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23601.26 56.95
  • 國企指數 8583.86 26.22
  • 上證指數 3348.37 31.82
02245 力勤資源
即時報價: 9.170 +0.210 (+2.3%)

基本數據

(百萬) 12/202212/202312/2024
營業額18,29021,05929,233
毛利4,4943,3825,352
EBITDA3,7652,4304,855
EBIT3,3141,8903,857
股東應佔溢利1,7351,0511,773
每股盈利1.450.741.21
每股股息0.340.220.38
每股資產淨值6.116.517.35

主要從事鎳行業,業務涵蓋上游鎳資源整合、紅土鎳礦及鎳鐵貿易、冶煉及生產、機械設備製造等整個鎳產業鏈。

業務回顧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

我們是一家鎳全產業鏈公司,公司產業定位「鎳」領域,我們的業務覆蓋鎳產業價值鏈,業務涵蓋從鎳資源採購、鎳產品貿易、鎳產品冶煉生產與銷售在內的多個領域。在鎳產品冶煉生產領域,我們在「一帶一路」政策的引領下,與印尼合作夥伴攜手在O b i產業園區投資建設了一系列鎳產品冶煉項目及配套公輔設施,包括濕法和火法冶煉項目,總設計產能40萬鎳金屬噸,其中濕法冶煉產能12萬金屬噸鎳鈷化合物,火法冶煉產能28萬金屬噸鎳鐵(其中參股公司H J F火法冶煉產能為9.5萬鎳金屬噸)。我們採用第三代H P A L工藝技術有效利用低品位的紅土鎳礦,並採用成熟的RKEF工藝技術,為國內外知名新能源汽車、鋼鐵等下游客戶提供高品質的鎳產品供應。在鎳產品貿易領域,公司是全國最大的鎳礦貿易商,連續多年蟬聯國內鎳礦貿易量榜首。

公司始終秉持「綠色低碳與創新驅動」的理念,致力於將先進的中國技術與全球資源相結合,推動鎳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二零二四年,公司積極響應國家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號召,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於產業升級全過程,打造綠色低碳生產體系,推動鎳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

公司從鎳礦鎳鐵貿易起步,自此持續深耕市場、深挖潛力,提高發展質量、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在「將中國技術嫁接全球資源的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國際合作,公司正不斷參與推動鎳產業的發展,致力於為公司的中國乃至全球客戶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實現鎳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共同繁榮。報告期內,公司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綠色低碳為導向,進一步優化產業鏈佈局,穩步推進印尼Obi產業園區的項目建設,濕法和火法冶煉工藝的產能如期釋放,進一步鞏固了公司在全球鎳產業鏈中的地位。

二零二四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總額人民幣29,233.0百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8.8%;實現歸屬於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人民幣1,773.2百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8.7%。公司營收利潤雙增長,主要由於HPAL三期ONC項目及RKEF一期參股項目HJF產能釋放及產能利用率進一步提升帶來的產量提升。

公司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持續推進Obi項目的建設與發展,致力於科技研發與園區整體建設的優化。通過引入行業領先的技術和設備,結合先進的過程控制與工廠管理系統,Obi產業園區的生產設施實現了從原料輸入到產品產出的全環節生產監控、檢測、優化和管理。這些舉措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的同時,進一步保障了員工的安全與健康,為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公司Obi項目的成功實施,不僅展現了公司在鎳產業的技術實力與創新能力,還進一步鞏固了公司在國際鎳產業鏈中的領先地位。

鎳資源採購與貿易

作為中國鎳礦貿易的領先企業,公司憑藉卓越的鎳資源獲取能力與深厚的行業積累,持續拓展國內外市場,始終堅持以客戶為中心,深化客戶關係,不斷優化貿易流程和服務體系。報告期內,公司緊跟市場趨勢,發揮貿易商對於市場的洞察能力,精準優化銷售策略,不僅確保了鎳礦及鎳產品貿易量的穩定增長,還顯著提升了整體盈利能力。

鎳產品冶煉生產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對全球鎳礦床的研究表明,於二零二四年,全球鎳資源量超3.5億金屬噸。其中54%為紅土鎳礦,35%為岩漿硫化物礦床,10%為塊狀硫化物礦床,1%為尾礦等。已確定的鎳資源中,印度尼西亞是全球鎳儲量最為豐富的國家,佔世界鎳總儲量的42%。公司聚焦鎳產品的冶煉與生產,秉承開放合作理念,與印度尼西亞合作夥伴合作,力優化資源配置,全方位為印尼Obi項目保駕護航。

濕法冶煉項目╱HPAL項目

公司採用第三代HPAL冶煉工藝,為當前業內處理低品位紅土鎳礦最為先進的冶煉技術之一。公司於印尼的濕法冶煉項目規劃落實三期共計6條產線,總設計產能120,000鎳金屬噸,14,250鈷金屬噸,項目根據市場需求生產氫氧化鎳鈷、硫酸鎳、硫酸鈷及電積鈷等產品。公司的HPAL項目一期2條生產線在二零二一年投產後,於2個月內成功達產,創造了行業新增產能建設時間最短、現金成本最低、平均每金屬噸鎳的投資成本最低及達產時間最短的記錄。

報告期內,濕法項目均實現達產,並在紅土鎳礦高壓酸浸技術應用方面繼續取得進展,生產效率進一步提升。HPL項目持續穩定運營,全年滿負荷生產,提前實現年度生產目標;ONC項目順利投產並達產;電積鈷項目順利建設、試車、投產及達產,這也是Obi島建設週期最短的項目之一。這一系列成果反映了公司在生產流程方面的優化和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

火法冶煉項目╱RKEF項目

公司採用成熟的RKEF冶煉技術,業務佈局海內外。公司於印尼佈局火法冶煉項目共計20條產線,合計年產能28萬金屬噸鎳鐵,其中火法項目一期為公司參股公司HJF,年設計產能9.5萬金屬噸鎳鐵,火法項目二期為公司控股公司PT Karunia Permai Sentosa(「K P S」),年設計產能18.5萬金屬噸鎳鐵。此外,公司於江蘇佈局鎳鐵冶煉廠,亦採用RKEF工藝,年設計產能1.8萬金屬噸鎳鐵。

報告期內,公司在火法工藝的優化和維護管理方面持續加強,充分利用公司在RKEF工藝方面的經驗和熟練工人的優勢,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參股項目HJF的生產線自二零二二年十月開始陸續投產,二零二三年八月實現全系列的達產,並在報告期內保持了穩定的生產節奏。KPS項目的建設正在穩定推進中,全部生產線有望在二零二六年內建設完成。

資料來源: 力勤資源 (02245) 全年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

完成既有項目建設及豐富我們的產品種類

公司在印度尼西亞投資的Obi項目,是推動我們未來盈利增長的關鍵因素。因此,確保Obi項目生產線按計劃順利啟動並高效運行對於我們的業務拓展至關重要。我們將遵循既定計劃,集中資源,有序推動RKEF項目之KPS項目建設,逐步實現產能的釋放。與此同時,公司正致力於增強適應多種下游產品生產的研發能力,積極研究HPAL項目尾渣的綜合利用工藝以及鎳、鈷金屬和其他產品的生產工藝,以不斷拓展產品線,應對日益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

提升研發能力,促進技術革新

公司積極順應行業發展潮流,通過不懈的研發努力,成功對現有生產工藝進行了升級,並引進了更為尖端的設備,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也確保了產品維持在高標準的質量水平。公司致力於推動各業務領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技術革新和流程優化,提升了資源使用效率,並增強了生產過程的環保特性。在濕法礦渣資源綜合利用等眾多產品線的拓展上,公司已積累了深厚的技術底蘊,為未來技術的進一步升級和產品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通過建立新的研究中心、加強與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合作,以及組建一支高素質的科研團隊,公司的研發實力得到了顯著增強,並且明確了未來研發的重點方向,這些方向包括紅土鎳礦中金屬資源的綜合開發、節能減排技術、智能化控制以及項目技術改造等關鍵領域。

構建更為開放繁榮的鎳資源生態系統

公司致力於構建一個先進的鎳資源生態系統,通過精心規劃的產業園區建設、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以及戰略性的下游產業集群引進,強化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公司將以開放的姿態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協同,積極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鎳資源生態系統。

二零二四年,公司全力推進奧比島基礎設施建設,致力於實現園區內物流、技術與資源的高效集成,全面提升園區運營效率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供水系統建設上,公司通過精細化管理,結合園區工業與生活用水需求,優化雨季與旱季的水資源調配,確保供水的穩定性與可靠性,為園區的持續運營提供有力支持。在生活區建設方面,公司秉持生態友好理念,為當地居民打造高品質居住環境,同時為項目員工提供高標準居住設施,保障社區和諧穩定與員工生活質量。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公司積極推進港口與機場建設,為物流運輸與員工通勤提供極大便利,顯著增強園區的對外聯通性與內部流動性。綜合上述舉措,公司不僅顯著提升了奧比島園區的整體運營效率,還為當地社區發展與員工福祉做出積極貢獻,充分彰顯了公司在基礎設施建設與社會責任履行方面的卓越擔當。

資料來源: 力勤資源 (02245) 全年業績公告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