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26403.05 161.22
  • 國企指數 9345.04 77.48
  • 上證指數 3996.26 1.29
02399 中國安儲能源
即時報價: 0.435 -0.005 (-1.1%)

基本數據

(百萬) 12/202212/202312/2024
營業額604645467
毛利143148106
EBITDA-5970-277
EBIT-9332-313
股東應佔溢利-100-52-351
每股盈利-0.05-0.03-0.13
每股股息0.000.000.00
每股資產淨值0.210.250.14

主要向位於沙持亞拉伯的客戶銷售工業產品、於中國從事銷售男裝服飾及品牌授權及於中國銷售儲能電池。

業務回顧 - 截至2025年06月30日六個月止

A.工業產品分部

本集團與一位持有東方星源有限公司(「東方星源」)(本公司間接非全資擁有附屬公司)20%權益的業務夥伴透過東方星源向位於沙特亞拉伯的客戶銷售汽車、摩托車及其他類型的工業產品。該業務夥伴擁有超過16年豐富的汽車零部件銷售經驗,於沙特阿拉伯擁有強大的營銷網絡及於中國擁有強大的供應鏈。

於2025年,紅海危機仍然對全球航線造成重大干擾,各大航運公司基本上避免使用蘇伊士運河,繞行好望角的航線持續延長運輸時間、增加成本,並限制主要貿易航線的運能。據Ship Universe(一家有關航運的媒體)所指,與以色列有關的船隻遭到攻擊,以及胡塞武裝持續襲擊東地中海船隻,風險仍然很高。向中東地區運送貨物的時間延長,導致全球貨櫃短缺。此外,由於美國對中國產商品徵收關稅令市場對中國產品的需求減少,航運公司減少了中國與沙特阿拉伯之間的航線數量。全球石油使用量高企,導致用於運輸石油的船舶使用量增加。

受上述影響,於2024年底至2025年上半年,航運成本持續上漲。

我們的主要客戶位於沙特亞拉伯轉口港城市吉達,屬於紅海源海地區。

因此,本集團延後工業產品的送貨期。客戶傾向尋找更有效的採購途徑從而避免紅海危機的影響,因而進一步影響我們的業務。再者,面對來自其他位於東南亞地區從事向沙特亞拉伯出口業務的供應商的競爭愈趨緊張,本集團工業產品的售價帶來壓力。

鑑於上述情況,本分部的產品成本和交付成本大幅增加,在可見的將來預計還會進一步增加。

此外,儘管沙特阿拉伯經濟成長穩定,但由於石油收入下降,其在2024年和2025年第一季均錄得財政赤字。這顯示沙特阿拉伯從石油依賴國家轉型為非石油依賴國家的過程充滿挑戰,且比預期更為複雜。

這不利於我們的業務表現以及拓展新客戶和收入管道。工業產品分部貿易應收款項收款情況未如理想,管理層正積極與客戶交涉收回應收款,對包括收款期、單價、未來訂單等問題進行討論。管理層已暫停了彼等的訂單及考慮對收回應收款作出進一步行動。

由於成本上升、經營環境不明朗以及競爭激烈,工業產品業務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管理層持續監控業務效率和效益,並制定降低成本和維持獲利能力的策略。然而,這些努力尚未有顯著成效。此外,尚未解決的紅海危機也使業務的未來前景難以預測。經過審慎周密的考慮,本集團已採取審慎保守的方法及將此業務分部維持於最低營運水平,直至經營環境改善並製定出保持業務效益的策略。管理層將於2025年下半年密切關注有關情況,並在適當的時候考慮恢復該業務。

B.男裝服飾分部

本集團於中國的男裝服飾業務,主要從事銷售自有品牌的男裝服飾及品牌授權。本集團利用自有設計人才,從勞動密集型之製造商業模式轉型為外判生產其品牌男裝服飾,並已於2021年內完成轉型。本集團現時只向原始設備製造商採購產品,以便能更靈活地滿足當前客戶需求。

在當前零售環境疲弱的情況下,經銷商傾向訂低批量但不同產品組合的訂單,即是經濟規模的生產無法實現。此外,經歷過去數年來因COVID-19疫情檢疫而限制社交及經濟活動後,外判生產能減少生產沉沒成本,如閒置工人工資及其附加褔利。

男裝服飾銷售分銷網絡

本集團將產品以批發方式銷售予第三方分銷商;然後第三方分銷商(i)通過零售店舖將產品轉售予終端客戶,或(ii)轉售予二級分銷商;二級分銷商繼而透過其經營的零售店舖將產品轉售予終端客戶。本集團同時向網絡分銷商出售優質產品,然後彼等透過不同的第三方網上平台(如天貓(Tmall.com)及京東(JD.com))將產品轉售予終端客戶。

由於經濟環境及租賃合同到期,我們於2022年下半年將旗下於福建省泉州市及北京開設的共15家自營零售店舖全部關閉,將專注於批發銷售及品牌授權業務。

截至2025年6月30日,我們的分銷網絡包括31名分銷商(2024年12月31日:31名)(包括一名網絡分銷商)及19名(2024年12月31日:21名)二級分銷商,於中國經營254家(2024年12月31日:270家)零售店舖,較去年淨減少16家。截至2025年6月30日,90.6%(2024年12月31日:90.0%)的零售店舖位於百貨商場或購物中心,而9.5%(2024年12月31日:10.0%)的零售店舖為獨立店舖。

設計及產品開發

本集團一直非常重視產品設計及質量,深信我們提供時尚舒適產品的能力及承諾是成功關鍵。我們旗下產品設計及開發團隊成員平均具備10年以上時裝行業經驗,負責計劃、實施、監督及管理設計及開發。

我們將繼續投資產品設計及研發能力,以捕捉流行趨勢及產品設計。

展銷會

我們在泉州總部舉辦展銷會,以向我們的現有及潛在分銷商以及其二級分銷商展示我們即將推出的春夏及秋冬產品系列。我們於展銷會審視分銷商的訂單,以確保訂單合理並切合相關分銷商的能力及發展計劃。2025年秋冬產品系列及2026年春夏產品系列的展銷會已先後於2025年4月及將於2025年9月舉行。

C.儲能電池分部

於2022年,本公司進一步拓展其業務於儲能電池板塊。江蘇安,一家本公司間接非全資擁有的附屬公司,收購有關生產鋅溴液流電池的知識產權及設備。

此板塊的主要業務為生產及銷售鋅溴液流電池。鋅溴液流電池是一種利用鋅金屬與溴之間的化學反應產生電流的可充電電池系統,為固定電源應用而開發,使用層面由家庭能源到電網規模能源。它使電力系統運營商和公用事業企業能夠儲存能量供將來使用。本公司認為儲能電池市場將在全球趨向和國家「碳減排」政策的支持下具有樂觀的發展前景。

於本期間,電池生產仍處於試產階段,故此本期間的收益是微不足道。

鋅溴液流電池研發生產基地

江蘇安已於江寧開發區設立鋅溴液流電池研發生產基地(「生產基地」)及開始第一期發展計劃。第一期發展計劃於2022年11月完成後,江蘇安隨即開始試產。由於2022年尾及2023年初COVID-19疫情的影響,機器的測試及調節的時間比預期長。而因為測試時間長,本集團亦需要時間採購新的設備取代一些已消耗的工具,務求令生產線於商業營運發揮最佳效能。

提高廠房生產能力

於2023年期間,本公司已與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訂合作意向書(「合作意向書」),開展第二期發展計劃以加大生產基地的生產能力來應付客戶需求。根據第二期發展計劃,為了加大廠房生產能力及效率,本集團計劃自動化其生產線。本集團需要重新設計其生產基地,採購新設備及同時更新現有設備。由於製作鋅溴液流電池的機器設備裝配調整,涉及投入高技術、技術人才和不少可變元素,因此優化生產線的時間比預期長。第二期發展計劃於本期間正持續進行中。

資料來源: 中國安儲能源 (02399) 中期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5年06月30日六個月止

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持續對我們的業務表現產生負面影響。

紅海危機持續,並無明顯解決跡象。除非出現重大的地緣政治解決方案,否則至少在2025年剩餘時間內,透過繞行、保險費和戰略網絡調整來緩解紅海風險仍將持續對貨櫃航運做成影響,因此短期內運輸成本不會大幅下降。於工業產品分部,我們將於2025年下半年繼續監察經營環境,並制定策略以平衡利潤率以及不斷增加的運輸成本和產品成本,以考慮在適當時間恢復工業產品分部之業務。

中國經濟增長穩定但沒有達到最初的預料,消費者對個人開支預算保持謹慎,於本期間對於我們的男裝服飾產品需求仍然疲弱。本集團將持續監察男裝服飾業務及零售市場,以維持市場佔有率、控制及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及節省成本。

於儲能電池分部方面,為了加大產能而設立自動生產系統及完善生產線的程序仍在進行中。由於製作鋅溴液流電池的機器設備裝配調整,涉及投入高技術、技術人才和不少可變元素,因此優化生產線的時間比預期長。

本集團將因應優化程序的需要,適時投入所需資源令商業營運可以盡快開始。同時,本集團正積極地與更多中國國有企業進行業務討論,我們有信心將會有更多與該等企業的合作。

本集團亦會進行嚴格成本控制、不斷探索業務拓展及多元化的機會,並最大限度地提高對本公司及其股東的長遠回報,以提升其對股東的價值。

資料來源: 中國安儲能源 (02399) 中期業績公告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建議瀏覽器: Chrome, Firefox, Safari, IE9或以上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