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20127.68 299.38
  • 國企指數 7430.62 167.90
  • 上證指數 3141.11 44.53
01636 中國金屬利用
即時報價: 0.067 0.000 (0.0%)

基本數據

(百萬) 12/202212/202312/2024
營業額2,392838468
毛利-288-112-31
EBITDA-4,615-538-303
EBIT-4,666-581-338
股東應佔溢利-4,763-806-652
每股盈利-12.33-1.98-1.55
每股股息0.000.000.00
每股資產淨值-6.76-8.63-9.88

主要從事銅及相關產品的生產及貿易業務。

業務回顧 - 截至2024年06月30日六個月止

在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個月期間,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銅價顯著上漲,由期初約每噸人民幣69,000元上升至期末約每噸人民幣79,000元,期間最高約達每噸人民幣88,000元。儘管遇上房地產行業低迷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等挑戰影響貿易活動,惟需求強大且基礎設施及製造業持續復甦,推動價格上漲。值得注意,本集團的生產設施暫停運作數月,惟於2023年6月1日恢復運作。

基於有關因素,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營業額顯著增長,與2023年同期相比,由約人民幣141.5百萬元增加至約人民幣454.2百萬元。另外,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虧損由2023年同期約人民幣496.4百萬元減少至約人民幣221.7百萬元。

此外,為應對有關情況並保障業務及資產,我們已主動申請將部分營運附屬公司破產重整。有關申請已獲相關法院批准。破產重整的效果將為營運附屬公司的債務獲重整並減少,以致釋放附屬公司持有的優質資產內在價值及商業潛力,致使該等附屬公司可充分利用有關資產提高其產生營業額的能力。

展望未來,我們的主要集中於及時成功完成附屬公司破產重整。儘管我們預計在此過程中短期營運及財務業績可能受阻,惟我們對長期業務前景仍然樂觀。

此外,本集團的生產設施已暫停運作多月,並於2023年6月1日恢復運作。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個月,本集團已出售7,004噸再生銅產品,實現再生銅產品銷售營業額人民幣445.9百萬元。由於缺乏營運資金以及房地產行業市況欠佳,故本集團的通信電纜業務及送配電纜業務尚未恢復運作,而大部分產品已售出。隨著房地產市場開始穩定,本公司預期一旦本集團獲得充足的營運資金,將會恢復該兩項下游業務。

資料來源: 中國金屬利用 (01636) 中期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4年06月30日六個月止

在2023年,中國的經濟復甦並不像預期頑強,主要原因乃房地產行業顯著放緩,而房地產行業傳統上一直為增長主要動力。外部因素如俄烏衝突持續、多個主要經濟體加息以及與美國關係緊張升級,均導致中國經濟及其企業面臨不確定性。面對有關挑戰,中央政府在下半年採取果斷行動,減輕與房地產市場及地方政府債務相關的風險。其已實施一套鎖定目標涉及財政及貨幣的雄圖政策,配備支持產業的措施。此等舉措開始展示成效,帶動經濟自我修復並逐漸復甦,實現同比5.2%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儘管整體經濟存在不確定性,惟中國銅業前景仍然樂觀,尤其在第十四個五年規劃(2021年至2025年)及2021年2月22日發佈的《關於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通函中有所強調。有關規劃強調向可持續經濟轉型以及使信息技術進步,尤其5G網絡部署。鑑於銅在電動車、可再生能源系統及先進製造業中起重要作用,預期需求將會增長,與政府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一致。此外,電氣化日益備受關注、智能電網發展以及5G技術的基礎設施需要為銅業帶來龐大機遇,可能會促進國內生產及進口。

然而,銅業必須應對可能妨礙根據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框架增長的多種挑戰。嚴格的環保條例、資源稀缺以及地緣政治緊張等因素可能會擾亂供應鏈並影響生產能力。此外,儘管政府的舉措以技術創新以及基礎設施發展(包括5G部署)為目標,預期將刺激需求,惟全球市場面對競爭壓力及價格波動可能會使有關行業局勢變得複雜。

於2024年9月24日,中國三大金融官員在新聞發佈會上宣佈一系列政策,以支援疲弱的經濟。值得注意,有關措施包括將七天期逆回購利率(RRR;政策利率)下調20個基點;將存款準備金率(RRR)下調50個基點;下調現有按揭貸款利率;補充大型國有銀行資本;以及其他支持住房及股票市場的措施。

我們相信自身擁有優勢,可在預期銅需求增長時從中受惠。

此外,我們當務之急為盡快成功完成附屬公司破產重整。儘管我們預計在此過程中短期運作及財務業績可能會受到負面影響,惟我們對長期業務前景仍然充滿信心。我們相信,對我們產品(尤其銅)的需求在未來將繼續強大。有關信心能支持我們致力有效應對是次重整,使自身可在目前艱難時期過後實現增長。

透過自願向法院提交破產重整申請,如獲得批准,將有一個平台讓(i)綿陽銅鑫銅業有限公司(「銅鑫」),本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ii)綿陽金循環金屬材料有限公司(「金循環」),本公司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iii)綿陽保和泰越通信線纜有限公司(「泰越」),本公司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iv)湖南銀聯湘北銅業有限公司(「銀聯湘北」),本公司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及(v)湖北融晟金屬製品有限公司(「湖北融晟」),本公司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統稱「相關附屬公司」)在法院批准下與相關債權人重整其現有的債務(「債務重整」)。債務重整將減少相關附屬公司的債務,釋放相關附屬公司目前持有的優質資產的內在價值及商業潛力,並可讓相關附屬公司充分利用該等資產,增加產生營業額的能力。儘管相關附屬公司目前面臨償債困難,惟董事會認為(i)相關附屬公司持有的資產具有戰略價值;(ii)相關附屬公司擁有強大的技術能力背景;及(iii)根據中國政府發佈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相關附屬公司經營的生產及回收行業在中國有良好前景。於債務重整後,董事會相信,相關附屬公司將能繼續持續經營,並改善相關附屬公司及本集團的整體財務狀況。此外,透過債務重整,本公司希望,作為社會責任一環,維護相關附屬公司員工福利,並為當地社區作出貢獻。

於2022年6月6日,銅鑫及金循環有意透過《中國企業破產法》適用條文重整其現有債務。前述泰越的自願破產重整申請已於2022年6月6日提呈法院。進一步詳情請參閱本公司日期為2022年6月6日的公告。

於2023年5月25日,泰越亦有意透過《中國企業破產法》適用條文重整其現有債務。前述泰越的自願破產重整申請已於2023年5月18日提呈法院。進一步詳情請參閱本公司日期為2023年5月25日的公告。

銀聯湘北收訖由湖南省汨羅市人民法院頒佈之民事裁決書(「民事裁決書」),其有關銀聯湘北之債權人湖南汨之源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汨之源」)以銀聯湘北未能償還到期債務為由提交針對銀聯湘北的清盤呈請。相關債務金額合共約人民幣11.9百萬元。銀聯湘北就呈請提出抗辯,並向法院申請以破產重整代之。根據民事裁決書,法院經考慮銀聯湘北之情況及本公司於四川省綿陽市的若干其他附屬公司的破產重整後,駁回汨之源的清盤呈請,並受理銀聯湘北的破產重整申請。湖南省汨羅市人民法院指定湖南利誠資產清算管理有限公司為管理人。該管理人隨後於2024年1月5日舉行第一次債權人會議。進一步詳情請參閱本公司日期為2023年8月14日及2023年10月13日的公告。

於2023年9月7日,湖北融晟接獲由湖北省雲夢縣人民法院頒佈日期為(i)2023年9月12日之決定;及(ii)2023年9月12日致湖北融晟之通知,內容有關湖北融晟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適用條文下的預重整程序提出預重整(「預重整」)申請,為其擬定的破產重整申請進行準備工作。法院經考慮湖北融晟、其主要債權人、意向投資者及政府相關主管機關的意見後,批准對湖北融晟進行預重整,並根據湖北融晟與其主要債權討論所得,指定湖北公順會計師事務所擔任預重整之臨時管理人。進一步詳情請參閱本公司日期為2023年9月15日的公告。

於2024年2月22日,本公司自銅鑫及金循環債務重整的聯合管理人四川鼎天律師事務所及四川春雷律師事務所(「聯合管理人」)接獲(i)日期為2023年12月26日的法院致聯合管理人的民事裁決;及(ii)日期為2024年2月21日的法院通知(統稱「法院文件」)。根據法院文件,法院受理聯合管理人申請相關附屬公司實質合併破產重整,並由聯合管理人履行債務重整管理人的職責及責任。進一步詳情請參閱本公司日期為2022年6月6日、2022年8月3日、2022年8月5日、2023年1月3日、2023年3月28日、2023年5月25日及2024年2月23日的公告。

銅鑫、金循環及泰越的第二次債權人會議(「第二次債權人會議」)於2024年6月3日舉行。第二次債權人會議議程包括:聯合管理人的定期工作報告、債權核查、聯合管理人有關銅鑫、金循環及泰越的業務營運報告、經提呈決議案、審查銅鑫、金循環及泰越的財產狀況報告以及相關附屬公司的管理計劃及營運監督計劃。進一步詳情請參閱本公司日期為2024年6月19日的公告。

資料來源: 中國金屬利用 (01636) 中期業績公告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