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19720.70 31.81
  • 國企指數 7143.88 8.25
  • 上證指數 3368.07 1.96

12月19日 17:08

中銀國際: 小米逆市靠穩,留意購28845/沽29070

美國聯儲局一如預期減息0.25厘,預料明年只再減息兩次合共半厘,會後主席鮑威爾表示對明年減息態度謹慎。外圍股市普遍受壓,恒指低開逾200點後跌幅逐步收窄,在20天線約19750點附近好淡爭持。

如看好恒指,可留意新恒指牛證(61896),收回價19131點,27年9月到期,實際槓桿29倍。或可留意恒指認購證(29586),行使價21105點,25年5月到期,實際槓桿8倍。如看淡恒指,可留意恒指熊證(64265),收回價20188點,27年12月到期,實際槓桿35倍。或可留意恒指認沽證(29581),行使價19406點,25年4月到期,實際槓桿8倍。

據報道,小米日本公司社長大沼彰表示,正計劃在當地推出實體店,將參考內地及香港的小米之家門店,希望透過門店向消費者直接推介通過智能手機的連接物聯網功能。小米股價逆市靠穩,續沿10天線約30.9元附近整固。如看好小米,可留意小米認購證(28845),行使價38.93元,25年6月到期,實際槓桿5倍。如看淡小米,可留意小米認沽證(29070),行使價22.17元,25年9月到期,實際槓桿4倍。

外媒報道,寧德時代正考慮在香港進行第二上市,預計將籌集至少50億美元,可望成為香港自2021年初以來的最大IPO。港交所(00388)表現靠穩,續於300元關口前徘徊。如看好港交,可留意港交認購證(28904),行使價400.2元,25年4月到期,實際槓桿7倍。如看淡港交,可留意港交認沽證(29475),行使價272.79元,25年5月到期,實際槓桿7倍。

美團(03690)表示,旗下為餐飲新商家推出的經營支援項目「新店成長計劃」本月已拓展至全國所有城市,向全國商家開放,冀幫助商戶開設新店時吸引客流及降低推廣成本。美團表現偏軟,跌至158元附近好淡爭持。如看好美團,可留意美團認購證(29516),行使價200.2元,25年6月到期,實際槓桿5倍。如看淡美團,可留意美團認沽證(28776),行使價145.78元,25年6月到期,實際槓桿4倍。

金管局總裁余偉文表示,過去一兩個月本港樓市成交及樓價穩定上升,樓市似乎穩定下來,並指美聯儲仍處於減息周期,但減息步伐及幅度存不明朗性,或較市場原先預期減得慢。地產股普遍偏軟,長實集團(01113)連跌多日曾低見30.15元,創3個月新低。如看好長實,可留意長實認購證(29108),行使價39.44元,25年6月到期,實際槓桿8倍。

國資委日前發布徵求意見稿,要求央企加強市值管理工作,提及引導控股上市公司增加現金分紅頻次、優化現金分紅節奏、提高現金分紅比例等。中企股個別發展,中國聯通(00762)連日造好,升至7.2元附近整固。如看好聯通,可留意中聯認購證(28844),行使價8.37元,25年9月到期,實際槓桿5倍。或可留意另一中聯認購證(25897),行使價9元,25年4月到期,實際槓桿8倍。

重要聲明
本資料由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持牌人中銀國際亞洲有限公司(「本公司」)發出,其內容僅供參考,惟不保證該等資料絕對正確,亦不對由於任何資料不準確或遺漏所引起之損失負上責任。本資料並不構成對任何投資買賣的要約,招攬或邀請,建議或推薦。認股證/牛熊證屬無抵押結構性產品,構成本公司( 作為發行人)而非其他人士的一般性無抵押合約責任,倘若本公司無力償債或違約,投資者可能無法收回部分或全部應收款項。過往的表現並非未來表現的指標。認股證/牛熊證價格可跌可升,並可在到期時或到期前會變成毫無價值,引致投資全盤損失。投資前,投資者應仔細參閱有關上市檔(及任何該檔之附錄)及有關補充上市檔所載認股證/牛熊證的詳情(包括風險因素),充份瞭解産品性質及風險,考慮投資是否適合閣下的個別情況,如有需要,應諮詢專業顧問。中銀國際證券有限公司為認股證/牛熊證之流通量提供者,亦可能是港交所唯一為中銀國際亞洲有限公司認股證/牛熊證提供買賣報價者。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4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