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20597.09 192.87
  • 國企指數 7566.27 77.36
  • 上證指數 3229.69 20.91

3月8日 11:24

摩通:內房續跑贏大市 中海購13713 / 華地購27517

美股連續兩日下跌,港股近日上升動力不足,恒指連升兩日後,今晨一度回吐百點,10天線跌穿20天線,惟其後大市倒升。輪證資金流方面,週一有490萬港元流出恒指好倉;同期有4200萬港元流入恒指淡倉。如看好可留意恒指牛63594,收回價23000點,實際槓桿約34.3倍;如看淡可留意恒指熊65006,收回價24200點,實際槓桿約34.4倍。如欲用窩輪部署,看好亦可留意恒指購12705,行使價24400點,到期日2017年5月,實際槓桿約21.4倍;看淡亦可留意恒指沽24592,行使價22500點,到期日2017年6月,實際槓桿約15.3倍。

李克強總理亦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AI)等技術,刺激中港兩地科網股造好。科網龍頭騰訊(00700)領升大市,重上210元關口。騰訊股價自2004年6月上市以來,計及拆細等因素,股價累升逾260倍。騰訊業績增長強勁,過去12年年度盈利每年均創新高。騰訊將於本月22日公佈2016年全年業績,近日見資金持續流入騰訊認購證或作部署,過去5日累計錄1100萬港元。如看好騰訊業績,如看好可留意騰訊購(13140),行使價228.2元,到期日2017年10月,實際槓桿約7.4倍;如看淡可留意騰訊沽(22876),行使價188.8元,到期日2017年7月,實際槓桿約11.0倍。

吉利汽車(00175)2月銷售按年增1.67倍,今年首兩個月總銷量為19.16萬部,按年同期增長約105%,並達集團今年全年銷售目標100萬部的近兩成。吉利股價造好,連升兩日重上10天及20天線。週二有820萬港元流入吉利認購證,如後市看好吉利,可留意吉利購(27135),行使價12.88元,到期日2017年9月,實際槓桿約4.0倍;如看淡可留意吉利沽(28429),行使價9.17元,到期日2018年4月,實際槓桿約1.6倍。

部分內房股公佈上月合同銷售錄得強勁增長,內房股跑贏大市,昨日明顯造好後,今晨升勢持續。中海外(00688)及華潤置地(01109)即市分別升逾1%。如後市看好內房股,可留意中海外購(13713),行使價27.5元,到期日2017年6月,實際槓桿約13.3倍;亦可留意華地購(27517),行使價24.24元,到期日2017年12月,實際槓桿約4.4倍。

摩根大通亞洲上市衍生產品銷售部

無抵押結構性產品
本資料所述之結構性產品並無抵押品。如發行人及擔保人無力償債或違約,投資者可能無法收回部份或全部應收款項。筆者為香港證監會持牌人,並未持有上述證券。本資料由摩根大通證券(亞太)有限公司(「摩根大通」)編製,僅供參考用途,並不構成任何要約、建議、提呈出售或招攬購買任何上述產品,亦並不構成摩根大通進行任何上述交易之承諾。過往表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摩根大通不保證未來事件或表現將與上述任何意見或預測一致。認股證及牛熊證乃無抵押之結構性產品。結構性產品之價格可急升也可急跌,投資者或會損失所有投資。可贖回牛熊證備有強制贖回機制而可能被提早終止,屆時 (i) N 類牛熊證投資者將不獲發任何金額;(ii) R類牛熊證之剩餘價格可能為零。摩根大通並非投資者的顧問或信託人,亦不會負責决定投資該金融工具是否合法或適合任何準買家。投資者應為自己作風險評估,並在需要時諮詢專業意見。投資者應詳閱有關上市文件中之條款、風險因素及其他資料,並瞭解結構性產品之特性及願意承擔所涉風險,否則切勿投資上述產品。結構性產品於第二市場的流通量是無法預料的。J.P. Morgan Broking (Hong Kong) Limited為認股權證及牛熊證及/或交易期權的莊家及流通量提供者亦可能為上述結構性產品的唯一流通量提供者。摩根大通或其聯屬公司可能作為交易所買賣基金的參與證券商或莊家,並可能於交易所買賣基金的股份中擁有重大權益,導致就結構性產品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潛在利益衝突。本資料所載的資訊及數據乃取自相信為可靠的來源而真誠地編製。摩根大通及其聯屬公司或代理人並無核查有關資料,亦不保證有關資訊、數據或分析的準確性、合理程度或完整性。任何資訊服務提供者或第三方概不保證數據的計算結果,而有關計算結果可能並不完整。如有錯誤以致有任何虧損或損失,摩根大通概不承擔任何責任。任何人士均不得以此等資料作為向摩根大通提出任何申索或訴訟之根據。摩根大通及其附屬公司於中國內地並無證券業務,亦無批准或委任任何代理機構或個人於中國內地代理本公司的產品及服務。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