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stock360.hkej.com
Skip This Ads
  • 恒生指數 23345.05 108.11
  • 國企指數 8468.29 41.38
  • 上證指數 3366.75 14.07

2025年4月3日

關稅戰丨特朗普2.0主要關稅政策一覽

美國總統特朗普自1月重返白宮後,迅速揮舞「關稅大棒」,誓言縮減美國貿易逆差並振興本土製造業,敲響「貿易戰2.0」的戰鼓,其政策不僅針對競爭對手中國,更鎖定長期盟友如加拿大和歐盟,掀起全球貿易新風暴。

對加拿大、墨西哥、中國加徵關稅

特朗普在去年競選期間多次承諾對中國施加高額關稅,聲稱稅率可能高達60%。他於1月20日就職後立即宣布,對加拿大與墨西哥徵收25%關稅,理由是「打擊毒品(特別是芬太尼)及非法移民入境」,並對中國加徵10%關稅,指摘其未能有效阻止毒品經墨西哥流入美國。他隨後於2月1日簽署行政命令,指示自2月4日起對美國三大貿易夥伴——墨西哥、中國和加拿大的所有進口商品實施新關稅,並警告若三國採取報復行動,稅率將進一步提升,正式拉開關稅戰序幕。

在與墨西哥總統欣鮑姆(Claudia Sheinbaum)及加拿大時任總理杜魯多通話後,特朗普同意將對加墨兩國的關稅措施推遲一個月,至3月4日執行。然而,對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的措施如期於2月4日生效,中國隨即展開「組合拳」反制,包括對美國部分進口商品加徵10%至15%關稅,對25種稀有金屬及其技術實施出口管制,並將Calvin Klein母公司PVH集團及因美納(Illumina)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同時將美國對華關稅措施訴諸世界貿易組織(WTO)。

對中國關稅加碼

3月4日,特朗普再度簽署命令,把對中國商品關稅從10%上調至20%,理由是中國未解決芬太尼問題,並正式對墨西哥與加拿大商品徵收25%關稅。中國再度迅速回擊,對美國主要農產品加徵10%至15%關稅,將15家軍工與科技相關美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名單,並對10家涉台軍售企業啟動「不可靠實體清單」制裁。加拿大則宣布對價值300億加元的美國商品徵收25%關稅,其餘1250億加元商品的關稅將於21天後生效。加方隨後表示,美國同意暫停對加拿大符合《美墨加協定》出口的產品徵收關稅,直至4月2日,因此加方不會在4月2日之前對價值1250億加元的美國商品徵收第二階段報復性關稅。

鋁、鋼鐵和汽車關稅

特朗普隨後將關稅戰進一步擴及全球,自3月12日起對全球鋼鐵與鋁產品徵收25%關稅,並簽署行政命令,自4月3日起對所有非美國製造的進口汽車徵收25%關稅,汽車零件關稅則最遲於5月3日生效。歐盟據報正醞釀報復措施,考慮針對美國服務出口,包括星鏈等科技巨頭業務採取行動。

對等關稅

特朗普4月2日宣布將對貿易夥伴徵收10%的最低基準對等關稅,並會對60多個貿易夥伴徵收更高關稅。徵收10%關稅措施將於4月5日生效,而高於10%的對等關稅則於4月9日生效。

基於其計算相關國家的所有關稅、非關稅壁壘和其他形式的綜合稅率,關稅不會完全對等,美國會向這些國家收取大約一半費用。其中,中國向美國綜合徵收關稅67%,因此中國進口產品的關稅為34%;歐盟產品關稅是20%、英國和巴西10%,日本、南韓、印度分別是24%、25%和26%,對越南和柬埔寨產品的關稅分別高達46%和49%。至於加拿大和墨西哥免於被徵對等關稅,但現時已面臨與毒品「芬太尼」和非法移民相關的25%關稅則將保持不變。

對等關稅實施後,連同早前已對華徵收的20%關稅,美國對中國商品的累計關稅稅率將升至54%,這接近特朗普在競選時提出的60%。中國對此堅決反對,強調將堅決採取反制措施維護自身權益。至於加拿大亦表明以反制措施對抗關稅,會採取有目的、有力的行動。意大利則強調將盡一切努力與美國達成協議;澳洲表明不會對美國實施對等關稅;墨西哥亦不打算對美國實施針鋒相對的關稅措施。

對象國家 稅率 生效時間(美國時間)
加拿大、墨西哥 25% 3月4日
中國 54%

2月4日率先加徵10%關稅;3月4日再加徵10%;4月對等關稅共徵收34%

全球貿易夥伴 鋁、鋼鐵25% 3月12日
非美國製進口乘用車和輕型卡車25% 4月3日凌晨
部分汽車零件,包括引擎等 最遲5月3日
對等關稅 (按各國對綜合稅率,徵收約一半關稅,其中對中國34%,歐盟20%,英國10%,日本24%,南韓25%) 10%的最低基準對等關稅措施4月5日生效;高於10%的對等關稅4月9日生效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