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19553.61 177.08
  • 國企指數 6934.70 63.32
  • 上證指數 3154.03 31.63
06608 百融雲-W
即時報價: 10.520 0.000 (0.0%)

基本數據

(百萬) 12/202112/202212/2023
營業額1,6232,0542,681
毛利1,1951,4811,955
EBITDA-3,512214283
EBIT-3,596128206
股東應佔溢利-3,603240340
每股盈利-11.200.560.79
每股股息0.000.000.00
每股資產淨值10.099.289.67

該公司及其附屬公司百融雲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百融」)及北京百融的附屬公司(統稱「該集團」)營運中國領先的獨立AI技術平台,為金融服務業提供服務,主要從事數據分析服務、精準營銷服務及保險分銷服務。該集團的營運及地區市場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業務回顧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

作為推動中國商業機構數位化和智能化轉型的領航者,我們相信我們將受益於人工智慧和數據要素行業的發展趨勢。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規劃》,在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人民幣50.2萬億元基礎上,繼續加快中國數字化建設。2024年1月,國家數據局等17部門聯合印發《「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以下簡稱《計劃》),提出到2026年底,數據要素應用廣度和深度大幅拓展,在經濟發展領域數據要素乘數效應得到顯現,打造300個以上示範性強、顯示度高、帶動性廣的典型應用場景,數據產業年均增速超過20%。《計劃》聚焦金融服務、科技創新、商貿流通等12個行業和領域,明確發揮數據要素價值的典型場景,推動啟動數據要素潛能。《計劃》提到,2022年中國數據產量達8.1ZB,同比增長22.7%,佔全球數據總量的10.5%。2024年2月,國家數據局公佈了下轄的5個司局,綜合司、政策規劃司、數據資源司、數字經濟司、數字科技和基礎設施建設司,為數據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提供了政策保障。2024年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此外,國內消費市場逐步恢復向好也將有利於我們的客戶的業務規模拓展。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消費規模總量創歷史新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人民幣47.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2%。2023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指出,加大對民營經濟政策支持力度,完善融資支持政策制度,健全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信用評級和評價體系。2023年7月3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提出為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充分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的持久動力,將推動合理增加消費信貸。中國財政政策的力度在持續加大,結構性政策和週期性政策也在協同發力促銷費、擴投資、擴大內需。

我們的首席執行官張韶峰先生,是技術出身的清華校友,在其帶領下,我們將技術視為關鍵競爭優勢及首要任務。於2023年,我們已經發佈兩個大語言模型,包括適用於金融垂直行業場景的BR-LLM和適用於自動編程的BR-Coder。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百融大模型技術全棧建設,建成了分佈式訓練和推理框架,覆蓋從大模型預訓練、微調、對齊、到部署工程優化,極大地壓縮了生成式模型的訓練、迭代和推理成本。作為一家AI企業,我們的人效(即平均每全職員工產生營業額)已由本行業領先的人民幣1.49百萬元進一步提升至人民幣1.98百萬元。這一方面得益於BR-Coder將開發崗位中的自動生成代碼滲透率提升至10%,ORCA-AutoML自動學習協助數據分析崗位將建模時間縮短了30%,另一方面也得益於我們在程式開發、數據分析建模、客戶運營等方面,運用新一代的AI技術,實現了各個崗位員工與機器Co-Pilot協同,並進一步探索將大模型智能代理Agent應用開發平台在客服、人力、財務、運營、開發等各個崗位的使用。在已有近一半的員工從事研發工作的基礎上,我們持續引入AI人才,新設立X Dynamics部門,正在探索下一代的前沿AI技術的應用,推動更多應用場景和商業落地。例如該部門研發的AvatarGPT,融合了我們多年來積累的各項技術,是一種全新的數字人交互一體機,能在一秒內解答用戶關心的問題,為客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人機交互方式。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公司已取得233項專利軟著,覆蓋人工智慧、機器學習、隱私計算、人機協同、多模態等領域。

2023年,本公司獲獎44次,其中82%為科技類獎項,包括中科院《互聯網週刊》的「2023年度卓越人工智慧企業獎」和《華夏時報》的「2023年度生成式AI創新企業大獎」等;2023年10月,我們與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香港科技大學聯合主辦了2023未來科學大獎週科技論壇,與港科大的知名教授學者、香港特區政府的各位領導以及商產界專家人士深入互動交流對AI前沿科研科技的認知和見解,助力在中國大陸和香港之間打造「基礎研發-技術創新-市場轉化-再研發」的橋樑。

2023年,我們累計服務了20萬以上小微企業,通過智能匹配和智能行銷科技助力小微企業順暢融資、健康發展。同時,我們承建了多個綠色金融專案,利用決策式AI賦能銀行客戶精準識別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票據等業務,建立分行業的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體系,將環境與社會風險的識別、評估、管理流程與信貸管理流程進行整合,構建綠色金融系統,將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投資、綠色租賃、綠色理財等業務全面整合的同時,實現業務流程自動化。此外,我們持續開展了消費幫扶、產業幫扶和教育幫扶,助力石景山區當地村民創利增收,改善其教育條件,支持當地特色經濟發展,榮獲石景山區「鄉村振興突出貢獻單位」等榮譽。

MaaS(模型即服務)

我們的M a a S業務(模型及服務)基於決策式A I幫助企業實現K Y C (know-your-customer)和KYP (know-your-product)的數智化升級。我們將應用在多種商業場景的不同模型產品,例如,反欺詐、資金需求、營銷意向、資格認證等,集成在不同模組,通過AI驅動的MaaS雲平台高效供給金融服務供應商,客戶根據自身查詢需求自由調配各類模型。我們自建的MaaS雲平台安全可靠,穩定性高達99.998%,日均查詢數量超過3億。我們的MaaS業務根據查詢量收取服務費或年費。

2023年,MaaS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7%至人民幣891.25百萬元,得益於公司持續豐富產品組合,拓展應用場景以及深化客戶價值貢獻。報告期間,MaaS業務的核心客戶數同比增長14%至213家,比上年末的187家增加了26家。同時隨著我們持續迭代模型,不斷推出高附加值產品,核心客戶平均收入同比增長至人民幣3.50百萬元。我們的核心客戶留存率進一步提升至99%,印證了我們在過去十年品牌聲望積累贏得的絕對領先地位。我們服務的客戶滿意度進一步提升1.5個點至97%,並且收到了多方客戶以及合作夥伴的表揚信。

BaaS(業務即服務)

我們的BaaS (Business as a Service)業務利用決策式AI和生成式AI技術提升信貸、財富管理、保險和互聯網科技行業資產運營的效率。我們對機構客戶的目標用戶群體進行預判分析以及標籤分層,進而精準匹配行銷策略,再通過疊加AIVoiceGPT或其他組合方式協同觸達用戶,促成交易。通過這一端到端服務,我們既能助力各個行業盤活存量用戶,又能獲取增量用戶並轉化成果;通過這一閉環服務,我們能夠在運營過程中即時進行模型調優迭代話術。我們能支持每日3,000萬通以上智能語音溝通,同時每個AI智能語音機器人可以模擬真人音色順暢進行多輪對話,語音相應時延小於500毫秒,語義理解準確率大於95%。我們的BaaS業務根據促成的交易規模收取技術服務費或佣金。

BaaS-金融行業雲

BaaS金融行業雲基於MaaS的累積優勢對用戶進行精準畫像、分層並匹配策略,並利用AIGC高效獲取增量用戶的同時運營存量用戶,幫助銀行、消金、互金、證券、財富管理機構盤活資產。通過數位化和智能化賦能,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提升金融行業的資產運營效率。在新客行銷場景,我們通過打造自身的品牌認知,持續沉澱用戶,疊加MaaS優勢,能夠以更低的成本賦能金融機構,打造多管道的產品結構和多維度的運營體系,將數億C端用戶與B端金融機構建立有效連接,構建了基於金融場景的新客行銷全流程一體化服務,持續助力金融機構擴大資產交易規模。在老客運營場景,利用生成式AI以及決策式AI,從前端的用戶分析、到中間的行銷策略執行,以及覆蓋全生命週期的行銷效果監測等,為行業客戶提供用戶精準分層、智能觸達、動態監測、即時優化等閉環回饋,為金融機構提供存量用戶運營的全流程服務,實現其核心業務指標KPI (Key PerformanceIndicators)。我們的BaaS金融行業雲根據促成的信貸交易規模或者財富管理規模收取技術服務費。

2023年,BaaS金融行業雲收入為人民幣1,184.73百萬元,同比高速增長59%,主要得益於促成的資產交易規模快速上升,同比增長93%至人民幣531.3億元。報告期間,我們和機構客戶的合作不斷拓展和加深,促成資產交易規模的快速提升;此外,我們沉澱累積的自有用戶,結合我們在生成式AI上的獲客優勢,持續提升獲客效率。此外,我們不斷拓展多元場景,比如財富管理領域,我們已經在合同上覆蓋了銀行,有的客戶甚至簽訂跨年長期合同,財富場景BaaS業務初見成效。

BaaS-保險行業雲

我們的保險行業雲通過日月保盒應用程式高效賦能在全國30多個城市的5,800多位保險經紀人,為經紀人提供包括用戶管理系統(CRM)、人才管理系統(TMS)以及簽單自動化流程(IDS)等多項工具。我們的決策式AI提供全面客戶洞察,並通過生成式AI精準推薦保險產品,並由線下保險經紀人團隊進行高價值保單的用戶沉澱。同時,我們也在積極探索研發在更多不同的保險場景,結合生成式AI和決策式AI輔助和促成保險銷售線索挖掘和輔助交易轉化。我們根據我們促成的保費(包括首期和續期保費)收取佣金。

2023年,BaaS保險行業雲收入為人民幣604.94百萬元,同比高速增長10%,在較為疲軟的保險行業大環境中表現亮眼。保費收入增長相對於保費本身的增速放緩,原因在於:1)受經濟與收入放緩影響,導致繳費久期有所縮短;2)保險行業執行新規則,要求佣金報告與實際支付水平保持一致,這可能在短期內對行業產生影響,但長期來看,將推動行業邁向更標準化、更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儘管如此,我們的保險費收入的增長率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負面影響。得益於決策式AI和生成式AI的科技賦能和效率賦能,我們促成的保費規模快速上升,同比增長56%至人民幣3,330.49百萬元;其中,首年保費規模同比增長72%至人民幣1,952.89百萬元,續期保費規模同比增長38%至人民幣1,377.61百萬元。壽險保費繼續率持續超過95%,居於行業前列。

資料來源: 百融雲-W (06608) 全年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

我們相信長期來看,數字化和智能化是確定的長期增長動力,而我們也將持續的加大對AI應用的研發投入和商業化應用落地拓展。短期來看,2024年我們發展面臨的宏觀和經濟環境仍是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礎還有待穩固。我們具有顯著的競爭優勢,我們將繼續從客戶需求出發,提升客戶信任,我們亦將把握AIGC帶來的新興商機,利用生成式AI和決策式AI以及垂類行業經驗積累,拓展應用場景,並且適度加大研發和業務投入。我們將保持MaaS業務高水準的核心客戶留存率,不斷拓展和豐富MaaS的產品地圖和應用場景,保持我們壓艙石業務的高質量、持續性增長。我們將繼續擴大BaaS業務促成交易規模和業務體量,繼續拓寬BaaS在信貸、理財、保險場景的規模,將產品和服務滲透入客戶業務的各個環節。

我們持續豐富場景和產品,探索更多增長機會,包括但不限於:

‧技術創新:由AIGC技術引發的新一輪技術及產業變革正在加速到來,而金融領域數位化程度高,具備海量高價值數據儲備,有望成為AIGC率先落地的垂直領域之一。我們將持續投資大模型、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AI底層演算法(如transformer)、模型性能調優和複雜神經網路,以及Chatbot、NLP、AutoML、深度學習和隱私計算等技術工具。新興技術為金融技術應用帶來了巨大的機遇,我們將抓住行業機遇,發揮我們的技術能力和服務優勢,擴大我們的全球影響力。

‧普惠金融:「十四五規劃」號召金融機構利用數據和技術手段,賦能智慧金融服務、普惠金融服務、綠色金融服務、農村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我們將擴大小微企業融資,為經濟復甦和社會穩定承擔社會責任。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23年,國內金融機構普惠金融領域貸款餘額達人民幣29.4萬億元,同比增長約23.5%。我們將利用生成式AI及決策式AI技術能力,打造全流程小微金融產品服務體系,搭建起金融機構和小微企業間資金融通的橋樑,為產業金融、企業供應鏈項下的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並圍繞小微信貸全生命週期進行數智化科學管理。

‧財富管理:《2024中國銀行個人金融全球資產配置白皮書》顯示,目前中國已經形成銀行理財、公募基金、保險、信託、私募基金和私募資管六大主要資產管理板塊,資產管理總規模人民幣149萬億元,僅最近十年產品總數量和總規模就分別增長了6.22倍和2.36倍,中國已成長為全球第二大財富管理市場。我們將利用我們在AI VoiceGPT、數據分析和精準匹配的優勢,為中國財富管理產品供應商提供用戶洞察與經營、用戶資產規劃與配置和投教陪伴的幫助,提供包括數據、模型、策略、系統、內容、管道運營、閉環迭代在內的一站式解決方案,最終交付的是業績效果,實現C端客戶、金融機構、科技公司共同的發展。

資料來源: 百融雲-W (06608) 全年業績公告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4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