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22867.74 91.82
  • 國企指數 8308.83 8.58
  • 上證指數 3341.73 10.26

3月19日 09:30

瑞信:阿里巴巴連續兩日反彈 巴巴購10339/沽10341

美國公佈2月份的新屋動工差過市場預期,回落17%至去年1月以來低位,數據欠佳,加上市場觀望週三聯儲局的議息聲明,投資者較為審慎,美股個別發展。內地股市週三向好,港股跟隨高開約37點後升幅擴大,回升至24000點水平之上,即市支持留意本月低位約23677點,向上阻力參考50天線約24400點。資金流方面,過去五日累計超過4,200萬元流入恒指好倉,同期淡倉流入超過1,200萬元。

恒指牛熊證街貨變化
牛證街貨集中於收回價23200至23699點,而熊證街貨則集中於25200至25499點。
牛證資金上日主要流入23600至23699點,而熊證資金則主要流入24300至24399點。

讀者如看好恒指,可留意牛證64910,收回價23700點,行使價23500點,15年08月到期,兌換比率10000; 或可留意牛證(64897),收回價23819點,行使價23569點,15年08月到期,兌換比率12000。讀者如看淡恒指,可留意熊證64266,收回價24550點,行使價24750點,15年06月到期,兌換比率10000。或可留意熊證64455,收回價24400點,行使價24600點,15年06月到期,兌換比率10000。

另外,讀者如看好恒指,可留意認購證(18390),行使價24,400點,15年06月到期。讀者如看淡恒指,可留意認沽證19503,行使價23,400點,15年07月到期。

權重內險股業績前走強
有報道指中國人壽(02628)今年首兩月累計原保險保費收入1149億元人民幣,按年升逾13%。中國人壽將於下週二公佈業績,週三升逾1%重上32元,向上阻力留意52周高位34元,支持參考20天線約31.8元,看好可留意中壽購19667,行使價36元,15年8月到期。
平安保險(02318)走勢更強,連升六日升至一個月高位,52周高位阻力留意88.7元,看好可留意平安購(20127),行使價94.98元,15年8月到期。

阿里巴巴連續兩日反彈
有報道指阿里巴巴(BABA)招攬亞馬遜在天貓平臺開店,將推出千種亞馬遜中國的海外直接採購商品,四月份正式運營。另有報導指阿里巴巴以2億美元入股Snapchat,以及阿里巴巴旗下的天天動聽和蝦米音樂將組建為阿里音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早前指出,願為電子商務做廣告,寄望能使中國經濟飛起來。阿里巴巴股價於去年11月中升至120美元高位後反覆向下,近日守穩80元關口後見反彈,週一及週二晚連升兩日。投資者可留意在港上市的阿里巴巴認股證,為過去數年以來首次再有美股認股證推出。看好可留意巴巴購(10339),行使價88.88美元,15年9月到期;而看淡則可留意巴巴沽(10341),行使價68.8美元,15年9月到期。

(本結構性產品並無抵押品)

《瑞信香港認股證及牛熊證銷售主管何啟聰》

免責聲明:筆者為瑞士信貸(香港)有限公司的代表 ,並身為證監會持牌人,並無持有相關上市公司的任何財務權益。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並不構成要約、建議或促使任何人士提呈買賣或認購任何證券。結構性產品價格可急升或急跌,投資者或會蒙受全盤損失。本產品並無抵押品。如發行人無力償債或違約,投資者可能無法收回部份或全部應收款項。牛熊證備強制贖回機制而可能被提早終止,屆時(i)N類牛熊證投資者將不獲發任何金額;而(ii)R類牛熊證之剩餘價值可能為零。有關恒生指數或恒生中國企業指數的免責聲明,請參閱上市文件。過往表現並不反映將來表現。投資前,投資者應瞭解風險,並諮詢專業顧問及查閱有關上市文件。瑞信之聯屬公司為結構性產品之流通量提供者,亦可能是唯一報價者。本文任何內容概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意見、並無聲明任何投資或策略適合或符合閣下的個別情況。結構性產品交投量並不是結構性產品表現的指標,投資者不應僅依賴交投量歷史高位數據以釐定結構性產品日後的表現。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