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18475.92 268.79
  • 國企指數 6547.29 110.20
  • 上證指數 3104.82 8.22
00718 太和控股
即時報價: 0.030 0.000 (0.0%)

基本數據

(百萬港幣) 12/202012/202112/2022
營業額19310159
毛利4.55471
EBITDA-148-374-1,430
EBIT-157-382-1,440
股東應佔溢利-27-441-1,455
每股盈利-0.01-0.08-0.28
每股股息0.000.000.00
每股資產淨值0.400.330.04

主要從事(i)物業投資;(ii)醫療設備買賣;(iii)地板材料貿易;(iv)採礦及勘察天然資源;及(v)金融服務及資產管理。

業務回顧 - 截至2023年06月30日六個月止

本集團主要從事物業投資、地板材料及醫療設備貿易、採礦及勘察天然資源、及金融服務及資產管理業務。

(1)物業投資

中國購物中心業務

本集團在中國全資擁有三個購物中心,包括(i)在中國遼寧省錦州市一個單層地下商場(「錦州購物中心」,並從事購物中心業務(「錦州購物中心業務」);(ii)在中國廣東省廣州市一個兩層地下商場(「廣州購物中心」),並從事購物中心業務(「廣州購物中心業務」);及(iii)在中國湖南省安陽市一個雙層地下購物中心(「安陽購物中心」),並從事購物中心業務(「安陽購物中心業務」)。

安陽購物中心業務,連同錦州購物中心業務及廣州購物中心業務,統稱「中國購物中心業務」。

錦州購物中心、廣州購物中心及安陽購物中心的業務及經營模式主要涉及向服裝、配飾、家居用品以及食品及飲料之零售商及批發商租賃商舖及購物中心內的其他場所,以進行營銷及推廣活動。其自租金收入及向租戶提供物業管理服務(包括商場安全、維護及維修、管理三間購物中心的營運)獲取收益。本公司持有三間購物中心作為投資物業及開展主要涉及租賃及物業管理服務的日常營運,產生租金及物業管理收入。

此外,就廣州購物中心而言,根據與其租戶的若干合約,商舖的經營權可於指定租期後轉讓至有關租戶。這一點以及廣州購物中心的租賃團隊進行的銷售推廣及租賃活動產生來自轉讓商舖經營權之額外收益。於本報告期間,於二零二一年收購廣州購物中心的控股公司之前訂立的既有合約因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關係沒有進一步完成成交,導致沒有錄得轉讓購物中心商舖經營權時產生收益(截至二零二二年六月三十日止六個月:零)。

本集團一直在採取多元化業務策略。收購安陽、錦州及廣州三個購物中心之事項已於二零二一年完成,其符合本集團的策略發展,並已為本集團提供機會以拓展購物中心網絡及擴大其購物中心業務的區域覆蓋範圍及規模。預期本集團購物中心的推廣活動、營銷活動及品牌建設將更為有效且具成本效益。安陽購物中心位於中國中部地區,而於錦州和廣州的購物中心分別位於中國東北地區及南部地區。收購項目使本集團的購物中心網路在中國中部,東北地區及南部地區擁有戰略地位,並在中國的上述地區進行地域性擴張及可能擴大其市場份額。

在本報告期間,中國購物中心業務之收益主要來自商舖及場地空間租戶之租金收入和物業管理及有關服務收入合共約35.4百萬港元。

於二零二三年六月三十日,安陽購物中心、錦州購物中心及廣州購物中心的投資物業公允值分別為約369.7百萬港元,約586.9百萬港元及約1,121.6百萬港元。

於英國的房地產

本集團於倫敦市中心緊鄰白金漢宮的黃金地段持有高端豪華房地產(「英國投資物業」)。於二零二三年六月三十日,本集團按公允值入賬之英國投資物業約為583.5百萬港元。於報告期間,英國投資物業的收益約為0.7百萬港元,較截至二零二二年六月三十日止同期的約5.8百萬港元減少87.9%。有關租金收入減少主要是由於在二零二三年四月提早終止英國倫敦白金漢門6號的聯排別墅的租賃所致。

英國投資物業的業務及營運模式涉及位於倫敦的高端豪華住宅物業的租賃及物業管理,有關物業被出租予高端遊客及租戶,以賺取租金收入。

分部整體業績虧損為約761.3百萬港元,相比截至二零二二年六月三十日止同期的虧損約302.6百萬港元增加約151.6%,乃主要由於擔保合約的撥備約248.6百萬港元、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爆發的持續負面影響導致投資物業公允值減少約443.2百萬港元及有關廣州購物中心的約人民幣1,345百萬元銀行貸款導致本報告期間產生了約80.9百萬港元的財務成本所致。

(2)地板材料及醫療設備貿易

本集團於二零二一下年半年與海外客戶展開地板材料貿易業務,並於本報告期間錄得約43.8百萬港元之收益,較截至二零二二年六月三十日止同期的約56.4百萬港元減少約22.3%。本集團銷售地板材料產品予海外客戶並出口產品至美國市場。利用與本集團中國購物中心業務之潛在協同效益,我們期望可藉購物中心租戶及顧客網絡創造收益及拓展我們地板、天花及其他裝飾品在國內之銷售。

本集團於中國營運醫療設備貿易業務,其中大多數客戶為醫院。由於銷售產品大部份為一般醫療設備、消耗用品及光學醫療儀器以及其相關零件(「醫療產品」)。本報告期間內的收益增加至約19.6百萬港元,較截至二零二二年六月三十日止同期約4.6百萬港元增加約326.1%。本報告期間醫療設備貿易業務之分部收益約1.7百萬港元,而截至二零二二年六月三十日止同期則為虧損約2.4百萬港元。

(3)採礦及勘察天然資源

目前,本集團持有蒙古國三個鎢礦項目的四個採礦權許可證(「採礦權」)。採礦及勘察天然資源業務分部於本報告期間並未錄得收益,概因接洽中的眾多投資者因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及其隨後的封鎖措施而擱置商談。多項因素包括工廠停工、生產線停頓、疫情反覆,導致市場需求縮減,令若干潛在採礦合作夥伴或投資者因而於本報告期間喪失投資有關分部的興趣。

採礦權的賬面值於二零二三年六月三十日約18.7百萬港元。本集團仍在不斷物色潛在投資者洽談出售採礦權事宜。

(4)金融服務及資產管理

由於前景及市況尚不明朗,尤其是鑒於經濟復甦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及中美緊張局勢的持續影響,故並未錄得分部收益。本集團已於報告期間採取審慎的金融投資策略,因此,本報告期間錄得分部虧損約為1.3百萬港元,而截至二零二二年六月三十日止同期分部虧損則約為0.9百萬港元。有關此分部之各業務狀況進一步討論如下。

金融服務

本集團通過一間全資附屬公司在香港持有香港法例第163章放債人條例下的放債人牌照。由於市場情況不明朗,放貸業務將推遲開展。

不良債務資產管理

本報告期間業務產生虧損約為1.2百萬港元,主要為營運業務的經常性成本,而截至二零二二年六月三十日止同期虧損則為約1.0百萬港元。董事將繼續評估本集團是否應繼續進行不良資產投資。

證券投資

本報告期間,本集團並無報告證券投資交易,於本報告期間並無錄得投資收益╱虧損,而截至二零二二年六月三十日止同期則為投資收益淨額約0.1百萬港元。

資料來源: 太和控股 (00718) 中期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3年06月30日六個月止

中國經濟正在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儘管不同地區的商業活動復甦情況有所不同,本集團已制定多項策略,以把握復甦的商機。

廣州購物中心將繼續利用網絡媒體為商場帶來客流量。專業製作的宣傳視頻短片將繼續在流行的移動社交媒體平台(如抖音、快手及微信頻道)的商場官方賬戶中播放。商場亦會為租戶提供支援及培訓,幫助彼等建立自身媒體賬戶,並製作視頻短片,在媒體平台上進行市場推廣。商場將繼續努力提升服裝出口商及領先兒童時尚品牌的中心形象。商場入口及若干內部部門的翻新工程完成後,將為訪客提供更明亮及更舒適的購物環境,以迎接下半年業務的復蘇。

錦州購物中心已在商場內設立自拍熱點,以發展客戶會員制度。商場計劃繼續進行升級工程,為商場的單線購物路線提供更便捷的環境。商場亦正探索與不同城市的知名夜市營運商合作的機會,引入新租戶及延長夜間營業時間的商業模式。

受凍結廣州及錦州購物中心現有銀行賬戶的法院命令影響,廣州及錦州購物中心正與索賠銀行(定義見下文)協作,為購物中心的日常業務營運設立共同管理的銀行賬戶。

安陽購物中心將引入更多元素以吸引年輕消費者。商場將採取多項措施提升現有美甲業務部的租戶數量及質素。該商場亦計劃以設有幾十個拍攝主題的自拍館推出在線會員計劃。根據該計劃,將向年輕會員發送會員活動,以增加商場訪客流量,並為我們的租戶把網上流量變現。商場計劃開展市場活動,以擴大寵物護理及時尚娛樂部分的租戶基礎。

就英國投資物業而言,本集團正積極尋求投資者投標購買部分房地產,以在高利率環境下優化該業務單元的資本架構。

地板材料貿易業務預計將於二零二三年下半年保持穩定,以北美為主要市場。

營商環境持續在改善,但未來仍有挑戰。本集團將與不同持份者緊密合作,維持及發展現有業務,同時積極探索新業務,以補充及進一步擴大我們在中國及海外的商業足跡。

資料來源: 太和控股 (00718) 中期業績公告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4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