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22849.81 352.72
  • 國企指數 8420.14 111.37
  • 上證指數 3342.05 8.08

8月28日 11:51

瑞通:恒指先升後回 騰訊跌幅擴大考驗320元支持

中美貿易談判進展不明朗,加上美債息倒掛加深,引起市場對經濟前景的擔憂,道指隔晚下跌120點(或0.5%),收報25777點。

港股昨缺乏方向,恒指收報25664點,跌16點。今日為期指結算日前夕,早段曾升逾100點,一度重上25800點,惟其後升幅收窄並曾倒跌。恒指好倉(牛證及認購權證)昨淨流入逾2100萬港元(下同),恒指淡倉(熊證及認沽權證)同日淨流入逾2300萬元,反映投資者對後市好淡分歧。昨日恒指牛證街貨重貨區為收回價25200至25299點,而熊證街貨重貨區為收回價26400至26499點。

有傳騰訊(00700)旗下騰訊音樂娛樂正在接受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調查,調查包括其與唱片公司簽訂的獨家許可協議。另外,騰訊主要股東Naspers計劃將旗下國際互聯網資產以新成立的Prosus名義下月分拆到阿姆斯特丹上市,估值將接近1000億美元。騰訊近日於相對低位漸趨窄幅橫行,今早向下,跌近2%,逐步考驗320元關口之支持力,留意向上可否挑戰現處331.7元的10天線。騰訊之港股通昨錄4.66億元北水淨買入。輪證資金流方面,昨分別有705萬元和427萬元淨流入其好倉和淡倉。

小米(01810)總裁林斌在公司業績後減持股份套現3.7億元,部份用作慈善用途,並承諾一年內不再減持。另小米近日有廣告掀起政治風波,被官媒狠批後修改。績後股價走勢轉弱的小米,昨在臨收市前急升,收報8.79元,升1%。今早回調約1%,徘徊在8.7元附近。現時小米的10天和20天線處8.9元以上,可視作短期反彈阻力,下方支持參考上市低位8.37元。昨分別有94萬元和25萬元淨流入其好倉和淡倉。

碧桂園(02007)連續兩日回購,共涉資逾2.2億元。股份昨抽升3.8%,報10.1元,收復20天線,今早回落超過1%,失守10元關口。昨分別有73萬元和8萬元淨流入其好倉和淡倉。

MSCI昨日收市後提升A股納入因子,中國人壽(02628)A股昨收升2.9%,H股則冇升跌,報18.28元。今早股份升約1%,於18.5元附近水平爭持,守穩10天線。昨分別有21萬元和35萬元淨流出其好倉和淡倉。

瑞通相關認股證之選擇:
騰訊輕微價外、短期購(19176),行使價:346元,2019年11月到期,實際槓桿:11.9倍
騰訊貼價、短期沽(19175),行使價:314.8元,2019年11月到期,實際槓桿:8.4倍
小米輕微價外、中短期購(23042),行使價:9.5元,2020年1月到期,實際槓桿:7.8倍
碧桂價外、中短期購(18754),行使價:12.12元,2020年2月到期,實際槓桿:5.3倍
國壽貼價、短期購(14251),行使價:18.9元,2019年11月到期,實際槓桿:9.4倍
國壽輕微價外、中年期沽(22824),行使價:17元,2020年3月到期,實際槓桿:5.5倍
石藥輕微價外、短期購(14809),行使價:17.28元,2019年11月到期,實際槓桿:6倍
建行輕微價外、中短期購(21933),行使價:6.38元,2020年2月到期,實際槓桿:11.1倍
吉利輕微價外、短期購(19174),行使價:13.2元,2019年11月到期,實際槓桿:6倍
比迪價外、中年期購(22464),行使價:47.8元,2020年2月到期,實際槓桿:5.7倍

瑞通相關牛熊證之選擇:
恒指N類牛證(53421),收回價:25120點,槓桿比率:44.3倍
恒指熊證(54231),收回價:26290點,槓桿比率:28.9倍
騰訊牛證(64306),收回價:310.1元,槓桿比率:19.3倍
騰訊熊證(53356),收回價:345.5元,槓桿比率:12.7倍
國壽牛證(54135),收回價:17.23元,槓桿比率:10.1倍
國壽熊證(52996),收回價:19.8元,槓桿比率:9.3倍
平保牛證(58020),收回價:84.6元,槓桿比率:13.8倍
平保熊證(52305),收回價:94.9元,槓桿比率:12.8倍
美團牛證(54039),收回價:63.1元,槓桿比率:4.7倍

重要風險通知
本結構性產品並無抵押品。
結構性產品之價格一般可急升亦可急跌,有可能損失結構性產品之全部或重大部分購買價,閣下對此應有所準備。
閣下投資前應了解產品風險,如有需要應諮詢專業建議。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