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22867.74 91.82
  • 國企指數 8308.83 8.58
  • 上證指數 3341.73 10.26

3月5日 09:08

高盛:部署港交所業績 留意購16965及17039

美股周二晚回吐,加上本港1月零售銷售額按年大跌14.6%,為「沙士」以來最差及遠遜市場預期,令投資者入市意欲下降,港股周三反覆偏軟,氣氛審慎。恒指低開45點後跌幅逐步擴大,午後最多曾跌263點,並以接近全日最低位收市,報24,465點,跌237點,大市成交779億元。

「兩會」會議期間,A股表現審慎,上證綜指連續兩日於3300點以下整固。相對而言,港股表現更落後於A股。恒指自1月底以來多番上試25,000點均無功而回,周三更跌穿20天線(24682點)及24500點水平,收市未能重返其上。投資者可留意後市能否迅速重返24500點及20天線之上,並重新建立支持,才有機會再度挑戰25000點關口;否則,往下較強力支持位或須留意對上2月12日低位約24200點水平。

如認為恒指連跌兩日累計調整1.7%,幅度已充足,看反彈可留意活躍的價外認購證18844,行使價25,288點,7月底到期,實際槓桿17.3倍,引伸波幅13.7%,換股比率6,400;惟如認為20天線重要支持失守,或觸發進一步調整,則可考慮活躍的價外認沽證(19354),行使價23,700點,6月底到期,實際槓桿12.1倍,引伸波幅20.0%,換股比率8000,年期適中及槓桿理想。

內地A股表現冷淡,或與新股凍資潮帶來的短期資金壓力有關,24家企業申請IPO獲批,市場估計凍結資金高達30,000億元人民幣。惟市場人士普遍認為,IPO凍資潮僅屬短期壓力,內地人行二度減息及降準,並持續透過逆回購紓緩流動性壓力,週三再以逆回購操作向市場注入350億元人民幣,料後市資金面仍會維持寬鬆。資金充裕有助A股表現,市場普遍認為對內險股的利好作用高於內銀股,投資者或可留意相關股份的低吸機會。

國壽(02628)周一高見34元的四年高位後連續兩日回落,周三收報31.3元,跌2.3%,現於50天線(31.86元)爭持。惟觀乎國壽自去年底以來反覆向上,並於30元關口建立不俗支持,縱偶有跌穿亦能迅速重返其上。現價距離該水平不遠,預期支持力或會逐步增強。

投資者如擬低吸國壽,可留意價外認購證(18894),行使價34.28元,9月底到期,實際槓桿6.1倍,引伸波幅34.5%,換股比率10,活躍及引伸偏低;或槓桿偏高的價外認購證18957,行使價37.8元,8月底到期,實際槓桿7.6倍,引伸波幅35.6%,換股比率10。

業績股同屬市場焦點所在,友邦(01299)上週四派發優於市場的成績表後,股價節節上升,週三逆市挑戰50元關口。港交所(00388)將於週四公布業績,不少券商近日均就該股撰寫預測報告,普遍認為其去年盈利按年可升約一成,並主要給予「買入」或「增持」評級。

此外,特首梁振英出席人大會議期間,表示「深港通」準備工作順利,希望能盡快開通。有市場人士估計或有望第三季推出,倘若屬實,則港交所有望進一步受惠。其股價過去一個月主要於100天線(175.09元)至180元之間窄幅上落,週三收報177.3元,跌0.5%,暫於50天線(176.78元)以上建立支持。

投資者如看好可留意活躍的輕微價外認購證(16965),行使價185元,12月21日到期,實際槓桿5.9倍,引伸波幅29%,換股比率100;或價外認購證(17039),行使價200.08元,11月底到期,實際槓桿6.3倍,引伸波幅31.3%,換股比率100。

 

由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發出。©版權所有2015年,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一切權利已被保留。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並不構成對任何投資買賣的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申述、建議或推薦。投資前閣下應理解產品特性及風險,考慮該投資是否適合閣下的個別情況,並向有關的專業顧問查詢。認股證及牛熊證乃複雜之產品,除相關資產之價格及其變動外,還有其他因素影響認股證價格。本產品並無抵押品,投資者所依賴的是發行人及擔保人的信譽。如發行人或擔保人無力償債或違約,投資者可能無法收回部份或全部應收款項。認股證及牛熊證的價值可急升亦可急跌,持有人的投資可能會蒙受全盤損失。牛熊證更備強制贖回機制而可能被提早終止,屆時(i)N類牛熊證投資者將不獲發任何金額;而(ii)R類牛熊證之剩餘價值可能為零。過往表現並不預示未來表現。在某些情況下,高盛的流通量提供者可能是港交所上唯一為高盛認股證及高盛牛熊證提供買賣報價者。閣下應詳細閱讀載有認股證及牛熊證條款及風險披露的有關上市文件。有關上市文件可於此網頁下載: www.gswarrants.com.hk。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