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19366.96 236.17
  • 國企指數 6924.51 102.89
  • 上證指數 3295.70 14.08

7月19日 09:13

高盛:恒指再創今年新高 留意新上市貼價牛62099熊65432

地緣政治升溫,港股周一早段投資氣氛略為收歛,惟恒指輕微低開2點後迅即重拾升浪,高見21822點再創年初以來新高,收報21803點,升144點,成交555億元。

牛證資金積極向上轉倉,周一活躍牛證普遍選擇目前最貼價、約20900點附近收回水平牛證。周二將有一批更貼價牛證登場,收回水平約21200點,或更能緊貼現市況需要。其中可留意新上市的(62099),行使價21024點,收回價21224點,換股比率10000。

即市觀察資金亦趁指數創今年新高時流入熊證,普遍選擇22000點整數關以上收回水平。其中可留意(65432),行使價22500點,收回價22300點,換股比率10000,槓桿比率31.2倍;或(65429),行使價22400點,收回價22200點,換股比率10000,槓桿比率35.7倍;或(65531),行使價22588點,收回價22388點,換股比率10000,槓桿比率26.6倍。

恒指認沽證上周五亦獲2041萬元淨流入,周一活躍證轉倉至21000點以上較貼價水平,其中可留意(29330),行使價21028點, 11月29日到期,實際槓桿10.5倍,換股比率10000;或活躍貼價證(29217),行使價21428點,10月28日到期,實際槓桿11.5倍,換股比率9000。

內險追落後 留意平保購27931中壽購27984
內險股續公布上半年營運數字,平保(02318)旗下平安產險、平安人壽及平安養老保險保費收入分別按年升3%、33%及25%。其股價早前走勢落後,近日急起直追,上周五單日升3.7%,突破100天線及35元附近區間頂部,周一先跌後回升0.4%,收報36.75元。即市觀察資金趁跌低吸其認購證,如看好可留意活躍證中實際槓桿較高的(27931),行使價40.9元,10月31日到期,實際槓桿11.4倍。

國壽(02628)首六個月原保費收入按年亦升25%,其股價周一持平於17.68元,於100天線爭持。如看好可留意活躍的(27984),行使價18元,11月25日到期,實際槓桿7.5倍。

騰訊先回後揚 資金趁低吸 留意購11157沽11371
據聯交所資料顯示,騰訊(00700)主席馬化騰於上周四減持200萬股騰訊,持股降至8.79%,其股價周一早段受壓,其後轉升0.1%,收報185元。騰訊早前連升七日,上周更屢創新高,周一調整期間吸引資金積極流入認購證看好,當中可留意活躍貼價證中槓桿最高的(11157),行使價188.88元,2017年7月27日到期,實際槓桿5.3倍。
另如看淡,則可考慮活躍及高槓桿的(11371),行使價172元,2017年3月28日到期,實際槓桿5.6倍。

由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發出。©版權所有2016年,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一切權利已被保留。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並不構成對任何投資買賣的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申述、建議或推薦。投資前閣下應理解產品特性及風險,考慮該投資是否適合閣下的個別情況,並向有關的專業顧問查詢。認股證及牛熊證乃複雜之產品,除相關資產之價格及其變動外,還有其他因素影響認股證價格。本產品並無抵押品,投資者所依賴的是發行人及擔保人的信譽。如發行人或擔保人無力償債或違約,投資者可能無法收回部份或全部應收款項。認股證及牛熊證的價值可急升亦可急跌,持有人的投資可能會蒙受全盤損失。牛熊證更備強制贖回機制而可能被提早終止,屆時(i)N類牛熊證投資者將不獲發任何金額;而(ii)R類牛熊證之剩餘價值可能為零。過往表現並不預示未來表現。在某些情況下,高盛的流通量提供者可能是港交所上唯一為高盛認股證及高盛牛熊證提供買賣報價者。閣下應詳細閱讀載有認股證及牛熊證條款及風險披露的有關上市文件。有關上市文件可於此網頁下載: www.gswarrants.com.hk。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4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