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報價: | 5.050 | -0.040 (-0.8%) |
基本數據
(百萬) | 12/2022 | 12/2023 | 12/2024 |
---|---|---|---|
營業額 | 719,084 | 755,687 | 768,243 |
毛利 | 83,692 | 94,549 | 92,603 |
EBITDA | 38,690 | 46,779 | 43,164 |
EBIT | 25,235 | 33,726 | 29,765 |
股東應佔溢利 | 18,667 | 23,412 | 22,576 |
每股盈利 | 1.29 | 1.60 | 1.49 |
每股股息 | 0.25 | 0.32 | 0.33 |
每股資產淨值 | 16.96 | 20.45 | 20.48 |
集團為中國領先的交通基建集團,主要從事基建建設、基建設計、疏浚業務。
業務回顧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
1.國內市場
報告期,在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下,宏觀政策協同發力,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0%。按照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4.4%。其中,水利管理業投資增長41.7%,鐵路運輸業投資增長13.5%。
報告期,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風險隱患較多。但是,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礎趨勢沒有改變。特別是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加大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發揮財政赤字額外空間,置換地方存量隱性債務,加大對「兩重」「兩新」領域政策支持力度,加速一系列重大戰略任務和工程項目全面落地,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寬鬆的政策環境。
報告期,公司發揮「大城市」「大交通」「江河湖海」產業聯動優勢,加大內外部資源整合力度,為市場提供一攬子、高品質「中交方案」。一是扛起「大國重器」使命擔當,堅定踐行交通強國戰略,有序推進交通強國建設標誌性工程平陸運河,提供一體化設計建設方案。國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建成開通,創下多項世界之最,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二是聚焦「三大工程」,全面對接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需求,市政管網建設、老城區改造、人居環境及生態提升等一批代表性強、影響力大的重點項目順利實施,在鄉村振興、城市更新等民生福祉領域積極作為。三是聚焦「3060」雙碳目標,依託數字化、智慧化管理賦能,持續打造中國海上風電第一品牌,報告期實現新簽合同額204.69億元,獲山東、海南、上海、浙江等多地新簽項目。承平高速成功入選首批交通部零碳試點項目。依託全國重點實驗室推進先進技術研究,深度賦能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
2.海外市場
報告期,國際局勢變亂交織,地緣衝突延宕升級,「脫鉤斷鏈」愈演愈烈,全球南方加快崛起,俄烏衝突仍在持續,巴以局勢依然充滿變數,「洛比托走廊」計劃出台等加劇了全球範圍內的大國博弈,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持續影響區域市場。基於科技變革、產業變革,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催生諸多新業態、新模式,基建行業發展面臨新一輪整合,各國政府對於通過基礎設施拉動經濟的意願進一步增強,跨區域間交通互聯互通需求增加,重大項目、優質項目進一步向頭部企業集聚。「一帶一路」八項行動、中非「十大夥伴行動」以及若干多雙邊合作機制項下的系列部署安排,都為海外業務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根據2024年ENR統計,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的新簽合同額同比增長15.1%,未來國際市場空間廣闊。
公司堅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以打造「連心橋」「致富路」「發展港」和「幸福城」為抓手,高水平策劃實施「一帶一路」沿線惠及兩國政府和當地社會民生工程,堅定不移地推動海外業務向「高質量、惠民生、可持續」方向發展。
資料來源: 中國交通建設 (01800) 全年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
2024年,經統計本集團新簽合同額為18,811.85億元,完成年度目標的95%,符合預期;營業收入為7,682.43億元,完成年度目標的94%,符合預期。
2025年本集團新簽合同額目標計劃為同比增速不低於7.1%,收入目標計劃為同比增速不低於5.0%。
從境內看,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雖然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猶存,但是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礎趨勢沒有變。2024年9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加大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發揮財政赤字額外空間,置換地方存量隱性債務,加大對「兩重」「兩新」領域政策支持力度,加速一系列重大戰略任務和工程項目全面落地,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寬鬆的政策環境。特別是沿海、沿邊等重要區域及重大項目,按照交通強國戰略建設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的要求,在斷點堵點、沿邊沿海、老少邊窮地區,還是有很多機會。
從行業形勢看,現代基礎設施建設向低碳、創新、數智、融合、安全、韌性一體化方向發展,建築業、傳統製造業向智能建造、智能製造加速轉型,新基建潛力巨大。港航疏浚「蘊含新機遇」。港口碼頭等級提升、智能化改造成為需求重點,內河水運成為投資主力方向,大型運河項目紛紛啟動論證,多省份合計總投資或接近萬億元。公路行業「加速融合」。多式聯運、車路協同、重要物流樞紐節點建設、農村客運網絡優化等一體化融合領域成為建設重點,「公轉鐵」「公轉水」成為大宗貨物運輸綠色低碳轉型重要方向。軌道交通「保持平穩」。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成為重點方向,以主要港口、重點園區和鐵路貨站等為重點的鐵水聯運建設有望提速。水利市場「前景廣闊」。一批國家水網骨幹工程加速推進,防洪排澇、水生態保護、水網智能化成為重點,預計2025年全國水利建設投資將達到1.5萬億元,將繼續保持水利建設規模。機場產業「迎來新增長」。低空經濟成為增長新引擎,到2030年通用航空產業預計將達到萬億級市場規模。
從境外看,世界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大國博弈導致國際關係加速演變,政治和經濟風險不斷加大。全球基建市場競爭白熱化,產品競爭逐漸升級為產業鏈條與產業生態競爭,倒逼企業加快轉型升級。發達國家轉型升級、發展中國家加速邁向工業化,為基建企業提供機遇。新興經濟體及部分國家(地區)基於民眾對公共設施和服務的剛性需求,基建投資將隨著經濟復甦逐步釋放,對外承包業務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飲水安全、水環境保護、環境衛生、減貧、糧食安全、固廢處置等「小而美、美而惠」民生工程領域互利合作機遇增多。
深海管道鋪設、拆除,浮式生產儲油船建造、運營、維護等業務前景廣闊,海上風電等新能源業務需求持續增長,數字化、去碳化等新技術新模式快速迭代,科技創新和自我進化成為企業制勝關鍵。
2025年,公司將以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機遇和挑戰,既要善於抓住產業轉型帶來的新機遇,又要增強底線思維和憂患意識,努力戰勝各種風險挑戰,扛穩「大交通」傳統優勢主業的「紅旗」,頂起「大城市」新軍的「風標」,坐穩國際化發展的「龍頭」,進一步拓展境內外市場,調整業務結構佈局,擴大國際影響力,全力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
一是緊跟國家戰略優勢佈局,發揮重大工程示範效應。「大交通」業務將抓住綜合立體交通網加快建設、提質升級的發展機遇,強化設計諮詢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整合新工藝新技術的牽引作用,加快綠色低碳轉型;高度關注重大交通樞紐等未來增長極,積極進軍智慧公路、「公路+」等新業態、新模式,切實把握發展先機。主動向創新要增量,推進模式創新,針對PPP新機制帶來的挑戰機遇,不斷強化商業模式創新;推進技術創新,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對市場經營的支撐帶動作用,依靠科技創新來降低技術成本、提高投標效益,依託核心裝備、核心技術提升市場開發的核心競爭力。公路橋樑領域緊抓綜合立體交通網加快建設、提質升級的發展機遇,強化前端引領和綠色低碳轉型,分區域梳理穿城高速公路市政化改造、繁忙路段提級擴容、幹線通道、過江跨海等關鍵性工程,在重大交通戰略工程承攬、高端項目經營、現匯市場份額上保持絕對領先。鐵路領域搶抓國鐵集團關於進一步統一開放鐵路建設市場政策機遇,進一步優化軌交經營佈局,在通道性、有價值的貨運鐵力項目中尋找機會。發揮重大工程示範效應實現新突破。
二是「大城市」業務提升能級,深入服務城市更新行動。「大城市」業務將把握城市發展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並重的市場機遇,重點拓展國家重點城市群和都市圈,建立以高端設計為導向的更新機制,打破資質、業績、人才制約,為城鄉居民創造高品質生活。市政公用工程領域聚焦超大特大城市在保障性住房、「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智慧城市、海綿城市,充分發揮設計前端引領作用,大力開拓廠房、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築工程。高度關注量大面廣的老舊小區改造領域,以需求為導向、以項目為牽引,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緊盯地下管網管廊、城市生命線工程等納入「兩重」國家資金支持領域。房屋建築領域高度關注35個城區常住人口超300萬城市的保障房建設需求,加強優質客戶拓展,重點跟蹤、策劃參與超大特大城市校區、院區建設及加大超高層、大型公建項目。
城市綜合開發領域聚焦超大特大城市的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項目,以城市合夥人視角更新迭代項目策劃、產業導入和商業運營能力,結合「新城建」要求提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為城市發展提供中交方案。
三是「江河湖海」結構提級優化,水域業務彰顯優勢。推動傳統港航轉型升級,構築海洋、環保增量發展新優勢。加快在深遠海工程、深遠海裝備、深遠海技術等領域整合資源,提高「深遠海」領域核心競爭力。加快培育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海水綜合利用業、海洋新能源產業和現代海洋服務業等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海水淡化、海工裝備等細分領域正迎來增量發展空間。港航疏浚領域持續鞏固主業領先地位,充分發揮規劃諮詢、勘察設計、建造施工、智慧港航全產業鏈優勢,延伸拓展機電安裝、管廊運輸等衍生市場。聚焦內河領域,積極參與電子航道「一張圖」建設,緊跟水運通道補短板和多式聯運發展方向,結合內河17個省市特點創新經營方式和商業模式,做好三峽水運新通道、贛粵運河、東江航道等重大項目經營策略工作。生態環保領域搶抓城鄉供排水廠網設施新一輪發展機遇,深化「環保綜合體」發展理念,探索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固廢處置與新能源等一體化策劃方案,搶佔行業發展制高點。持續打造湖泊生態治理品牌,提升不同應用場景的適應性裝備技術。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細分領域,加快礦山資質獲取和專用許可證完善,積極佈局服務綠色礦山建設業務發展。海洋業務領域全面參與海上風電諮詢設計與建設運維,加強漂浮式風電技術裝備研發和試驗示範項目落地應用,鍛強綜合競爭力。
大力拓展海纜敷設、海上光伏、海水淡化等新興海工市場。
四是新業務全面佈局,加快培育「第二增長曲線」。水利領域積極融入國家水網建設,加大國家骨幹網和省市縣三級水網攻堅力度,綜合涉水技術優勢,加大水利水電工程參與力度。聚焦大壩樞紐、重大引調水、大型灌區改造、防洪減災、水庫清淤等細分領域精準發力,搶抓新一輪抽水蓄能建設機遇,強化資源配置與經營要素積累,加快水利業務發展步伐。陸上新能源領域聚焦八大沙漠、四大採煤沉陷區以及青海、新疆戈壁等風光基地建設加大佈局力度,發揮既有合作優勢,協同產業鏈優質資源推動「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設,通過點狀突破向相關新型儲能、沙漠綜合治理等產業延伸。農林牧漁領域緊跟國家政策參與全域土地綜合治理,以地方需求為導向,加強前期經營和策劃包裝,創新「土地綜合治理+」商業模式和盈利路徑,在重點區域探索「德陽模式」的可複製性,打造新的業務增長極。協同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在高標準農田、鹽鹼地治理、海洋牧場等細分領域實現新突破,不斷做大新興業務規模。新基建業務領域融合發展。積極策劃和響應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需求,大力發展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融合基礎設施。加大東數西算數據中心與新能源建設融合發展,依託土建、機電、系統集成等傳統優勢,搶抓國家算力樞紐節點數據中心集群產業機遇;進一步梳理5G基站項目拓展實施經驗,加快相關信息基礎設施業務開發。新質生產力圍繞數據中台、智慧交通、物聯網等新基建,以及工業軟件、低空經濟、地下空間、AI+建築等新領域,加快推進戰新產業細分賽道,構建起產業鏈戰略同盟。戰略性新興產業圍繞公司主業的延鏈補鏈強鏈,充分發揮投資高端進入、側翼發力的優勢,在助力打造核心產業集群、推動產業鏈提升和價值鏈升維、增強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方面,發揮更突出作用。
五是深入研究「公司國際化3.0」,持續擴大海外優勢。堅定海外優先戰略不動搖,深刻把握海外發展新形勢和國際化經營新要求,謀劃「公司國際化3.0」迭代升級。全面釋放「1+4+N」海外經營主體動能,協同帶動所屬企業在成套技術、業務模式、管理體系方面提升「走出去」的能力和「引進來」的水平,構建全球立體產業生態。全力以赴拓展海外市場。要夯實重要區域基本盤,深化拓展港澳、東南亞、中東、中西非等核心市場,持續優化產業佈局。緊盯重點國別、重點區域,前瞻性、系統性服務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主動佈局關鍵通道、關鍵港口、關鍵機場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項目。高質量推進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斯里蘭卡科倫坡港口城、巴西薩爾瓦多大橋、巴基斯坦KKH二期塔科特-雷科特段改線項目等重點項目。積極服務新發展格局,聚焦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中非合作十大夥伴行動,瞄準重大標誌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高起點策劃跨里海國際運輸走廊等重大項目,鞏固海外「大交通」「大城市」領域領頭羊地位,錘煉新能源、流域治理、垃圾處理、海水淡化等新興業務領域的「硬實力」,不斷提升全球行業競爭力和話語權。
資料來源: 中國交通建設 (01800) 全年業績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