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19700.56 78.21
  • 國企指數 7164.22 12.92
  • 上證指數 3230.43 16.81

9月19日 09:21

高盛:恒指昨午後急速反彈 留意購24066/25251沽25253/27280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貨加徵10%關稅,昨日恒指早段最多曾下跌284點,午後大幅反彈,最多上升224點,收報27084點,上升151點。投資者如計劃部署恒指認股證,可留意以下選擇:
高槓桿 恒指購(24066),行使價28738點,2018年12月28日到期,實際槓桿17.3倍
中年期 恒指購(25251),行使價28138點,2019年01月30日到期,實際槓桿13.2倍
貼價  恒指沽(25253),行使價26258點,2019年01月30日到期,實際槓桿12.0倍
中年期 恒指沽(27280),行使價25878點,2019年02月27日到期,實際槓桿10.9倍

(02318) 中國平安
- 有報導指卡達投資局就投資平保旗下的陸金所展開談判,擬投資5至10億美元
- 平安昨日上升0.8元或1.1%,收報75.35元
- 平保認購證及認沽證於周一分別有約500萬及200萬元流入,是當日第二多資金流入的相關資產
高盛精選
(20519) 平安認購 / 行使價: 80.05 / 實際槓桿: 15.6 / 到期日: 2018-11-23
產品特性: 行使價81-88元間、2個月期以上產品中槓桿最高
(27777) 平安認沽 / 行使價: 68.83 / 實際槓桿: 11.6 / 到期日: 2018-12-19
產品特性: 2個月期以上,撇除100%街貨的認沽證中槓桿最高

(01398) 工商銀行
- A股金融股於昨日下午抽升,連帶H股亦跟隨上升,工行昨日上升0.04元或0.7%,收報5.46元
- 人行連續兩日放水,周一展開中期借貸便利操作2650億元人民幣,周二再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2000億元人民幣逆回購操作,料為A股帶來流動性
- 過去5個交易日均見北水透過港股通(滬)淨買入工行股份,昨日有約6200萬元的淨買入
- 現時市場上所有工行認購證都屬價外,投資者在部署時宜留意一些較貼價的選擇
高盛精選
(21891) 工行認購 / 行使價: 6.01 / 實際槓桿: 13.8 / 到期日: 2018-12-20
產品特性: 行使價6.1元以下、1個月期以上產品中槓桿最高
(22997) 工行認購 / 行使價: 5.58 / 實際槓桿: 8.6 / 到期日: 2019-01-09

(00939) 建設銀行
- 建行昨日上升0.03元或0.5%,收報6.54元
- 周二即市見有資金流入內銀股認購證
- 有券商發表報告指出,投資內銀股仍需留意淨息差及資債負債表等指標,亦需留意貸款增長數據,看好多隻內銀股包括建行及工行
- 昨日市場上成交活躍的建行認購證行使價大多於7元之上,價外程度約7%,部份超過10%價外,投資者宜以較貼價證作部署
高盛精選
(24228) 建行認購 / 行使價: 7.39 / 實際槓桿: 13.6 / 到期日: 2018-12-27
產品特性: 熱門條款產品中槓桿較高
(22993) 建行認購 / 行使價: 6.89 / 實際槓桿: 10.4 / 到期日: 2019-01-09
產品特性: 貼價、相近條款產品中槓桿較高

以上數據資料來自高盛認股證牛熊證網站 http://www.gswarrants.com.hk/

©版權所有2018年,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一切權利已被保留。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並不構成對任何投資買賣的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申述、建議或推薦。投資涉及風險,認股權證及牛熊證的價值可急升亦可急跌,持有人的投資可能會蒙受全盤損失。過往表現並不預示未來表現。本產品並無抵押品,如發行人無力償債或違約,投資者可能無法收回部份或全部應收款項。投資者在購買認股或牛熊證權證前,應確保本身了解認股權證或牛熊證的性質,詳閱有關上市文件所載的認股證及牛熊證條款及風險因素,並(如有需要)尋求專業意見。莊家可能是唯一報價者。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