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stock360.hkej.com
Skip This Ads
  • 恒生指數 26388.16 301.84
  • 國企指數 9364.94 104.69
  • 上證指數 3870.60 4.71

2025年9月1日

【跨市博弈】一場穿越時空的數字遊戲

美國資本市場的自信,或許沒有什麼比標普500更能代表。這個指數,如今已成全球投資者的神主牌,長年被奉為一種「長期複利必勝」的宗教信仰。可惜,信仰容易,考據難。所謂一百年長期回報,實則始於1926年的S&P 90,而當時市場流動性驚人低下,買賣極其困難——這恐怕比「時光機買蘋果」還要不切實際。真正意義上的標普500,1957年方才誕生,至於小散戶能一鍵買入的日子,那得等到1976年博格爾(John Bogle)創辦的領航集團(Vanguard)推出首隻指數基金。美國大眾投資「一鍵買全美」的歷史,不過短短半個世紀。

但如果說歷史數字會騙人,標普500卻偏偏不給「淡友」留下多少發揮餘地。從1926年到1956年,年複合回報10.1%,橫跨了大蕭條與二戰,堪稱驚人。1957年標普500問世至今,回報略升至10.6%;而自Bogle指數基金上市(1976年)後至今,年化回報竟進一步攀升至11.8%。難怪美國散戶個個自封「長跑冠軍」,仿佛只要一張ETF,退休就能環遊世界。

然而,再從細節來看,這條「長期穩賺」的神話也並非無懈可擊。因為每個年代的回報頗有波動——2000年後的十年,年化僅7.9%,而2020年代竟衝上14.6%。這不過是科技股權重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結果。如今標普500的科技股佔比高達半壁江山,與其說是美國經濟的縮影,不如說是幾家科技巨頭的表演舞台。再想想1976年,博格爾的基金連500檔股票都買不起,只能湊合着持有280檔,還得付8%的「入場費」。這樣的市場效率,與今天的零手續費、零點差,不能同日而語。

儘管指數的歷史回報好像是「恒常如一」,但實際上指數本身也會進化——行業權重、成份股變化、甚至估值體系,從未靜止。1988年之前,指數還堅持「工業、公共事業、金融、運輸」的死板分配,如今早已被科技新貴顛覆。這種「適者生存」的成份替換,反倒成就了指數的長壽與高回報。批評者說這是「倖存者偏差」,實際上卻像是美國資本主義的活教材:業績差的公司被掃地出門,強者愈強,弱者出局。說穿了,標普500不過是一場動態淘汰賽,回報曲線美如畫的背後,是無數落寞企業的墓碑。

也許,標普500的真正奇蹟,不是數字本身,而是它能讓每一代的投資者都相信:只要堅持不賣,總有一天能笑到最後。這是一場自我實現的預言——只要大家相信,資金流入就不會停,價格就不會跌。等哪天信仰崩潰,這條「長期回報曲線」是否還能繼續上行?或許只有下一場危機,才能告訴我們答案。

徐立言(本欄每逢周一刊出)

www.facebook.com/hsulylab/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建議瀏覽器: Chrome, Firefox, Safari, IE9或以上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