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20066.19 365.63
  • 國企指數 7312.16 147.94
  • 上證指數 3252.63 22.47

1月9日 19:55

中銀國際:騰訊止跌反彈,留意購29472/沽25849

國家統計局公布,上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按年上漲0.1%,符合市場預期;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則按年跌幅收窄0.2個百分點至2.3%。恒指仍受制於100天線,在約19250點附近窄幅徘徊。

如看好恒指,可留意恒指牛證(50882),收回價18845點,27年9月到期,實際槓桿36倍。或可留意恒指認購證(29586),行使價21105點,25年5月到期,實際槓桿11倍。如看淡恒指,可留意恒指熊證(65553),收回價19688點,27年12月到期,實際槓桿41倍。或可留意恒指認沽證(27989),行使價19000點,25年10月到期,實際槓桿5倍。

騰訊發佈2025年寒假暨春節假期前後未成年人遊戲限玩通知,32天內有15小時遊戲時間,騰訊遊戲亦升級人臉識別,以針對租號代練等行為。騰訊(00700)股價反覆造好,早段跌至近月低位後反彈,倒升至374元附近整固。如看好騰訊,可留意騰訊認購證(29472),行使價540.5元,25年7月到期,實際槓桿7倍。如看淡騰訊,可留意騰訊認沽證(25849),行使價320元,25年6月到期,實際槓桿8倍。

券商研究報告指,將今明兩年港股日均成交金額下調至1210億及1330億元,以反映今年指數回報料較低,並下調港交所(00388)每股盈利預測及目標價。港交所股價仍受制於100天線,在約282元附近好淡爭持。如看好港交,可留意港交認購證(28903),行使價368.2元,25年6月到期,實際槓桿8倍。如看淡港交,可留意港交認沽證(27536),行使價222.22元,25年6月到期,實際槓桿10倍。

小米集團(01810)周三於聯交所購回430萬股,涉資逾1.4億元,為去年9月初以來首次進行回購。小米股價於20天線見支持,升至33.8元附近整固。如看好小米,可留意小米認購證(29957),行使價59元,25年11月到期,實際槓桿4倍。如看淡小米,可留意小米認沽證(29464),行使價24.95元,25年7月到期,實際槓桿5倍。

據報,美國拜登政府計劃在卸任前對英偉達等公司的人工智能芯片實施新一輪出口限制。芯片股份個別發展,中芯國際(00981)於10天線見支持,升至31.5元附近整固。如看好中芯,可留意中芯認購證(29958),行使價63.95元,25年9月到期,實際槓桿3倍。如看淡中芯,可留意中芯認沽證(27740),行使價17.1元,25年9月到期,實際槓桿3倍。

世界黃金協會表示,全球黃金ETF去年底資產管理規模達破紀錄的2,710億美元,按年升26%,全年淨流入34億美元,為2019年以來首度上升。SPDR金ETF (02840)表現靠穩,微升至1911元附近整固。如看好S金,可留意S金認購證(29617),行使價2289元,25年10月到期,實際槓桿10倍。

重要聲明
本資料由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持牌人中銀國際亞洲有限公司(「本公司」)發出,其內容僅供參考,惟不保證該等資料絕對正確,亦不對由於任何資料不準確或遺漏所引起之損失負上責任。本資料並不構成對任何投資買賣的要約,招攬或邀請,建議或推薦。認股證/牛熊證屬無抵押結構性產品,構成本公司( 作為發行人)而非其他人士的一般性無抵押合約責任,倘若本公司無力償債或違約,投資者可能無法收回部分或全部應收款項。過往的表現並非未來表現的指標。認股證/牛熊證價格可跌可升,並可在到期時或到期前會變成毫無價值,引致投資全盤損失。投資前,投資者應仔細參閱有關上市檔(及任何該檔之附錄)及有關補充上市檔所載認股證/牛熊證的詳情(包括風險因素),充份瞭解産品性質及風險,考慮投資是否適合閣下的個別情況,如有需要,應諮詢專業顧問。中銀國際證券有限公司為認股證/牛熊證之流通量提供者,亦可能是港交所唯一為中銀國際亞洲有限公司認股證/牛熊證提供買賣報價者。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