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17669.51 384.97
  • 國企指數 6276.75 156.38
  • 上證指數 3089.80 36.90
03709 贏家時尚
即時報價: 12.520 +0.220 (+1.8%)

基本數據

(百萬) 12/202112/202212/2023
營業額6,3555,6636,912
毛利4,7384,2545,205
EBITDA1,5291,3441,832
EBIT651396854
股東應佔溢利564382838
每股盈利1.020.631.36
每股股息0.480.400.70
每股資產淨值6.846.377.17

集團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領先且快速增長的高端女裝企業組成。

業務回顧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

本集團擁有並管理八個品牌以迎合其客戶的不同場合著裝需求,包括:自有品牌-(i) Koradior,(ii) La Koradior,(iii) ELSEWHERE及(iv) FUUNNY FEELLN,以及收購品牌-(i) CADIDL (ii) NAERSI (iii) NAERSILING及(iv) NEXY.CO。

於截至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本集團兩個主要品牌Koradior及NAERSI銷售收益超過人民幣38.5億元,該等品牌均躋身中國行業品牌前十。ELSEWHERE、La Koradior、NAERSILING、NEXY.CO、CADIDL等品牌銷售額普遍在人民幣4至10億元之間,且本公司於二零一九年推出面向更廣泛人群、滿足更多元需求的FUUNNY FEELLN。作為品牌集群企業,本公司集團化運營突出,已建成內生性多元化的中高端品牌矩陣。

於本財政年度,根據「品牌升級」戰略,Koradior邀請好萊塢國際巨星Lily Collins擔任新的品牌代言人,合作演繹Koradior式的浪漫,加強整體品牌營銷。打造「裙裝曼舞優雅永續」主題「裙裝季」,品牌「連衣裙」「玫瑰」等形象深入人心,產品與品牌融合,藉助動態視頻、靜態圖像、線下主題展覽、線上多媒體矩陣等方式,推廣品牌倡導「閒情雅質」的生活美學主張。因此,品牌知名度顯著提高,吸引並推動核心消費群體增長。

根據「產品升級」戰略,Koradior打造產品金三角結構,完善產品類別。增加針織夾克、針織連衣裙、羊毛連衣裙等新品類,並擴大牛仔褲、T恤、連帽衫等基礎品類,滿足消費者不同場合的穿著需求。亦採用「線性玫瑰」、「玫瑰紅」等元素夯實品牌經典風格,加強品牌身份認同。例如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尹氏結藝」的傳承人合作創作「玫瑰‧中國結」。同時採用奢華面料及精緻工藝,提高產品性價比。

於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本集團擁有1,964家零售店,遍佈31個不同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其中1,525家由本集團直接營運,其餘439家由本集團的分銷商以其七個品牌進行經營。在1,525家直營零售店中,970家零售店設於百貨公司,226家零售店設於購物中心,273家零售店設於特賣場,37家零售店設於臨街店舖及19家零售店設於機場。截至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本集團收益增加至人民幣6,912.30百萬元,較截至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增加22.05%。本集團的直營零售店產生的收益佔其總收益的80.43%,而電子商貿收益達人民幣968.78百萬元,佔其總收益的14.02%,主要產生自自有電子商貿平台EEKA時尚商城以及天貓商城、唯品會及抖音等第三方電子商貿平台。

資料來源: 贏家時尚 (03709) 全年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

就外部環境而言,中國經濟二零二三年出現明顯復甦。展望二零二四年,廣東、江蘇、山東、北京、上海等較大省市所訂定的GDP增長目標均為約5%或以上。地方政府對經濟持續復甦的前景普遍樂觀。於二零二四年,預計將進一步加大寬鬆的貨幣及財政刺激政策力度,市場信心將繼續提振,商業活力持續回升。隨著中國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零售市場將進入質與量共同增長的階段。

於內部營運方面,於二零二四年,本集團將持續深化落實成為享譽全球的中國輕奢品牌管理集團的願景。本集團將推動「多品牌、多品類、全渠道、平台化、上下游」的長期策略,推動各項業務精細化升級,力爭二零二四年實現零售收益目標人民幣105億元到人民幣115億元。

(i)品牌管理:品牌整體向上,品牌矩陣多元化、差異化持續提升。

後疫情時代,消費者更加重視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生活品質,高端消費可望持續快速成長。於二零二四年,本集團將持續專注七大高端品牌的增長,即Koradior、La Koradior、NAERSI、NEXY.CO、NAERSILING、CADIDL及ELSEWHERE。本集團亦將致力於推動中端品牌FUUNNY FEELLN的穩定發展。隨著國內經濟復甦,消費者信心增加,本集團業務的多重增長極將齊頭並進。本集團目前擁有八個品牌,其產品風格及價位各不相同,將覆蓋更多目標受眾,滿足顧客的多元化服裝需求。於二零二四年,本集團計劃研究如何滿足高淨值人士對運動休閒、商務通勤的跨場景服裝需求。該高端品牌將提供男裝及女裝,為本集團品牌組合多元化策略的另一個里程碑。

(ii)品牌建設:以更專業、系統化的方式,從長遠提升品牌影響力。

品牌影響力的強弱以及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直接影響高端消費品牌的溢價能力。於二零二四年,本集團在明確品牌向上發展的策略方向後,將進一步強化品牌建設的專業化及系統化,不斷累積並提升品牌資產。一方面,本公司將向奢侈品牌學習,從二零二四年開始為旗艦品牌「Koradior」固定舉辦一年兩度的秀場。另一方面,於品牌建設及推廣過程中,本集團將更加重視「產品」元素,突顯品牌的核心品類,將其打造成消費者心目中該品類的第一品牌。就推廣渠道而言,本集團將進一步加強品牌代言、IP合作、廣告軟文、時裝秀、零售店形像等方面的統一策劃及佈局。本集團將堅持長遠思維,持續向消費者傳遞品牌形象及品牌故事,並不斷提升品牌知名度。

(iii)產品開發:深化卓越商品力體系,夯實及精進產品能力。

經過三年的實踐與磨練,結合市場回饋及驗證,於二零二四年,本公司將進一步深化及細化其卓越商品力體系,不斷提升產品能力。過去三年,本集團不斷完善數字化設施,提升其產品及消費者資料的智能化管理。一方面,數字化設施預先為產品開發提供更全面的大數據支持。另一方面,其為卓越商品力體系的實施過程中和過程後提供追蹤及回饋支持。於二零二四年,卓越商品力體系的技術及數字化設施不斷完善,本集團旗下各品牌的產品結構不斷完善,產品活力不斷增強,產品輸出結構更加科學。同時,本集團將進一步提升平台化組織能力,建立完善的品牌事業部矩陣式組織架構,依托卓越的商品力體系,提升跨部門產品開發的協同能力及效率。

(iv)渠道營運:提質增效,提升全渠道的營運能力。

於二零二四年,本集團將持續實施線下渠道「調店質、提店效」及線上渠道差異化佈局的業務策略。本集團將堅持不斷強化以直營為主的渠道體系。以「大店、地理位置優越」為指導,本集團將調整現有店舖,拓展新店,並重點透過產品革新提高每平方米的銷售額。本集團將持續加強與優質地區經銷商的合作,強化經銷市場,擴大經銷市場份額。依託中高端百貨商店的競爭優勢,本集團將進一步探索於購物中心及特賣場業態的創新佈局。同時,本集團將持續加強線下接觸點,建立旗艦店、概念店、主題店,樹立品牌的高端形象。

於二零二四年,本集團將進一步優化融合公域及私域的線上渠道多元化佈局。本集團將結合不同電商平台的比較優勢及消費群的特點,進行差異化置入性廣告,確保電商業務的效果。本集團將積極發展私域商城,拓展至抖音等平台,優化於唯品會等平台的營運。本集團也將重點提升天貓、京東等平台的營運品質。此外,本集團將持續推動數字化工作,不斷完善跨渠道、跨品牌的營運管理及會員服務,提升顧客購物體驗。

(v)供應鏈管理:品質為先,持續打造優質、高效、專業的供應鏈。

打造優質高效的供應鏈一直是重點及努力方向。隨著卓越商品力體系的實施及精細化,供應鏈管理的要求及重要性不斷提升。於二零二四年,原料方面,本集團將持續專注發展與核心布料品類主要供應商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本集團亦將提升其於布料專業技術,不斷提升品牌中高端布料的使用。加工生產方面,本集團將持續推動加工生產系統改革,專注於品類化、集約化及專業化。本集團將實施分類分層,逐步完善ODM與FOB結合的外部服裝供應商合作體系,加強對生產商的考核及品質控制。物流方面,本集團將持續推動重點城市地區的物流及倉儲管理整合,實現倉儲管理規模化及數字化,並不斷提升本集團物流的整體管理能力。這將有助於降低成本並提高效率。營運管理方面,本集團將繼續實行季度訂貨模式,以更好地與市場接軌。本集團亦將持續完善奢侈品牌及精品品牌的供應鏈智能系統。藉此,本集團將繼續透過優質供應鏈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產品體驗及購物體驗。

資料來源: 贏家時尚 (03709) 全年業績公告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4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