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17763.03 16.12
  • 國企指數 6273.75 9.11
  • 上證指數 3104.82 8.22
01618 中國中冶
即時報價: 1.530 -0.060 (-3.8%)

基本數據

(百萬) 12/202112/202212/2023
營業額500,572592,669633,870
毛利50,62155,28159,493
EBITDA19,44021,04419,034
EBIT15,89417,11214,969
股東應佔溢利8,3759,2386,888
每股盈利0.490.500.37
每股股息0.090.090.08
每股資產淨值4.955.015.22

主要經營工程承包、房地產開發、裝備製造及資源開發業務。

業務回顧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

2023年,我們觀勢謀事勇毅篤行。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和艱巨繁重的經營管理任務,公司堅持以戰略思維謀全局,以戰略定力迎挑戰,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對經濟形勢的重要判斷上來,從容應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以及行業之變,以「一創兩最五強」奮鬥目標引領全體員工頂壓前行、團結奮鬥,主要經營指標保持穩健發展態勢。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6,338.70億元,利潤總額137.65億元,其中,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86.70億元,實現新簽合同額14,247.79億元,以優異成績向股東、投資者交出一份合格答卷,共享企業穩健發展價值成果。

2023年,我們敢闖敢拚務實重幹。聚焦主責主業,持續鞏固提升「一核心兩主體五特色」業務優勢,在鋼鐵冶金、有色冶金、礦產資源等領域,承攬全球規格最寬、品種最全、國內首條全線數字化智能化寬厚板生產線,自主設計、供貨世界軋機之王,自主研發成功投運全球首座大型3R低碳高爐示範項目,建成氫基直接還原豎爐連續化試驗平台並完成熱態試運行,建設世界最大規模燒結機項目,成功攬獲新疆火燒雲鉛鋅礦冶煉項目、印尼MMP高冰鎳鐵冶煉EPC項目等引領性項目,錫亞迪克銅礦實現重大找礦突破,持續穩固冶金建設國家隊行業地位,彰顯服務礦業報國、礦業強國責任擔當,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深耕國家重大戰略區域和「一帶一路」建設,在首都經濟圈斬獲北京軌道交通22號線車輛基地上蓋和神威片區綜合開發項目,在雄安新區中標雄安首個城市商業綜合體國貿中心項目,在粵港澳大灣區攬獲廣州空港會展中心二期項目、白雲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等標誌性工程,在長江經濟帶拿下武漢陽邏五一湖、乾汊湖流域EOD導向片區開發項目,項家汊湖北片區綜合開發項目等百億級項目,圓滿完成杭州亞運會富陽銀湖體育中心建設,傾心打造成都大運會開幕式主會場東安湖公園及大運會主火炬塔、閉幕式主會場成都露天音樂公園並做好賽事保障服務,向世界呈獻中冶「品質履約、精益建造」的靚麗名片。全年共計4項工程榮獲詹天祐獎,14項工程榮獲魯班獎,30項工程獲得國家優質工程獎,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獎獲獎數量均創歷史新高。

2023年,我們強基固本積勢蓄能。全面啟動新一輪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四個專項」行動,7家「雙百企業」「科改示範企業」獲評標桿、優秀稱號,6家新獲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改革活力進一步釋放。「181計劃」和非鋼重點研發項目持續推進,鋼鐵冶金智能化、綠色化、低碳化、高效化創新成果顯著,公司1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累計有效專利突破5.1萬件,為形成新質生產力積聚科技創新資源力量。基礎管理提升三年行動紮實推進,九大業務體系建設取得年度預期成效,「大市場」「大履約」「大商務」理念深入人心,投資管理回歸本質屬性,財務資金、法律合規、安全生產等重點領域強管理防風險同向發力,資質建設取得突破進展,數字化管控平台上線試行,企業標準化精細化數字化管理賦能邁出堅實步伐。

回望2023年,我們以奮鬥起筆,用實幹著墨,描繪出中國中冶高質量發展的美好藍圖,書寫出「十四五」規劃關鍵之年的重要華章,為股東和投資者呈現一個可持續可信賴可期待的中國中冶,為全體員工打造一個幸福感滿足感獲得感十足的中國中冶,為國家和社會貢獻一個有責任有擔當有作為的中國中冶。

資料來源: 中國中冶 (01618) 全年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

2024年,公司將積極應對市場機遇與挑戰,保持「戰略先行、謀定而動」的總策略,全方位升級經營理念、經營模式、增長路徑、管控能力和盈利水平,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提升核心競爭力,不斷塑造公司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推進公司實現再轉型再升級。

一是堅定「一創兩最五強」的奮鬥目標不動搖。以創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為牽引,以打造具有超強核心競爭力的冶金建設運營最佳整體方案提供者,國際知名、國內領先的基本建設最可信賴的總承包服務商為目標,努力把公司建設成為價值創造力強、市場競爭力強、創新驅動力強、資源配置力強、文化軟實力強的世界一流投資建設集團。

「一創」是要創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這是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指明了新時代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方向,是公司必須踐行的要求。

「兩最」中,「冶金建設運營最佳整體方案提供者」,是針對公司最核心競爭優勢提出的更高要求,旨在推動公司在冶金建設業務領域再拔高、再提升,將中冶品牌舉得更高、擦得更亮;「兩最」中的「基本建設最可信賴的總承包服務商」,是指在房建和基礎設施領域,通過不斷加強履約、營銷、技術和商務等體系建設,努力為客戶創造更高價值,成為最受客戶信任的專業服務提供者。

「五強」是公司未來需要著力提升的五方面能力。一是「價值創造力強」,即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加快提升公司經營質量和價值創造能力,切實為國家、社會和股東創造價值;二是「市場競爭力強」,即進一步完善營銷體系、優化業務結構和區域佈局,強化「三優」營銷理念,著力提升以公投能力為代表的市場競爭力;三是「創新驅動力強」,即加強科技成果的市場化應用,特別是通過推進施工項目現場的施工方案、技術方案、安全質量方案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切實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技術優勢、方案優勢,真正實現降本增效和管理提升;四是「資源配置力強」,即從勞務分包、材料採購、專業分包等各方面優化資源配置,加大社會化配置比例,提高項目利潤水平;五是「文化軟實力強」,即著力加強公司企業文化軟實力建設,進一步科學審視和解讀文化理念,形成公司上下共同認可和遵循的企業文化體系,不斷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為企業再轉型再升級注入生機與活力。

二是堅定鞏固優化提升「一核心兩主體五特色」業務體系的戰略路徑不動搖。核心業務冶金建設和兩個主體業務房建、市政基礎設施按照鞏固提升、優化提升、擴大提升的戰略定位,促進業務轉型升級,確保企業發展基本面的穩定。

特色業務通過逐項制訂長期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責任單位和時間節點。其中,檢驗檢測業務堅持在建築工程檢測主賽道領跑,鞏固提升傳統優勢,優化專業技術能力,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加快檢測業務更廣泛地向生產企業和流通領域擴展;冶金裝備製造業務以科技創新為驅動,提高冶金核心裝備製造集成能力,持續深化「研發-製造」一體化格局;礦產資源業務按照「增資源、增儲量、增產量、保安全、降成本」原則,主動擔當作為,深耕「熟地」國家礦業市場,聚焦優勢成礦帶,搶佔成礦潛力區,實施低成本綠地勘查,實現增資擴儲和穩生產「雙豐收」;新能源材料業務統籌好企業內部和行業資源,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產業協同等方面加強合作,不斷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科技研發以滿足國家戰略急需和突破制約行業發展瓶頸為目標,為增強公司核心功能助力;水務環保業務在深耕城市污水處理的基礎上,集中優勢資源,圍繞主責主業,逐步進軍工業廢水、礦山廢水處理領域,實施從引水、水處理、水循環利用到產業園區環保管家服務的一整套水系統解決方案。

三是堅定「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管理」的戰略抓手不動搖。推進公司再轉型再升級,加快實現「一創兩最五強」奮鬥目標,兩個工作抓手是:一手抓發展,著力打造「2358」子企業梯隊發展格局,做強做優三級次企業;一手抓管理,強化基礎管理提升三年行動,推動公司在2024年實現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2023年,本公司計劃實現新簽合同額14,000億元,實際實現新簽合同額14,247.79億元,超額完成目標;計劃實現營業收入6,600億元,實際實現營業收入6,338.70億元。

2024年,本公司計劃實現營業收入6,600億元,較2023年營業收入增加4.13%;計劃實現新簽合同額15,000億元,較2023年新簽合同額同比增加5.28%。公司將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抓好經營管理工作,全面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同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統籌推動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穩中求進、以進促穩,進一步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促升級,統籌好做強做優做大、長期中期當期的重大關係,為公司長富久安奠定堅實基礎。

上述經營計劃並不構成公司對投資者的業績承諾,敬請投資者對此保持足夠的風險意識,並充分理解經營計劃與業績承諾之間的差異。

資料來源: 中國中冶 (01618) 全年業績公告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4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