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17651.15 366.61
  • 國企指數 6269.76 149.39
  • 上證指數 3088.64 35.74
00387 力豐(集團)
即時報價: 0.830 0.000 (0.0%)

基本數據

(百萬港幣) 12/202112/202212/2023
營業額708874702
毛利101133159
EBITDA-371146
EBIT-472.637
股東應佔溢利-398.311
每股盈利-0.170.040.05
每股股息0.050.090.05
每股資產淨值2.052.062.10

主要從事金屬加工機械、測量儀器、切削工具及電子設備之買賣、安裝及提供有關之售後服務。

業務回顧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

貿易

於二零二三年,二零一九冠狀病毒病疫情後全球經濟發展呈現多樣態勢。於二零二三年,美國經濟增長速度超出預期,而歐洲經濟,尤其是德國,則令人大失所望。中國相較二零二二年實現5.2%的合理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工業增加值增長4.6%,而出口額僅增長0.6%。

二零二三年全年中國製造業面臨嚴峻的挑戰。中國季度製造業PM(I採購經理指數)錄得51.53%(一季度)、49.00%(二季度)、49.73%(三季度)及49.30%(四季度)。除第一季度外,大部分季度錄得的數值低於50%。美國政府繼續對華實施脫政策,嚴重影響了中國出口業務。傳統上流向中國的許多訂單被轉移至東南亞。此外,全球經濟復甦緩慢。所有該等因素均對二零二三年的整體製造業造成不利影響。

於中國,大部分力豐供應商的銷售表現不及二零二二年。於二零二三年,金屬切削機械的消費總值為人民幣1,586億元,較二零二二年下降7.2%。鈑金機械的消費總值為人民幣89億元,上升7.5%。於二零二三年,本集團的整體業務表現不盡人意。然而,來自新能源汽車製造商的訂單大放異彩,成為表現突出的業務分部,達致大量的實質性訂單。於二零二三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為8.8百萬輛,較二零二二年的6.5百萬輛增加36.5%。

於二零二三年,本集團的總訂單量為843,939,000港元,而於二零二二年則為1,046,432,000港元,下降19.4%。

投資

於二零二三年,歐洲(包括德國)經濟顯得疲弱。聯營公司OPS Ingersoll FunkenerosionGmbH於二零二三年的業務錄得大幅虧損。為減輕損失,該公司已實施嚴格的措施以控制經營開支。另一間聯營公司普瑪寶鈑金設備(蘇州)有限公司於二零二三年錄得合理的溢利。然而,由於被投資方滄州領創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疲軟的業務狀況,普瑪寶鈑金設備(蘇州)有限公司決定採取審慎的方式,對該投資作出減值虧損撥備,導致本公司於二零二三年產生虧損。於此情況下,作為擁有普瑪寶鈑金設備(蘇州)有限公司30%股權的股東,力豐須承擔虧損8.6百萬港元。

資料來源: 力豐(集團) (00387) 全年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

中國政府為二零二四年設定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為5%,重點於刺激國內消費,包括新能源汽車及電子產品。擴大新能源汽車消費的策略涉及於農村地區開發更多用戶以及於公共交通行業推行以電動汽車替代燃油車。製造業領域外商投資限制政策將會放寬。政府亦推廣舊家電換取環保產品活動。所有該等措施預計將於二零二四年令製造業煥發新活力。

國產電動汽車、鋰電池及光伏產品被稱為「新三樣」,為出口增長最快的產品。該等行業的產值巨大,正經歷快速增長。力豐致力於在該等領域進一步探索商機。此外,於過去一年,本公司推出若干新產品,有效擴大我們的產品組合及市場覆蓋。未來,我們致力於持續推出不同應用的新產品,旨在緊貼中國市場上製造技術的進步。我們的重點仍在保持競爭力及擁抱中國製造業不斷演變的格局。

中美關係近期已有改善跡象。於二零二四年年初,中國出口額表現令人滿意。儘管存在俄烏戰爭及以巴戰爭等地緣政治衝突導致的潛在全球經濟不穩定,我們相信中國經濟將超過其於二零二三年的表現。憑藉此種樂觀態度,我們有信心本集團於二零二四年的業務表現將優於二零二三年。

資料來源: 力豐(集團) (00387) 全年業績公告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4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