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20506.43 189.10
  • 國企指數 7342.66 78.55
  • 上證指數 3272.01 7.81

8月1日 08:41

高盛:因應個人持倉及投資目標 制定業績期部署

踏入8月份,又是藍籌股公佈業績的高峰期,騰訊(00700)、平保(02318)、港交所(00388)等備受關注的藍籌股將於今個月內派發成績表。投資者向來喜愛「炒業績」,趁股份業績公佈前後作出看好部署,當中窩輪往往是不少投資者選擇的投資工具。

每逄臨近業績公布期,均會發現相關窩輪的需求上升。大部分投資者的業績部署都是期望股價向上,繼而買入認購證。不過,除了認購證的好倉部署外,窩輪市場亦有認沽證選擇,除可作看淡部署之工具,若配合正股更可發揮對沖作用。最重要的是投資者應因應本身持倉和個人投資目標,善用窩輪去制定部署策略。

以下將闡述幾種較常見的情況,如何因應本身持倉和投資目標去制定部署策略。

一)已持有正股,並希望對沖股價下跌風險

近日騰訊股價強勢,本週一曾破頂並升至314.4元的歷史新高,相信不少持有正股的投資者目前已錄得利潤。若長線看好正股,但又擔心股價在公布業績前後會波動,可考慮買入認沽證作短期對沖。若正股往後的股價下調,認沽證所帶來的潛在利潤可抵消正股股價下跌的損失。以騰訊沽(16844)為例,行使價280.68元,今年12月到期,換股比率100兌1,為近期較熱門的認沽證條款。假設投資者持有1,000股騰訊正股,便可考慮相應買入100,000股(即1,000股x100)的認沽證(16844)作對沖。按認沽證(16844)本周一收市價0.08元及騰訊收市價313.40元計算,買入認沽證的成本僅為正股的2.5%(即0.08元 x 100 / 313.40元)。正股到期時若跌穿行使價280.68元,認沽證的結算金額便可對沖了正股於行使價元以下的潛在跌幅。相反,若正股繼續向好,投資者可享有正股上升的收益,而認沽證到期時將無結算金額,毋須付出額外成本。

二) 已持有正股,欲減低投資額作風險控制

平保於5月份開始由約44元水平發力向上,本周一收報57.95元,累積升幅達三成。持有平保的投資者若希望沽出正股以鎖定利潤,但又擔心錯失平保往後的升幅,則可考慮先沽出正股,再抽調部分獲利的資金買入平保認購證。以平保購(16960)為例,行使價62.33元,今年12月到期,換股比率10兌1。假設投資者於44元水平買入1,000股平保正股,目前的帳面利潤有約14,000元(即($57.95-$44)x1,000)。投資者可考慮沽出正股,再視乎自己的取態,抽調獲利金額14,000元當中的部分資金買入平保購。此舉可先鎖定正股帶來的部分利潤,又可保持好倉部署。

三) 已持有認股證(窩輪)

騰訊認購證為近期受歡迎的個股相關資產,過去一周錄得近4,800萬元淨流入。騰訊股價不斷破頂,期間我們觀察到不少買入騰訊認購證的投資者作出轉倉/換馬的部署,即沽出本來持有、已變成價內的認購證,再買入行使價更高的價外認購證。此舉的目的是既可鎖定部份利潤,同時可保持較佳槓桿和維持好倉。以騰訊購(16415)及(17276)為例,(16415)行使價294.08元,已屬價內證,今年12月到期,本週一收市價0.32元;騰訊購(17276)行使價325.2元,屬價外證,明年3月到期,本週一收市價0.237元。早前買入騰訊購16415的投資者,可考慮轉倉至騰訊購(17276),以周一收市價計,投資者若以相等股數轉倉,「低買高賣」之後則可鎖定每股0.083元之利潤(即$0.32減去$0.237),同時保持著騰訊購(17276)的好倉。

四) 強烈看好/看淡並利用認購證/認沽證建新倉以獲取槓桿

投資者目前若沒有持倉,當然仍可建立新倉作部署。以港交所(00388)為例,每當正股價格和成交均見顯著上升時,我們往往觀察到資金趁機買入認購證捕捉升勢。不過,投資者需注意目前市場上不少港交所認購證街貨均較高,輪價或較受產品的自身供求影響。因此選擇產品時除了以槓桿為主要條件,亦要留意產品的街貨量不宜過高,投資者可考慮如港交購(14942),行使價235.00元,今年9月到期,實際槓桿12.9倍,為市場上街貨量較低、槓桿較高的選擇。

綜合以上分析,可見買賣窩輪並非如賭博般「買大細」,而是可因應個人持倉情況作出適合部署,並可帶來風險管理的作用。

註: 以上數據資料來自高盛認股證牛熊證網站 http://www.gswarrants.com.hk/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4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