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26544.85 363.54
  • 國企指數 9456.52 140.25
  • 上證指數 3831.66 44.68
02386 中石化煉化工程
即時報價: 7.140 -0.060 (-0.8%)

基本數據

(百萬) 12/202212/202312/2024
營業額53,02856,35364,198
毛利5,6125,6415,337
EBITDA2,4092,4802,359
EBIT1,4931,5301,300
股東應佔溢利2,2852,3372,466
每股盈利0.580.580.60
每股股息0.370.380.39
每股資產淨值7.617.707.62

主要從事境內外煉油、石油化工工程、儲運工程的(1)設計、諮詢和技術許可業務、(2)工程總承包業務、(3)施工業務及(4)設備製造業務。

業務回顧 - 截至2025年06月30日六個月止

QHSE保持良好績效

本報告期內,本集團境內外在執行項目1,770個,現場日均用工超10萬人。截至本報告期末,累計安全人工時1.65億,未發生上報安全、質量、環保事故,實現了安全、優質、清潔的生產經營目標。

本報告期內,本集團全面推進「三基」工作安全標準化班組示範建設,持續開展班組長和分包商三類關鍵管理人員持證上崗、戰略分包商全覆蓋培訓。開展壓力容器、壓力管道設計質量專項評價檢查,從源頭降低HSE風險。開發、建立「危大工程」作業監管平台,實施三級管控與全過程信息化動態監管,建立煉化工程板塊問題數據庫。圍繞降碳、減污、提效、增綠四大目標,開展綠色企業第二階段行動,從設計源頭節能減排,全面推行綠色施工。

市場開發量質齊增

本報告期內,本集團新簽訂合同量為人民幣711.58億元,再創同期歷史新高,同比增長42.1%。其中,境內新簽訂合同額約人民幣401.82億元,同比增長21.3%;境外新簽訂合同量約43.02億美元,同比增長82.7%。

在境內市場,本集團持續保持全面競爭力,在穩固傳統業務核心優勢的同時,持續拓展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新興業務。本報告期內,境內新簽代表性合同包括茂名乙烯項目EPC總承包合同,合同金額總計約為人民幣116.31億元;中國石化洛陽百萬噸乙烯項目(「洛陽乙烯項目」)部分配套煉油裝置EPC總承包合同,合同金額總計約為人民幣32.91億元;中國石化九江石化150萬噸╱年芳烴及煉油配套改造項目(「九江芳烴項目」)EPC總承包合同,合同金額總計約為人民幣19.61億元;國能神華包頭煤制烯烴升級示範項目MTO及烯烴分離裝置(「神華包頭MTO」)EPC總承包合同,合同金額總計約為人民幣16.97億元。本報告期內,本集團在新興業務領域中新簽合同197個,新簽合同額約人民幣70億元。其中,來自清潔能源╱新能源領域合同35個,新簽合同金額約為人民幣16億元;來自新材料、新技術、節能、環保等新興領域合同162個,新簽合同金額約為人民幣54億元。

在境外市場,本集團加大與國際同業夥伴強強聯合,加強與戰略客戶的高層互訪和推介交流,海外市場開發持續做強做大做優。本報告期內,境外新簽代表性合同包括阿聯酋NGL項目FEED+可轉化EPC,越南生物質氣化製航煤項目可行性研究合同;阿爾及利亞哈西煉廠項目EPC總承包合同,合同金額約為20.58億美元;哈薩克斯坦Silleno石化綜合體項目之聚乙烯及公用工程項目(「哈薩克斯坦Silleno PE & UIO項目」)EPC總承包合同,合同金額約19.02億美元。

本報告期內,本集團主要在執行項目情況:

北方華錦聯合石化精細化工及原料工程項目(「華錦項目」)(EPC):該項目詳情請見本公司於2024年8月18日發布的2024年中期報告和於2024年4月15日、2024年2月26日發布的公告。於本報告期末,該項目處於施工安裝高峰階段,總體進度近八成。

中石油吉林石化煉油化工轉型升級項目乙烯裝置(「吉化轉型升級項目」)(EPC):該項目詳情請見本公司於2023年4月14日發布的公告和於2023年3月19日發布的2022年度報告。於本報告期末,該項目已建成中交,正式轉入投料試車階段。

茂名乙烯項目(EPC):該項目詳情請見本公司於2025年4月15日發布的公告。於本報告期末,該項目處於詳細設計階段,現場開始土建施工,總體進度逾兩成。

聯泓格潤(山東)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一體化項目(「聯泓新材料項目」)(EPC):該項目詳情請見本公司於2025年3月16日發布的2024年年度報告。於本報告期末,該項目處於施工安裝高峰階段,總體進度逾七成。

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項目(「中煤榆林煤化工項目」)(EPC):該項目詳情請見本公司於2025年3月16日發布的2024年年度報告。於本報告期末,該項目處於詳細設計階段,現場開始土建施工,總體進度逾一成。

中沙石化福建古雷乙烯及下游深加工聯合體項目(「芒果乙烯項目」)(EPC):該項目詳情請見本公司於2024年8月18日發布的2024年中期報告。於本報告期末,該項目處於施工安裝高峰階段,總體進度近七成。

沙特阿美Riyas NGL項目P1、P2標段(「沙特Riyas項目」)(EPC):該項目詳情請見本公司於2024年2月26日發布的公告。

於本報告期末,該項目設計階段接近尾聲,正在進入施工階段,總體進度逾三成。

沙特AMIRAL項目之罐區及與SATORP煉廠集成項目(「沙特AMIRAL項目」)(EPC):該項目詳情請見本公司於2023年6月27日發布的公告。於本報告期末,該項目設計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處於採購和施工階段,總體進度逾四成。

沙特阿美Jafurah天然氣擴建III期項目((「沙特Jafurah三期項目」)(EPC):該項目詳情請見本公司於2024年8月18日發布的2024年中期報告。該項目於2024年6月簽訂合同,目前正在開展設計、採購階段。施工工作已啟動,總體進度逾二成。

沙特阿美原油輸送泵站升級改造項目(EPC):該項目詳情請見本公司於2020年4月16日發布的公告。於本報告期末,該項目已基本完成,處於收尾階段,總體進度逾九成。

哈薩克斯坦斯坦Silleno項目:(1)乙烷裂解(ECU)項目(EPC)詳情請見本公司於2024年9月22日發布的公告。於本報告期末,該項目處於設計及採購階段,施工已經啟動,總體進度逾二成。(2)聚烯烴及公用工程(PE & UIO)項目(EPC)。於本報告期末,該項目已完成簽約,相關工作已啟動。

阿爾及利亞哈西煉廠項目(EPC):該項目詳情請見本公司於2025年4月15日發布的公告。於本報告期末,該項目處於設計和採購高峰期,施工準備工作已經啟動,總體進度逾一成。

阿爾及利亞LNG/MTBE(EPCC)項目:該項目詳情請見本公司於2022年4月19日發布的公告和於2023年3月19日發布的2022年度報告。於本報告期末,該項目設計、採購工作基本完成,目前處於施工高峰階段,總體進度逾六成。

持續推進科技創新

本報告期內,本集團充分發揮項目集成創新和工程轉化優勢,持續加大科技創新開放合作。與中科院相關院所和清華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等高校組織了系列有針對性的技術交流,在羰基合成、綠色化工、節能降碳、CCUS等多個創新領域展開深度合作;與NEXANT、SABIC、TR等公司探索技術開發與合作,推動本公司技術走向海外市場。報告期後,成功承辦第十二屆世界化學工程大會暨第21屆亞太化工聯盟大會,第12分會場-流程工業創新與過程系統工程再造分會。會議聚焦智能製造、數字化賦能、綠色低碳發展等主題,與學術界、企業界開展智慧交流與知識共享,吸引全球化工領域近200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和行業精英參會,共同探索行業科技創新與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本報告期內,本集團聚力攻堅關鍵核心技術,其中(1)天津石化15萬噸╱年ALL-PE成套技術開發及工業示範應用項目正在推進。該系列高性能聚乙烯產品具有高強度、耐磨、耐腐蝕、生物相容性好等特點,尤其在高端醫用材料和新能源材料方面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2)海南煉化6萬噸╱年PBST可降解材料工業化成套技術開發與示範項目已成功產出PBST合格產品。其產品對解決全球白色污染、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茂名石化5萬噸╱年聚烯烴彈性體(POE)工業示範項目已順利開車、產出合格產品。為新能源、汽車、電子等領域提供了高性能材料解決方案。(4「)藥芯焊絲在石化碳鋼管道的應用研究」項目通過驗收,推動施工工效和質量提升。

本報告期內,本集團新簽各類技術開發合同187項,合同額合計達人民幣4.69億元;新簽技術許可和技術轉化類合同38項,合同額合計為人民幣2.51億元。

本報告期內,本集團新增專利申請356件,其中發明專利佔比達71.9%;新增授權專利103件,其中發明專利佔比44.7%。

截至本報告期末,本集團有效專利數為4,555件,其中發明專利佔比達52%,專利質量持續優化。

本報告期內,本集團在科技創新及工程建設領域榮獲省部級及以上獎項共計34項(次),獲省部級優質工程獎7項。

引領工程建設行業新型工業化

本集團立足發展新質生產力,圍繞創新性和實用性打造核心競爭力。

人工智能應用

本報告期內,本集團持續探索「AI for Science, AI for Design, AI for Engineering, AI for Construction,AI for Operation」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已開展多項人工智能課題研究,包括在設計領域,嘗試構建知識圖譜賦能設計效率提升,探索由傳統設計向生成式設計轉變;在建設領域,嘗試人工智能對全生命周期工程建設方案優化,壓縮方案迭代周期,優化施工調度安排,提升整體建設效率。組織包括乙烯裝置、HAZOP工藝安全等13項關鍵領域的智能化設計專項課題研究,並在設計智能審查、智能工藝安全分析、結構智能化設計等多個場景形成專業模型。本報告期內,本集團在全廠流程優化、智能圖紙審查、三維模型智能校審、智能管道設計等方向已取得階段性成績。

先進工裝與機器人替代

本報告期內,本集團推動先進技術裝備應用,逐步改進推動傳統模式到「標準精益設計+工廠化智造+裝配化安裝」的轉變。

強化一體化協同設計、一體化供應鏈管理、一體化設計可施工性研究、一體化項目界面管理全產業鏈等一體化協同能力,提升全產業鏈提質創效能力。推動數智賦能,通過「機器代工」智能裝備應用和智能產線建設,變革生產組織模式,提升施工效率和安全生產保障能力。推進智能化運維,拓展數字化工廠交付範圍和交付深度,打造「系統代腦」數字孿生智能運維平台,建設「工藝遠程技術支持中心」和「工藝遠程智能支持服務平台」試點形成典型應用。

本報告期內,本集團持續推進自動焊機器人、智能化焊接示範生產線智能裝備、遠程控制施工機械、工業機器人等高效工裝的研發和應用,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本報告期內,本集團持續打造《高效工裝體系》,累計形成86項高效施工裝備應用清單;編製《工程建設智能裝備應用指南》,推出焊接、調試、檢測與測量場景下的8項應用裝備,供應鏈智能管理、智慧工程、綠色低碳、工廠化製造場景下的12項應用設備,以及檢維修、拆除、無損檢測等特殊場景下的智能裝備。

信息化管理與數字化應用

本報告期內,本集團持續優化整合公司管理體系和管理流程,按照信息化應用架構2.0推進項目管理、施工管理、智能工地和運營管理業務數據貫通及一體化平台提升。本集團通過數字化技術賦能供應鏈協同,打造項目全生命周期供應鏈智能管理能力。實施項目現場人力資源、機具設備、物資材料等資源的智慧化管理,針對組織、作業、進度、質量、安全等施工環節形成標準程序及智慧化管理手段,打造標準化智慧工地。

資料來源: 中石化煉化工程 (02386) 中期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5年06月30日六個月止

本集團在年初已制定境內人民幣630億元,境外50億美元的全年市場開發目標。展望下半年,本公司將充分落實董事會各項工作要求,抓好生產經營、改革管理等工作,全力以赴完成全年生產經營目標。下半年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調結構創增量,以更大力度做好市場開發。在國內,搶抓市場機遇,做好重點項目跟蹤服務與開發,築牢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氣市場基本盤;積極開拓高端碳材料、可持續航煤、綠氫、綠氨、綠甲醇等新領域項目,培育新增長極。加快搶灘布點,擴大客戶群,全力開闢市場新空間。在海外,加大與國際能源專利商、優質戰略客戶、工程服務同業夥伴的交流與合作。堅定高端前端業務高質量發展之路,向工程服務價值鏈前端延伸,以諮詢、FEED、詳細設計及採購為主向,施工末端業務為輔助,提升工程服務的科技成色和效益本色。持續深耕中東、中亞、北非等傳統優勢市場,同時加大對新興市場開拓力度;立足煉油化工傳統品種優勢,向綠氫、藍氨、綠氨及循環經濟等新能源業務領域拓展。

二是加強項目管控,努力提升盈利水平。充分發揮一體化全產業鏈優勢,抓好全過程項目管理優化,提升工程建設全鏈條盈利能力。加快設計優化和可施工性等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加快「機器代人」先進工裝應用;推動中東地區低成本中心建設。持續提升合同履約能力,加強項目全過程風險識別和管控,進一步完善進度、收入、成本計劃以及合同變更和過程結算管理。深化QHSE管理體系建設,努力推動管理體系高效運行,築牢安全、環保、綠色的發展根基。

三是堅持創新驅動,提升科技研發引領帶動作用。充分發揮本集團在全產業鏈、技術、人才和資本方面的優勢,加快新領域技術布局。加強科技創新開放合作,組織好與科研院所、高校的技術尋源,加快科技創新的培育和成果轉化;深化與國際知名專利商和工程公司間技術合作。加速布局AI智能設計,積極運用數字技術提升傳統產業、布局未來產業。加大本集團技術的宣傳和推廣,持續提升本集團技術美譽度和影響力。

資料來源: 中石化煉化工程 (02386) 中期業績公告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建議瀏覽器: Chrome, Firefox, Safari, IE9或以上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