究,研判內外部形勢,制定「十五五」戰略發展預規劃,明確「兩化一型」(科技化、國際化、生態型)發展方向,開啟「二次創業」新征程;強化境內外市場投資拓展力度,增強發展動能;強化運營管理、財務與預算統籌等方面的增收控本,提升經營質效;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賦能業務發展,推動構建「科研生態圈」;強化管理基礎,以數智化等手段,提升治理能力;加強存量風險隱患資產、生產安全等方面的風險防控,築牢發展底板。

回顧年度內,本集團收益合共達港幣30,258,009,000元。其中,運營服務收益為港幣19,429,550,000元,較二零二三年增長1%;建造服務收益為港幣5,743,468,000元,較二零二三年減少25%。各收益比重為:運營服務收益、建造服務收益及財務收入分別佔64%、19%及17%。

回顧年度內,本集團積極拓展融資渠道、完善融資工具組合,適時鎖定市場窗口期並通過本公司及其上市附屬公司有序推進中期票據、資產支持證券等各類債券發行工作,將綜合資金成本控制在較低水平;加強境內外授信額度儲備及外債管理工作。二零二四年,本集團獲得國家各類資金補助約人民幣1億元。截至二零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本集團手持現金港幣80.42億元,負債水平合理,財務狀況健康。

本集團秉持與本公司股東(「股東」)分享企業經營成果的理念,為回饋股東支持,並結合業務發展情況及戰略規劃,本公司董事會建議就截至二零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派發末期股息每股9.0港仙(二零二三年:每股8.0港仙),全年股息每股23.0港仙(二零二三年:每股22.0港仙)。派息比率41.8%,較二零二三年增加11.3個百分點。

截至二零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本集團業務分佈已拓展至國內26個省(市)、自治區及特別行政區,足跡遍及229個市縣區,海外市場佈局德國、波蘭、越南和毛里求斯;共投資落實環保項目604個,總投資約人民幣1,624.25億元;另承接環境修復、垃圾分類、設計諮詢、設備供貨、技術服務等各類輕資產服務。本集團旗下環保能源及綠色環保板塊合共落實垃圾發電項目193個,設計日處理生活垃圾15.99萬噸(含委託運營規模)。

市場拓展方面,回顧年度內,本集團持續深耕固廢、泛水和清潔能源三大領域,鞏固傳統業務,積極探索新業務、新模式,加強產業鏈延伸與協同業務拓展,促進輕重資產業務平衡發展。固本方面,於垃圾發電、污水處理、光伏發電等傳統業務領域投資多個項目;新承接環衛一體化、工業廢水處理、設備供貨等輕資產服務,鞏固完善垃圾發電、工業廢水處理等領域的產業鏈佈局。拓新方面,於廣東廣州投資建設本集團首個儲能項目,進一步拓寬清潔能源業務範疇;在安徽蕭縣拓展本集團首個生物質氣化項目,進一步增強生物質綜合利用能力;在江蘇常州落實本集團首個廢舊電池回收資源化利用項目,這不僅是本集團首個電池回收利用項目,亦是國家首台(套)成果落地標竿項目;落實沼氣淨化提純業務,搭建生物天然氣外銷渠道,進一步挖掘運營項目價值,實現協同增效;搭建虛擬電廠和電力交易平台,完善「零碳園區+虛擬電廠」業務模式;完成首筆電量交易,開啟售電業務新領域。在國際市場,本集團於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烏茲別克斯坦」)、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積極跟進業務機會,並先後於埃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印度等地簽署或中標輕資產業務,進一步推動自主研發的環保裝備、工藝包出海,深度服務「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此外,本集團通過參加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年會等重要活動,加強與多位外國政要及國內省部級領導的交流;積極參與中國環博會、澳門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等境內外行業交流活動;牽頭在港舉辦綠色科技與可持續發展論壇,與政產學界重要嘉賓探討新質生產力機遇,積極構建「產業生態圈」,持續鞏固行業影響力。

二零二四年,本集團共投資落實新項目12個,總投資約人民幣17.64億元;新簽署各類輕資產業務合同,合同總額約人民幣18.35億元。

創新賦能方面,回顧年度內,本集團聚焦技術難點攻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成立科技委員會,建立本集團課題研發一盤棋。技術創新與應用層面,在脫硫脫硝、氣化供熱、廢舊電池回收等領域轉化落地技術項目30個,助力相關項目更好優化成本、增效增收、降低安全生產風險。業財一體化、檔案管理、智慧管理等數字化平台的建設進展良好,數字化賦能本集團經營管理的成效進一步顯現。截至二零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本集團累計獲授權知識產權2,149件,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榮譽獎勵超過20項,成為本集團科技創新能力與成果的良好實證。

運營管理方面,回顧年度內,本集團從開源增效、減碳節能、降本節支等維度入手,提升運營質效,確保為各地提供優質的環境治理服務。其中,環保能源確保垃圾入廠量,實現垃圾倉增效,平均入廠噸垃圾發電效率首次突破400千瓦時;環保水務深入開展「五小創新」(小發明、小改造、小革新、小設計、小建議),試點「黑燈工廠」模式;綠色環保深挖燃料本地資源化,節約相關成本,探索生物質資源化、高值化利用,加快業務轉型發展。

工程建設方面,回顧年度內,本集團堅持精細化、動態化管理模式,著力加強安全風險要素的全方位管控,保障各項目工程建設安全、有序推進。其中,本集團越南順化垃圾發電項目(「順化項目」)竣工儀式獲越南國家政府總理出席見證,顯示當地政府對本集團項目工程建設能力的充分認可;廣東南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建成投運,為本集團打造新業務增長點奠定良好基礎。二零二四年,本集團建成投運項目33個、建成完工項目4個(含EPCO項目);完工並交付的環境修復服務9項;新開工項目21個(含EPCO項目)及新執行環境修復服務10項。

安全與環境(「安環」)管理方面,回顧年度內,本集團秉持「年初出事一年白幹,年尾初始白幹一年」的樸素理念,踐行安全生產制度,組織安環隊伍培訓,實施安全生產治本攻堅行動,為自身及各地社區築起牢靠的安全屏障。其中,270位項目一把手及板塊區域中心安環管理總監參加安環管理資格認證考試,以考促學,提升相關負責人的安環履職能力。此外,本集團加強節假日總部現場值班值守,首推汛期、台風防範期和重大節日假日期間的每日安全生產運營專報。

環境貢獻方面,本集團積極推動節能減排、減污降碳,積極推動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的同步提升。

資料來源: 光大環境 (00257) 全年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

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踐行者、美麗中國建設的擔當者、中國環保產業的領軍者,本集團將秉持「情繫生態環境、築夢美麗中國」企業使命,圍繞打造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環境綜合服務商」的目標,主動融入國家重大戰略,紮實做好民生保障與能源保供;深化「兩化一型」發展方向,將「十五五」戰略藍圖逐步轉化為現實;統籌好境內外市場、傳統業務與新興業務,開拓協同業務,延伸產業鏈條,提升增量業務貢獻力度;加強精細化運營管理,深挖運營管理潛能,加快數智化轉型;深化科技與產業融合,培育新質生產力,以創新驅動助力「二次創業」;提升站位、拓寬思路,全力以赴推進解決應收賬款難題,堅持安全生產常抓不懈;踐行弘揚「真抓實幹、馬上就辦」的執行力文化與「懂規矩、敢擔當、有夢想」的創業文化,凝聚「二次創業」合力。

展望未來,本集團將堅持穩中求進、以實促穩,聚焦主責主業,鞏固行業龍頭地位,提升核心競爭力,全面開啟「二次創業」新征程,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築牢基礎,為美麗中國建設持續貢獻力量。

資料來源: 光大環境 (00257) 全年業績公告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建議瀏覽器: Chrome, Firefox, Safari, IE9或以上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