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24969.68 62.87
  • 國企指數 8916.85 28.77
  • 上證指數 3665.97 18.42
00241 阿里健康
即時報價: 4.910 -0.040 (-0.8%)

基本數據

(百萬) 3/20233/20243/2025
營業額26,76327,02730,598
毛利5,7015,8957,432
EBITDA423361,073
EBIT-222831,015
股東應佔溢利5368831,432
每股盈利0.050.070.10
每股股息0.000.000.00
每股資產淨值1.280.981.09

主要從事醫藥自營業務、醫藥電商平台業務以及醫療健康及數字化服務業務。

業務回顧 - 截至2025年03月31日止年度

回顧2025財年,「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持續深化發展。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著力擴大內需,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的戰略指引下,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多部委進一步推進及強化「需求側管理」改革,相繼出台多項政策,通過優化醫保支付機制,擴大互聯網診療範圍,鼓勵創新醫療模式等系統性舉措,持續推動醫療健康產業向高質量,多層次,普惠化方向發展。2025年4月7日,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2部門印發《促進健康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的通知,明確提出優化健康商品供給結構,鼓勵發展營養保健品、中醫養生、健康監測、銀髮人群等細分領域,支持電商平台覆蓋更廣闊的市場。2025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與健康消費直接聯動。阿里健康積極參與有針對性之舉措,通過國補資金支持,以「立減直補」等模式降低消費門檻,滿足用戶換新需求。

另外,在醫療大健康創新領域,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深化人工智能研發應用,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重點部署醫療、教育等重點領域的人工智能場景應用。2024年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國家疾控局聯合發佈《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參考指引》,為衛生健康行業的人工智能應用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參考。指引涵蓋了「人工智能+」的四大板塊(即醫療服務管理、基層衛生服務、健康產業發展、醫學科學科研)的應用場景,為阿里健康在醫療AI領域的積極探索奠定了規範基礎。報告期內,阿里健康緊跟國家政策引領,積極響應號召,公司各項業務持續穩定發展。

報告期內,本集團收入實現穩定增長,總收入為30,598.3百萬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2%。淨利潤額為1,432.0百萬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2.2%。調整後淨利潤額為1,949.7百萬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5.6%,調整後淨利潤率從5.3%提升至6.4%。報告期內,天貓健康平台業務持續穩健發展,年度GMV(商品交易總額)保持健康增長,支付口徑的年度活躍用戶數(過往於十二個月內在天貓健康平台實際購買過一次或以上商品的消費者)持續提升。截至2025年3月31日,天貓健康平台服務的在線主營商家數和有交易商家數均保持高速增長,而於報告期末在線主營商家同比增長35%至4.83萬個,同時在線SKUs同比增長超過91%至1.33億。

截至2025年3月31日,在線自營店有效GMV(商品交易總額)保持健康增長,年度活躍用戶數和自營會員數量持續提升,自營SKU同比增長33.6%至123萬。同時,我們持續提升慢病用戶體驗,慢病用戶數持續提升的同時,人均DOT時長同比增長9%。報告期內,我們進一步整合優化藥品物流網絡佈局,致力於提升整體物流體驗。藥品次日達水平持續保持高位的同時,次日送貨上門服務逐步拓展至覆蓋廣州、寧波、金華、嘉興、紹興、湖州、台州和溫州等13個城市。

在醫療健康服務板塊,截至報告期末,與本集團簽約提供在線健康諮詢服務的執業醫師、執業藥師和營養師合計持續增長至近24萬(包含小鹿中醫)。

作為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阿里巴巴控股」,連同其附屬公司統稱「阿里巴巴集團」)在大健康領域的旗艦平台,本集團秉承讓醫療健康普惠可及的初心,在保持行業最高水位合規和服務質量的前提下,持續在大健康領域鞏固夯實既有優勢業務基礎,同時圍繞客戶需求積極探索創新業務模式、推動產業發展、著眼未來持續進行前瞻性佈局。本集團將依託領先的數字技術和數字運營能力,以「雲基建」為基礎,「雲藥房」為核心、「雲醫院」為引擎,為億萬家庭提供普惠便捷、高效安全的醫療健康服務。

醫藥電商業務

本集團醫藥電商業務以用戶為核心,充分發揮和利用深耕多年的品牌優勢與資源,借助電子商務、大數據和雲計算領域的優勢,以天貓健康電商平台、醫藥自營業務與電商廣告業務相結合的運營模式為基礎,積極拓展與上游優質醫藥、滋補、保健、器械品牌商和經銷商的合作,為有健康需求的用戶提供全面的互聯網綜合健康解決方案。報告期內,本集團積極運營天貓健康類目的廣告業務(見2023年11月28日本公司公告),持續賦能商家,提升品牌商經營服務能力,收入實現同比高速增長。

‧醫藥電商平台業務—天貓健康平台

報告期內,天貓健康平台作為國內領先的醫藥健康品線上服務平台,持續發揮數字化能力,積極創新,攜手產業合作夥伴共同探索新趨勢,拓寬市場邊界,關注用戶需求動向,為用戶提供更快捷、優質的醫療健康服務。報告期內,天貓健康平台的年度GMV(商品交易總額)及年度活躍用戶持續提升,截至2025年3月31日,在線主營商家數同比高速增長35%至4.83萬個,在線SKUs增長超過91%至1.33億。

廣告業務的注入(見2023年11月28日本公司公告)進一步提升了天貓健康平台模式的業務完整性。報告期內,本集團為商家提供更定製化服務的同時積極推動商家業務增長,積極提升商家體驗和滿意度,實現收入同比高速增長。

‧醫藥自營業務

本集團自營業務始終秉承「正品、實惠、專業、放心」的運營宗旨,致力於為來自天貓、淘寶、支付寶、餓了么等陣地的消費者提供以處方藥、非處方藥(OTC)、保健滋補品、醫療器械和隱形眼鏡品類為代表的全面、普惠的醫藥健康服務。

報告期內,醫藥自營業務收入達到人民幣26,124.4百萬元,同比增長10.0%。報告期內,本集團基於消費者心智,進一步精細化運營,聯動行業不同廠家拓商拓品,以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在線自營店的年度活躍消費者數與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持續增長,SKU同比增長33.6%至123萬。報告期內,本集團進一步整合優化藥品物流網絡佈局,致力於提升整體物流體驗。藥品次日達水平持續保持高位的同時,次日送貨上門服務逐步拓展至覆蓋廣州、寧波、金華、嘉興、紹興、湖州、台州和溫州等13個城市。

醫療健康及數字化服務業務

報告期內,本集團持續升級醫療健康專業服務體驗,通過天貓、淘寶、支付寶、高德、釘釘、盒馬、夸克搜索等渠道為用戶提供包括中醫、體檢、問診、掛號、疫苗、口腔、心理、視光、護理等線上線下為一體的醫療健康服務體系。截至2025年3月31日,與本集團簽約提供在線健康諮詢服務的執業醫師、執業藥師和營養師合計增長至近24萬。

‧醫療健康服務

報告期內,本集團互聯網醫院業務持續運營學科數智化解決方案,成功實現從腫瘤與自免專科向神經外科、骨科、精神內科及婦科等的學科拓展,進一步提效醫生精細化管理患者,並高效做患者教育。

報告期內,小鹿中醫業務持續穩健增長。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小鹿中醫註冊中醫師增長至14萬人,調劑中心增長至137家,服務網絡及服務品質進一步提升。報告期內,小鹿中醫上線中醫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系統,基於阿里雲百鍊平台全面接入DEEPSEEK推理大模型,以數百萬臨床病例數據分析為基礎,在醫生輔助問診等多場景下有較高的效率提升。

‧數字化追溯業務

碼上放心追溯平台業務持續保持高效健康發展。2025年3月19日,國家醫保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國家藥監局聯合頒佈《關於加強藥品追溯碼在醫療保障和工傷保險領域採集應用的通知》,通過藥品追溯碼實現藥品全流程追溯,覆蓋生產、流通、使用各環節,並推動其在醫保和工傷保險領域的全量採集和應用,最終實現醫藥機構追溯碼採集全覆蓋。碼上放心平台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鼓勵和支持,進一步推進藥品生產、流通及終端零售藥店和醫療機構的全價值鏈覆蓋。在創新的領域上,碼上放心平台還推出了「藥品流通合規數字化」服務,企業通過藥品日常追溯掃碼實現藥品檢驗報告單的自動發送,在環境保護的同時,提升了企業追溯過程的效率,目前已為1,500餘家藥品生產企業、上市許可持有人及7,100餘家流通企業提供服務,累計發送電子藥檢報告850餘萬份。基於一物一碼的能力,碼上放心平台會持續和企業共同探索追溯碼在藥品流通環節的數字化應用。

在醫療服務大模型應用領域,醫藥電商業務場景下,從流量、供給和服務承接等實現全鏈路AI賦能探索。通過AI能力升級,我們在醫藥搜推模型優化、大藥房智慧供應鏈、商品智慧運營、智能客服等多場景下提升運營效率,實現GMV(商品交易總額)增量的同時滿足了用戶的高效需求。未來我們也會持續在醫療服務領域積極探索大模型應用,期待進一步優化大健康領域的工作效率與流程質量。

資料來源: 阿里健康 (00241) 全年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5年03月31日止年度

作為行業領先的數字化健康管理公司以及阿里巴巴集團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旗艦平台,阿里健康將始終以用戶價值為出發點,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術與醫藥全鏈路服務能力,持續積極構建線上線下協同的智慧醫療生態體系,為億萬家庭提供普惠便捷、高效安全的醫療健康服務。

資料來源: 阿里健康 (00241) 全年業績公告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建議瀏覽器: Chrome, Firefox, Safari, IE9或以上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