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22944.24 32.57
  • 國企指數 8463.10 12.30
  • 上證指數 3351.59 27.10
00023 東亞銀行
即時報價: 10.060 -0.040 (-0.4%)

基本數據

(百萬港幣) 12/202112/202212/2023
營業額
毛利
EBITDA
EBIT
股東應佔溢利4,4593,6513,522
每股盈利1.531.321.32
每股股息0.700.810.54
每股資產淨值34.8235.8236.97

該行及其附屬公司的主要業務為提供銀行及有關的金融服務。

業務回顧 - 截至2024年06月30日六個月止

2024年上半年,受惠於人工智能行業蓬勃發展,加上消費需求回升,全球經濟維持溫和而強韌的增長。然而,各經濟體增長動力並不平均,表現不一。

全球通脹於上半年有所緩和,惟較七大工業國央行的樂觀預期仍有落差。縱使2023年因供應受阻對通脹帶來的影響逐漸消退,但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多處衝突未息,將持續為全球供應鏈帶來打擊和威脅。

隨著通脹從2023年高位回落,部分央行經已下調利率,且有多家央行表示將轉向較寬鬆的政策立場。不過,通脹壓力仍然反覆,令樂觀氣氛有所轉淡。當中最受關注的美國聯邦儲備局則暗示將最快於2024年下半年才考慮減息。

中國內地方面,則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以穩增長,2024年上半年實質經濟增長按年達5.0%,主要受惠於外部需求好轉,工業生產則優於零售銷售及投資表現。政策取態聚焦高質量發展,而非大規模的刺激措施。具體而言,當局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再次發行超長期國債,並進一步推動高科技和基建發展,以及加強對房地產行業的支持。上述具針對性的政策措施為戰略行業提供了動能,令經濟維持5%的增長。

香港方面,2024年上半年實質經濟增長按年約3.0%。經濟復甦有賴於商品貿易好轉及訪港旅遊業回暖。同時,私人消費輕微下滑,投資則溫和增長。勞工市場狀況穩健,失業率低企,通脹則保持溫和。

香港業務

香港業務於2024年上半年錄得應佔溢利港幣13.10億元,按年下降21.4%,主要由於金融工具減值損失增加所致。

儘管經營環境充滿挑戰,核心業務收入保持穩健,撥備前經營溢利增加3.8%。

本行繼續受惠於利好的利率環境。淨利息收入按年上升7.0%,淨息差擴闊14個基點。

服務費及佣金收入淨額輕微下降1.8%。鑑於宏觀及地緣政治局勢持續不明朗,企業及投資者取態仍然審慎。然而,第三方保單銷售收入及投資活動上升,抵銷了部分貸款相關費用收入的減少。

經營支出上升6.6%,主要由本行在數碼科技及能力方面的投資所帶動。

中國內地商業房地產行業客戶持續面對困境,當中以離岸融資尤為嚴峻。本行與受影響的借款客戶緊密合作,重組貸款,但由於地產商未能解決資金流動性問題,貸款回收較預期緩慢。同時,由於抵押品價值下跌,我們亦為若干香港地產商的貸款作出撥備。

在此情況下,風險管理仍為本行首要之務。我們致力收窄高風險敞口及進一步推動貸款組合多元化,香港客戶貸款餘額因而較2023年底輕微下跌。存款水平則按貸款需求而加以謹慎管理。

同時,本行全力改進服務平台及營運模式。數碼銀行服務獲提升後,至今已經吸納更多客戶及資金,為本行在市況好轉時取得可持續收入增長奠下基礎。本行計劃於下半年落實更多數碼及數據方案,包括全新的客戶關係管理系統及人工智能合規工具,並正進一步集中、精簡及近岸化營運,以建立一個可靈活擴展的模式,配合未來業務發展的需要。

零售銀行

零售銀行業務經營收入上升,成本控制得宜,帶動其淨溢利於上半年錄得4.2%穩健增長。

受惠利率上升及新客戶存款穩定流入,淨利息收入上升5.4%。本行優化信用卡及無抵押貸款組合措施,亦對淨息差發揮正面作用。

儘管受按揭業務相關費用收入下降所拖累,期內服務費收入仍表現平穩。雖然證券交易活動量持續低迷,但單位信託基金及固定收益產品銷售增加,帶動投資相關收入有所回升。銀行保險業務亦表現良好,新造年度化保費穩步上升。

革新後的東亞手機銀行流動應用程式,自2023年末推出以來一直獲得好評。透過該應用程式進行的流動理財交易量按年增加42.4%,推動數碼收入錄得令人鼓舞的增長。由於客戶傾向利用手機進行投資、保險及存款等交易,上升勢頭有望得以維持。

隨著開戶及基本交易逐漸轉移至線上進行,本行正著手重塑分行營運模式以專注於增值服務。為此,本行於6月在海港城開設一間全新的顯卓理財中心。該中心設計新穎,設施完善,全方位照顧香港及大灣區富裕客戶的理財需要。

東亞銀行的客戶分層策略繼續取得佳績,優質、富裕及年輕客戶人數錄得顯著增長。跨境業務增長勢頭亦十分理想,南向客戶人數按年增加57.6%。

批發銀行

批發銀行的表現受到外圍經營環境的影響—企業貸款需求疲弱,加上需要為內地及香港商業房地產行業客戶的貸款作出減值,令批發銀行業績受壓。

本行對貸款業務一直秉持審慎態度,尤其密切關注香港商業房地產相關的信貸組合,優先向優質客戶提供貸款。同時,本行繼續努力於新策略性行業拓展商機。批發銀行對非商業房地產客戶(尤其是國有企業)的貸款較去年底增加18.5%。

經營表現平穩,淨利息收入按年稍微下降,往來及儲蓄存款錄得增長,大致抵銷了平均貸款餘額輕微下跌的影響。

非利息收入受信貸相關手續費減少影響。然而,來自保險與財資產品及交易的收入顯著上升,分別增加20.1%及22.1%。同時,本行繼續嚴格控制經營成本。

東亞銀行致力支持中小企,不斷豐富產品種類及提升服務能力,以滿足中小企的需要。本行持續改善交易銀行服務及企業網上銀行,存款、支付及貿易融資業務均錄得增長。

本行亦運用最新技術進一步優化服務。我們採用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的「商業數據通」簡化中小企的信貸評估流程,使客戶能迅速獲得資金作營運或拓展業務之用。東亞銀行於5月成為首間加入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台試行的傳統銀行。該平台運用區塊鏈技術,能夠快捷、有效地驗證東亞中國與香港團隊之間的「認識你的客戶」(KYC)報告。

財富管理

今年初,市場情緒低迷。受惠於香港及美國股市反彈,第二季度交易量有所回升。整體而言,鑑於全球政局不明朗,投資者大致保持審慎態度。因此,期內貸款及管理資產結餘減少,而淨利息收入按年下降6.6%。

儘管面對當前不利因素,業務表現仍有所改善,非利息收入增加28.3%,帶動私人銀行業務經營收入上升11.5%。客戶對結構性投資產品、票據及債券等財富保值工具感興趣,對保險保障及儲蓄計劃的需求殷切。

本行致力爭取區內的高淨值客戶,私人銀行的客戶數量按年上升4.2%。本行正積極建立一個活躍而多元化的客戶基礎,為未來的增長增添動力。

本行將繼續專注於提供全面高效的財富策劃、對沖及投資方案,以滿足客戶的全方位需要。東亞銀行於新加坡設立財富管理中心,並優化委託投資組合管理服務及諮詢服務,將有助我們開拓經常性收入來源。

此外,本行於7月為高淨值及個人銀行客戶推出一個全新的數碼投資交易平台。該平台提供快捷及安全的股票交易服務,覆蓋香港、美國及內地A股各大市場,結合本行的東亞手機銀行,進一步提升我們全面的銀行和金融服務。

中國內地業務

截至6月30日止,東亞中國上半年錄得經營收入港幣25.63億元,按年下降3.2%,按固定匯率計算則持平。與去年下半年比較,經營收入回升6.4%,主要由於東亞中國具針對性地開拓新業務及應對不利市場環境。

由於競爭加劇及貸款利率下調,淨利息收入按年下降6.8%,至港幣19.16億元。淨息差收窄6個基點至2.01%。在貿易融資、銀團貸款及財資產品銷售的帶動下,非利息收入穩步增長,上升9.6%,至港幣6.47億元。由於持續在數碼化和資訊科技方面作出投資,以及與互聯網貸款業務量掛的平台費用增加,經營支出上升2.5%,至港幣16.66億元。

貸款總額較2023年底增長5.3%,至港幣1,491.19億元,主要由於東亞中國在國家政策支持的目標策略行業和貿易融資業務方面穩步上升,而對房地產的風險敞口則持續減低。

由於採取了有效的管理資產質素措施,金融工具之減值損失減少13.7%,至港幣7.19億元。同時,東亞中國透過有序退出高風險客戶,並加快追收款項,減值貸款比率較2023年底下降2個基點,至2.66%。

因此,淨溢利達港幣1.1億元,扭轉了去年下半年錄得的虧損,但按年仍下跌19%。

儘管挑戰重重,東亞中國繼續穩步推進落實其批發及個人銀行業務的策略重點,同時深化與香港、澳門及海外分行的合作,實踐OneBank理念。

批發銀行方面,經營收入下跌5.6%。由於持續降低風險,房地產相關貸款的佔比由去年同期的25%下降至17.5%。來自交易銀行的淨服務費收入躍升75.9%,而今年以來貿易融資業務組合增長達35.8%。低成本存款的佔比按年上升6.7個百分點,佔存款基礎的54.8%。

個人銀行方面,經營收入較去年同期上升0.3%。東亞中國因應市場不明朗因素,縮減按揭及信用卡貸款。另一方面,本集團專注服務大灣區、上海及北京日益增長的高淨值客戶群市場,並取得不俗成績。源自高淨值客戶群的非利息收入按年上升9.4%,主要由客戶經理產能提高所帶動。東亞中國的高淨值客戶群增長27.3%,管理資產增加10.5%。

東亞中國除了繼續致力把後勤工序集中化、精簡化和自動化外,亦透過推動數碼化及人工智能相關項目,構建面向未來的基礎設施,以更好地服務客戶。

截至2024年6月30日,東亞中國在內地設有30間分行和31間支行,業務遍及38個城市。東亞中國在大灣區設有20個網點,覆蓋區內的所有城市,是大灣區網絡覆蓋最全面的外資銀行之一。

海外、澳門及台灣業務

於2024年上半年,受惠於高息環境,本行的海外、澳門及台灣業務繼續表現良好。

回顧期內,淨息差改善7個基點,帶動淨利息收入按年上升1.7%,至港幣13.27億元。

服務費及佣金收入淨額減少18.8%,至港幣4,700萬元。服務費收入下降,是由於去年同期確認了若干貸款服務費,例如承諾費及銀行擔保費等,而今年並沒有錄得該等費用。

撥備前經營溢利從去年創紀錄的水平稍微下降1.3%,至港幣10.23億元,主要是由於通脹影響,以及持續投資於科技導致經營支出增加。成本對收入比率則由26.4%輕微上升至27.9%。

除稅後淨溢利上升0.2%,達港幣6.84億元。於2024年6月底,減值貸款比率上升至1.43%,而2023年底則為1.10%。因此,減值損失由去年同期的港幣7,000萬元增至港幣1.22億元。

本行於美國及英國業務的撥備前經營溢利和淨溢利均錄得穩健增長。鑑於商業房地產行業的信貸風險上升,上述分行將繼續積極減低對此行業的貸款比重,並專注於資產負債表穩健和現金流較強勁的行業為貸款目標。

新加坡分行的收入和溢利較去年的創紀錄業績有所下降,部分原因是該分行就貸款業務實施了降低風險策略,以及淨息差收窄。儘管如此,該分行仍處於有利的定位,一方面服務東盟國家的目標行業,如醫療保健、資訊科技、基建及公用事業。另一方面,隨著中國與新加坡經貿關係日益加深,該分行亦得益於兩國所推動的跨境經貿措施。

澳門分行一直積極管理資產質素,把握大灣區與日俱增的跨境業務商機。台灣分行在新業務方面取態仍然審慎,同時力求提高本集團來自台灣客戶的收入。

海外、澳門及台灣分行繼續落實各項措施,以配合本集團的環境、社會及管治策略,並加大力度推動其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積極發掘當地的綠色及可持續發展融資商機。

本行的海外、澳門及台灣業務繼續致力優化風險加權資產、提升回報,以及嚴控成本,同時進一步提升數碼化能力,以提供流暢的客戶體驗和提高營運效率。

展望未來,海外、澳門及台灣分行將繼續集中推行OneBank策略,加強與本行其他業務部門的合作,進一步推動業務增長。

東亞聯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在上半年,投資市場充滿不明朗因素。投資者希望了解利率去向,但經濟數據卻好壞參半,減息前景搖擺不定。儘管短期的挑戰重重,我們的投資團隊仍專注於管理風險及識別市場機遇,務求為客戶實現增值。期內,我們的業務呈現韌性,截至2024年6月30日,管理及諮詢資產維持穩定,達71.2億美元。

繼去年推出東亞聯豐亞洲正向效益債券基金(BU Asia Impact Bond Fund)後,我們發布了首份年度影響力報告。該報告有助投資者評估其投資產生的正面影響,並描述及量化透過綠色、社會及可持續發展債券(統稱為「GSS債券」或「正向效益債券」)融資的項目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

為進一步展示我們對可持續投資的承諾,我們簽署了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以參與投資者的身份加入「氣候行動100+」。我們也在新加坡舉辦的《金融時報》-2024年亞洲資產管理的未來大會及香港第17屆亞洲金融論壇等重點業界盛會上發言。

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緊貼最新趨勢,為客戶物色投資機遇。

資料來源: 東亞銀行 (00023) 中期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4年06月30日六個月止

未來全球經濟有望延續穩步復甦的趨勢。家庭及企業財務狀況穩健,料可為其需求帶來支持。倘若通脹壓力持續回落,相信歐洲和美國主要央行將有序減息,並可為全球經濟注入額外的動力,惟這是基於地緣政治局勢不致進一步惡化的假設。

中國內地將保持增長勢頭。在宏觀政策力度加大和更具針對性的支持下,內部需求勢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其中服務消費及工業生產將穩步增長。隨著中央政府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基建及高科技投資將保持快速增長,預期內地經濟將可實現2024年5.0%左右的增長目標。

香港經濟則料將持續受惠於商品貿易表現。在預期主要央行實施寬鬆貨幣政策的環境下,資產市場將漸趨穩定,而穩健的勞工市場亦可為私人消費帶來支持。近期中央政府宣布的政策措施更將為香港,尤其是金融業提供額外的增長動力。因此,我們預期香港經濟將可實現2024年特區政府介乎2.5%至3.5%的增長預測。

鑑於利率將會維持於較高水平一段時間,本行將繼續受惠於強勁的淨息差。然而,由於全球經濟增長緩慢,中國內地則聚焦發展內部經濟,本行將繼續致力改善資產質素、增加多元化的可持續收入,以及提升未來的服務能力。

在降低貸款組合風險的同時,我們正努力開拓新增長點。跨境理財、數碼銀行、交易銀行及中小企業務均取得令人鼓舞的進展和良好的發展勢頭。本行在提升數碼化及數據能力的投資亦取得成果,客戶滿意度有所提升,並有效控制營運成本。另外,更多嶄新服務能力正陸續推出,如應用於合規場景的人工智能方案,這些方案日後將拓展至東亞銀行的全球網絡中使用。

面對全球經濟緩慢增長及前景不明朗,本行將繼續秉持穩健經營,強化資產負債表,嚴控成本,並持續強化核心業務能力。

資料來源: 東亞銀行 (00023) 中期業績公告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