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22691.88 29.17
  • 國企指數 8242.25 19.36
  • 上證指數 3341.43 25.31
00178 莎莎國際
即時報價: 0.610 -0.020 (-3.2%)

基本數據

(百萬港幣) 3/20223/20233/2024
營業額3,4133,5014,368
毛利1,2611,4011,783
EBITDA-27284628
EBIT-383-55251
股東應佔溢利-34458219
每股盈利-0.110.020.07
每股股息0.000.000.05
每股資產淨值0.320.340.40

主要從事化粧產品之零售和批發。

業務回顧 - 截至2024年09月30日六個月止

零售網絡

提升店舖組合,致力服務本地消費者,同時保持靈活應變,把握旅遊業的發展機遇

集團積極在香港及其他地區尋找機會拓展店舖網絡,前提是租金是否處於合理水平,以維持理想的利潤率,確保店舖符合經濟效益。集團正進一步整合線上渠道及實體店舖,務求令顧客隨時隨地都能享受集團無縫的線上線下融合(OMO)購物體驗。

在香港及澳門,集團致力為非遊客區的本地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當入境旅遊進一步增加時,會在核心旅遊區佈局,與現有的業務覆蓋範圍互補。截至2024年9月30日,集團在香港及澳門的核心旅遊區共有26間店舖(2024年3月31日:26間)。

在中國內地,由於當地消費意欲需時回復,線下業務市場仍面臨挑戰,集團期內關閉了九間店舖。

東南亞方面,集團會密切留意馬來西亞及新加坡人流較高的購物中心。期內,集團在馬來西亞翻新了四間店舖,從而優化整體店舖組合,並欣然重啟新加坡的實體店業務,開設了五間店舖,與區內線上業務相輔相成,為該地區業務的持續增長奠定基礎。

線上渠道

推出升級版會員計劃,港澳和中國內地顧客「一App在手」就能享受無縫OMO購物體驗

集團的三大主要戰略方針之一,是投資並發展其香港、中國內地及東南亞市場的線上業務。集團繼續致力優化線上業務,實現卓越營運能力,融合線上線下業務,打造無縫的OMO購物體驗。

2024年9月,集團成功完成會員系統的技術升級項目,有助更好地為會員提供個性化服務。

開拓直播帶貨的新銷售渠道,吸引年輕族群

集團繼續致力改善顧客體驗,透過「直播帶貨」模式,成功吸引更多潛在顧客,並提高直播帶貨的訂單轉化率。線上美容產品市場相對飽和,眾多品牌從中爭取顧客的關注及忠誠度。消費者的要求變得愈來愈高,並且更精於科技應用。

消費者也依賴KOL推薦的產品,更願意嘗試具功效的小眾及潮流品牌,有利集團的產品推廣策略。

有見及此,集團莎莎皇牌美容顧問與KOL合作直播帶貨,成功在線上市場推廣獨家品牌,又吸引顧客對品牌的興趣。

集團期內的總線上銷售額為396.2百萬港元,線上滲透率佔集團總銷售額的20.6%(2023年:13.9%)。

產品類別

通過多元化的產品組合及與戰略性品牌合作,為消費者帶來驚喜

集團繼續拓展不同種類的品牌類別,發掘具潛力的產品類別,迎合市場趨勢及顧客需求,努力為顧客帶來更豐富的產品選擇。除了護膚品、化品和香水等核心品類,集團開始增加美肌健康食品和美容儀器等產品。集團目前分別提供102個和28個美肌健康食品和美容儀器品牌。以新形象示人的店舖增設了美容儀器的專櫃及電源,令顧客親身試用更加便利。

隨著資訊和社交媒體普及,消費者積累更多消費心得,變得更為精明。他們購物時,願意花更多時間研究產品成份、功效和用戶評價,以環保、可持續性、動物友善和不含有毒化學物質為考量,評估產品是否符合他們的社會價值觀。

為此,莎莎建立了「潔淨美容」專櫃,方便顧客選購一系列不含可能有害化學物質的個人護理產品。莎莎獲得香港環保署頒發「鉑金級伙伴證書及淘汰微膠珠獎項–先鋒獎」,而莎莎旗下多個獨家品牌也取得該署頒發的「不含微膠珠品牌證書」,反映莎莎對綠色美容行業及可持續發展的堅定支持。

集團專責品牌管理及產品發展的部門不斷引入新品牌,以緊貼時下潮流,配合顧客喜好。集團策略性地引入不同國家的熱門新品牌,擴大旗下獨家品牌組合,有助優化集團的多元化獨家品牌組合,從而提升顧客的忠誠度,令莎莎成為「令你更美麗」的首選之地。期內,集團推出多個新品牌,包括護膚品牌Empro及Alteya Organics。

資料來源: 莎莎國際 (00178) 中期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4年09月30日六個月止

可持續盈利及長遠增長

面對宏觀經濟環境不明朗導致區內生活成本上升,零售經營環境面臨挑戰,集團專注實現可持續盈利。中國經濟狀況、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模式,均直接影響中國內地顧客在當地市場或旅遊消費的表現,亦影響集團的業績。

集團將堅定不移實行多項措施優化營運效率,包括加快數碼化、優化人力資源結構及運作,以及嚴格採用零基預算機制。推行數碼優化措施已大幅改善各地區的店舖表現,有利集團在多項不利因素中仍能提高競爭力及韌性。

集團亦將通過加強獨家品牌陣容,並透過投資及發展獨家品牌,實現全渠道銷售的利潤增長。

集團將加強管理庫存,降低庫存周轉天數,以提高投資回報率,減少所需的營運資金。

於2024年9月30日,集團的現金減少119.9百萬港元至337.9百萬港元。加上未動用之銀行貸款額度約267.5百萬港元,集團有足夠資金應付業務營運所需。

港澳策略

港澳仍然是集團的核心市場,通過線下渠道服務本地居民和中國內地顧客。由於宏觀經濟的問題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某程度上拖累經濟。為振興本地經濟,香港特區政府積極引入大型商業展覽,帶動訪港人次。澳門特區政府亦舉辦多個大型商務展覽,並與娛樂文化行業合辦節慶活動,旨在吸引旅客到訪並延長逗留時間,從而豐富整個旅遊體驗。集團預計零售及旅遊業的消費將逐步改善。

集團專注發展新產品類別,包括能配合現有產品類別一同使用的美容儀器。集團的美容顧問在介紹護膚產品時,也能自然地向顧客推薦這些能配合產品使用的美容儀器。顧客可以通過使用這些設備來充分發揮護膚產品的效果,令他們在家就能享受美容院級數的護理,亦符合現時消費者傾向「宅在家」的生活模式。集團進一步豐富此類別的產品陣容,並繼續透過優化產品組合,迎合顧客追求高性價比產品的喜好及最新市場趨勢,更好地服務本地顧客。

集團於2024年9月重新推出全新會員手機應用程式,整合來自港澳及中國內地的線上及線下的會員池,獲授權及合法的情況下,透過收集數據,讓集團更掌握顧客的喜好及消費習慣,並以網上推廣渠道,提供度身訂造的產品建議及推廣活動,提高顧客忠誠度及回購率,達至更高的回報。隨著持續建立數據庫,令集團可以加強標籤管理並為顧客推薦合適的產品,進一步優化購物體驗。計劃目前處於起步階段,集團會繼續利用這些數據來提升會員活躍度和顧客終身價值。

有見及此,集團線上業務將集中(一)提高顧客忠誠度:顯著提升回購率及活躍會員數目;(二)建立線上社區:推動線上用戶的產品評論;(三)推廣獨家品牌:於區內的莎莎獨家銷售;(四)利用線下店舖網絡及顧客群加快發展OMO零售模式。

期內,集團迎合本地直播發展趨勢,引入直播帶貨以吸引年輕一代顧客並取得成效。集團將繼續透過直播增加獨家品牌的銷售貢獻。

中國內地策略

集團的長遠發展策略仍以中國內地為主。然而,當地經濟環境仍然充滿挑戰。集團正密切關注市場狀況並調整策略,做好區內的庫存管理和保持現金流。

為了提升集團於中國內地的競爭力,集團將專注發展獨家代理品牌,並致力增添具市場優勢的產品種類,以建立品牌忠誠度和避免直接價格競爭。加上當地顧客願意嘗試一些未為人熟悉、但成份、功能及性價比兼備的小眾品牌,也有助集團拓展獨家品牌。

集團注意到線上渠道的業務增長機會龐大,尤其是直播及中國內地方面。集團將於本財年重點探索當中商機。集團亦會加強熱門社交媒體平台及數碼渠道的宣傳,並與網紅合作提高品牌知名度,提升目標顧客群的信心。

集團亦會繼續透過微信小程序,將莎莎的美容顧問與中國內地顧客聯繫起來。隨著愈來愈多內地旅客重訪港澳,集團積極與這些顧客聯繫,以便他們返回中國內地後仍然能夠在線上購物及下單。

東南亞策略

截至本期末,集團於區內經營73間店舖。隨著馬來西亞上半年的經營環境有改善,集團正積極尋找機會開設新店舖,以豐富店舖組合,推動發展。新加坡方面,2024年4月開始營運的五間實體店舖,讓集團重啟當地的線下業務,並與現有的線上業務相輔相成。

集團將電子商貿作為莎莎未來發展計劃的戰略重點,包括即將在新加坡推出的莎莎電子商貿平台,透過尖端科技及本地化策略,提供無縫及吸引的購物體驗,此外還會提升馬來西亞電子商貿平台及集團數碼基礎設施,透過整合先進功能及可擴展解決方案,有助集團實現未來增長,並為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

其他司法管轄區策略

集團利用現有資源佩備及與第三方電商平台合作,拓展至北美、澳洲及新西蘭市場。有關司法管轄區的平均單價較高,以彌補較高的送貨成本,而顧客忠誠度亦較高,預期銷售增長保持穩定,但利潤較微薄。

資料來源: 莎莎國際 (00178) 中期業績公告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