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 15:05
香港貿發局委託美國灣區委員會經濟研究所進行的最新研究,進一步肯定香港作為全球供應鏈「超級聯繫人」的重要地位。企業正積極調整營運模式,對「韌性」(resilience)與成本控制及競爭力同等重視,亞洲在新格局下的角色正重新定位。
美國灣區委員會經濟研究所高級總監Sean Randolph表示,全球企業正加速推行「回岸生產」(reshoring)、 「近岸外包」(nearshoring)及建立後備供應路線等策略,推動供應鏈區域化。此趨勢不僅受區域貿易協定帶動,更反映企業對供應鏈安全及地理鄰近性的需要。
Sean Randolph指出,企業正分散製造基地,將部分生產活動從中國轉移至東南亞、印度及墨西哥等地,採取「中國+1」策略,以提升韌性並減低風險。儘管中美關係持續緊張,許多美國企業仍深度參與中國市場,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因其供應商網絡高度集中且難以被取代。如輝達(Nvidia)及蘋果等巨企在內地的重大投資承諾,充分顯示中國及區域供應鏈的不可替代性。
貿發局研究總監范婉兒表示,根據最新中美貿易協議,中國對美出口商品被徵收20%關稅,此相對較低關稅水平,令中國供應商與東南亞同行處於相若的競爭起點,並較更高關稅國家更具優勢。她強調,內地企業並未因此鬆懈,許多內地企業正主動強化及推動供應鏈多元化,並以香港作為供應鏈管理中心,反映香港在區域供應鏈轉型中的角色日益重要。
范婉兒指出,今次研究顯示,香港兼具「超級聯繫人」及「超級增值人」的雙重角色,是內地企業「出海」拓展海外市場,以及全球企業進入中國內地和區域供應鏈的關鍵門戶。截至去年6月,共有1390家美國企業進駐香港,充分體現香港的國際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