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 11:44
投資者恐慌情緒大幅回落,並把焦點轉移至即將開始的業績期,美股三大指數上周五齊創收市新高。道指收報34870點,升448點(或1.3%)。恒指上周五曾挫至26861點的今年低位,其後止跌回升,收升191點(或0.7%),報27344點,結束八日跌勢。收市後,人民銀行宣布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今月15日起生效,預計釋放長期資金約1萬億元人民幣。恒指今早最多升近400點,一度重上27700點,其後升幅收窄,於27500點水平徘徊。
恒指好倉(牛證及認購權證)上周五淨流出逾550萬港元(下同),恒指淡倉(熊證及認沽權證)同日淨流入近460萬元,反映投資者略為看淡後市。上周五恒指牛證街貨重貨區為收回價26800至26899點,而熊證街貨重貨區為收回價28300至28399點。
人行降準對內銀有利。招商銀行(03968)上周五收報61.55元,微升近0.5%,今早曾升約3%,迫近63.5元見阻力,其後維持逾1%的升幅,於62元水平上落。招行近日在深圳啟動資本項目數字化服務試點。上周五有近70萬元淨流入其輪證好倉,淡倉同日則有逾20萬元淨流出。
降準帶動A股今早向上,中資券商股和內險股亦受拉動。中信証券(06030)上周五跌破17元後獲承接,收報17.46元,升1%,結束八連陰。今早再升約3%,曾升抵18元。中信証券早前預告上半年多賺20%至30%。另外,中證監指嚴肅查處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證券違法行為。上周五有逾60萬元淨流入中信証券好倉,淡倉同日亦有小量資金淨流入。
中國人壽(02628)近日反覆向下,上周五平收於13.92元,14日RSI跌穿23水平。受惠美債息有跌勢喘定迹象,投資者對險企投資收益受累的憂慮減輕,國壽今早靠穩,一度重返14元水平。上周五有近60萬元淨流入其輪證好倉,淡倉同日則有小量資金淨流出。
大型科技股上周五個別發展,當中,以美團(03690)和小米(01810)走勢較強,並分別錄約6.9億元及5.9億元北水淨買入,是淨流入最多的兩隻港股。美團跌至逾一個月低位258元後回升,收報279.2元,漲4.3%。據報美團近期初步建成公眾評審體系,引入公眾及專家等參與平台治理。美團今早升約4%,曾升穿290元。上周五有超過1100萬元淨流出其輪證好倉,淡倉同日則有逾370萬元淨流入。
據報小米收購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深動科技,加上小米回購股份,刺激小米股價上周五大幅反彈5.1%,收26.7元,收復10天線並結束八日跌勢。小米今早靠穩,曾重上27元。上周五分別有逾1500萬元和逾220萬元淨流入其輪證好倉和淡倉。
瑞通相關認股證之選擇:
招行輕微價外、中短期購(21589),行使價:71.58元,2021年11月到期,實際槓桿:8.7倍
中証輕微價外、短期購(18289),行使價:18.9元,2021年9月到期,實際槓桿:8倍
國壽輕微價外、中短期購(16822),行使價:16.3元,2021年12月到期,實際槓桿:7.8倍
美團貼價、中短期購(26141),行使價:300.2元,2021年10月到期,實際槓桿:6.4倍
美團輕微價外、中短期沽(14022),行使價:245元,2021年10月到期,實際槓桿:5.9倍
小米輕微價外、短期購(12562),行使價:30.05元,2021年10月到期,實際槓桿:8.8倍
小米貼價、中短期沽(14437),行使價:25.88元,2021年11月到期,實際槓桿:4.8倍
友邦輕微價外、中短期購(20730,行使價:105.08元,2021年10月到期,實際槓桿:11.8倍
友邦貼價、中短期沽(12584,行使價:93.9元,2021年12月到期,實際槓桿:5.7倍
瑞通相關牛熊證之選擇:
恆指牛證(67347),收回價:26740點,槓桿比率:35.3倍
恆指熊證(63029),收回價:27981點,槓桿比率:37倍
招行牛證(55264),收回價:55.88元,槓桿比率:7.7倍
國壽牛證(64104),收回價:12.88元,槓桿比率:7.7倍
國壽熊證(55028),收回價:17.38元,槓桿比率:3.4倍
美團牛證(64629),收回價:253元,槓桿比率:7倍
美團熊證(60767),收回價:323.88元,槓桿比率:7.5倍
小米牛證(62126),收回價:24.51元,槓桿比率:8.8倍
小米熊證(54507),收回價:28.5元,槓桿比率:10.2倍
友邦牛證(54108),收回價:88.5元,槓桿比率:13.5倍
友邦熊證(51066),收回價:99.5元,槓桿比率:13.4倍
比迪牛證(53345),收回價:205.08元,槓桿比率:6.8倍
比迪熊證(55657),收回價:255.88元,槓桿比率:5倍
重要風險通知
本結構性產品並無抵押品。
結構性產品之價格一般可急升亦可急跌,有可能損失結構性產品之全部或重大部分購買價,閣下對此應有所準備。
閣下投資前應了解產品風險,如有需要應諮詢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