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stock360.hkej.com
Skip This Ads
  • 恒生指數 26545.10 0.25
  • 國企指數 9472.35 15.83
  • 上證指數 3824.49 7.17

昨日 09:37

價值工房丨越秀房託堅持穩中求進 調控資產配置憧憬經營新景象

不少人在股市投資都希望「財息兼收」,就是既能在證券價值上揚時做到資本增值,同時也能取得證券帶來的分派成果。港股自今年4月9日低位展開升浪至今,已超過5個月,恒指從低見19260點,至現於26000點之上,累升超過7000點,愈來愈多投資者對港股後市態度漸趨審慎,於爭取回報前較多着眼防守性,誠然房託基金是不俗之選,目前在不少被視為傳統高息股的內銀股和公用股的股息率已在5厘水平,甚至不少已低於5厘之際,房託基金可望收益率保持在6厘以上,適合重防守性投資者。

逾5個月表現跑贏大盤

筆者留意於過去3個月(截至9月15日收市),於一眾房託基金中越秀房託(00405)價格走勢最佳,累升約兩成,較升幅第二高的房託基金約13%,見明顯差距。另看過去1個月,越秀房託是唯一錄得升幅的房託基金。事實上,港股從4月9日低位展開升浪至今,越秀房託價格走勢與恒指相若,間接道出該房託一直備受市場關注及投資者青睞。從4月9日低位計至9月15日收市,恒指累升約37%,越秀房託則累升逾43%,表現跑贏大盤;若計及期內分派,回報率進一步增至近五成,展現該房託的「攻守兼備」特性。

擁有10項高質物業產權

另想指出越秀房託於基本面亦展現「攻守兼備」特性,於2005年12月21日已在港交所上市,至今具備接近廿年的資本市場悠久運作歷史,當日亦是首隻投資內地物業的上市房託基金。一直以來專注於主要作辦公樓、零售、酒店、服務式公寓及其他商業用途的物業,爭取收購帶來可觀現金流及回報的物業。現時的物業組合包括位於廣州的廣州國際金融中心、白馬大廈、財富廣場、越秀金融大廈、位於上海的越秀大廈、位於杭州的維多利商務中心,以及位於香港的越秀大廈等10項高素質物業,物業產權面積共約118.4萬平方米。

完美演繹攻守兼備精髓

目前在2025年的商業地產市場,現金流與資產價值的平衡考驗企業智慧。當市場普遍對核心資產處置舉棋不定時,越秀房託果斷出售廣州越秀金融大廈50%權益,以減債不減收為核心,既緩解融資成本與滙率雙重壓力,更同步優化資產組合,在穩健中鋪墊增長,完美演繹「攻守兼備」的戰略精髓。而於利率風險的計算,參考2025年中期報告,越秀房託的平均融資成本為3.33%,較年初的4.16%下降83個基點。融資利率敞口約為14%,較年初的26%收窄12個百分點。截至2025年6月底總負債約271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去年底減逾1.6億元。

今次出售所得淨額與新融資形成的資金合共53億元,全額償還現有債務,預計償債後總負債減少約20.8%,借貸比率由48.1%減至41.2%,有助減低利息費用;並且出售事項與內部重組將使每個基金單位分派增厚約8.7%。再看滙率風險的計算,於2025上半年人民幣兌港元及美元滙率上升,因此銀行貸款及美元有擔保中期票據產生滙兌虧損約5800多萬元。故此,越秀房託減少外幣借款比例,將大幅減低人民幣貶值的衝擊。此外,上述出售亦有利資產組合長遠優化,出售後辦公物業佔比從55%降至46%,資金將轉向商業、酒店等領域,多元布局抵禦寫字樓週期風險,強化收益韌性。

筆者留意越秀房託多年來經營取態始終如一,穩中求進,2025下半年可望迎來新景象,為投資者帶來「攻守兼備」果效。

聶振邦(聶Sir)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協力廠商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建議瀏覽器: Chrome, Firefox, Safari, IE9或以上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