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17884.56 121.53
  • 國企指數 6310.35 36.60
  • 上證指數 3104.82 8.22
02722 重慶機電
即時報價: 0.680 0.000 (0.0%)

基本數據

(百萬) 12/202112/202212/2023
營業額7,4117,2058,059
毛利1,4291,3621,479
EBITDA128239273
EBIT-197-76-82
股東應佔溢利297310304
每股盈利0.100.090.09
每股股息0.040.030.02
每股資產淨值2.442.302.31

集團的主要業務是從事設計、生產及銷售清潔能源裝備、智能製造裝備及工業服務等業務。

業務回顧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

二零二三年,本集團清潔能源裝備板塊積極把握市場機遇,整體實現較好增長。風電葉片業務度過行業調整期,完成產線佈局調整,不斷增強研發能力,產品持續向大型化、輕量化延伸,加強同行業頭部企業戰略合作,進入快速發展賽道,業務實現跨越式增長;工業泵業務堅持走創新技術引領路線,緊跟市場步伐開發新產品,多項產品已具備國際市場競爭優勢,福建某加氫項目往復泵成功國產化,實現進口替代,繼續實現高質量增長;氣體壓縮機業務持續深耕葉岩氣板塊,加大大型高壓天然氣壓縮機開發及市場應用,實現穩定增長;電線電纜業務克服房地產市場下滑影響,不斷調整商業模式及產品、市場結構,工程類電纜及銅型材市場取得突破,業務保持穩定;工業風機業務克服鋼鐵、水泥傳統行業下滑,持續開發冷機、MVR等增量市場,訂單實現倍增,帶動整體業務保持穩定;水力發電設備業務把握國際市場恢復機遇,業務實現低位回升。該板塊整體營業收入達約人民幣6,556.7百萬元,同比增長約16%。

本期間,清潔能源裝備經營分部的毛利約人民幣1,210.0百萬元,較二零二二同期的約人民幣1,083.4百萬元,增加約人民幣126.6百萬元,增幅約11.7%,主要是風電葉片業務強勁增長所致。

在本期間,清潔能源裝備經營分部的業績約人民幣178.0百萬元,較二零二二年同期業績的約人民幣204.9百萬元,減少約人民幣26.9百萬元或降幅約13.1%,主要是清潔能源業務非經常性收益減少所致。

在新產品研發方面,風電葉片業務完成CGI95系列、CGI97.0A、GW99、CGI115等9款新產品設計及工藝開發工作,其中6款已進入批產階段;與聯合動力匹配迭代完成了海上120級葉片氣動設計與結構設計,首次應用碳拉擠板材料,且實現氣動與結構聯合降載,葉片減重10%以上。工業泵業務研製的移動式智能高壓泵送系統、核電小堆上充泵、小流量上充泵等產品,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國產替代;全國首個移動式智能高壓泵送系統(車載提水泵)、多用途模塊式小型堆(ACP100)上充泵、VVER壓水堆核電站小流量上充泵等產品的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工業風機業務成功開發出雙動力高效石化離心風機,各項指標達國內領先水平;大冷量永磁直驅離心式冷水機組項目研發成功運行,並通過船級社認證;自主研發首台爐氣壓縮機實現了防腐防結焦等核心技術突破;首台雙級MVR的機組開發成功,產品已完成用戶現場帶負荷調試。氣體壓縮機業務完成高轉速系列研發,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完成70MPa高壓無油大流量天然氣儲氣壓縮機研發,並實現油氣田應用,填補國內空白。水力發電業務首台採用VPI技術的電動機順利交付用戶。

此外,重慶康明斯發動機有限公司(「重慶康明斯」)為本公司所屬合營企業,主營生產大馬力柴油發動機。二零二三年,重慶康明斯克服市場競爭加劇影響,積極拓展電力市場、工業市場,市場份額整體保持穩定。電力市場上持續加大在移動電源車、快遞物流行業的市場份額,保持國內大馬力柴油發機市場的領先地位;工業市場大力開拓海工、海上風電等細分市場機會,針對石化、海上平台等高端消防市場推出國內首個滿足UL認證電控產品。同時,積極調整產品結構,K38、K50等大馬力發動機的銷售佔比提升,盈利能力得到較好增長。

高端智能裝備(智能機床、智能裝備系統集成及智能電子等業務)

二零二三年,本集團的高端智能裝備板塊,英國PTG公司新產品HG500成功開發並實現市場銷售,新增訂單整體有較好提升,帶動營業收入規模增加。但受匯率波動及能源價格大幅增長影響,經營業績持續虧損。智能機床業務受重卡市場業務萎縮、工程機械行業需求趨於飽和,雖下半年積極把握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增長機遇,但同比仍出現下滑。

智能電子與系統集成業務受部分市場投資放緩影響,整體大幅下滑。該板塊整體實現營業收入達約人民幣1,433.0百萬元,同比微降約1.8%。

本期間,高端智能裝備經營分部的毛利約人民幣276.6百萬元,較二零二二年同期持平,毛利率保持平穩。

在本期間,高端智能裝備經營分部的業績約人民幣19.5百萬元,較二零二二年同期業績虧損的約人民幣41.7百萬元,增利約人民幣61.2百萬元,主要是數控機床業務非經常性收益增加所致。

在新產品研發方面,智能機床業務完成YH3120-CD、YS3132等滾齒機及與英國PTG公司合作研發的成形磨齒HG350C的設計開發;硬質合金滾刀工藝優化提升了產出效率,銑棱刀技術取得突破並在多家用戶試用成功;智能電子及系統集成業務共開展15項技術創新研究項目,其中,「協作式焊接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究」「絡釘工業互聯網平台產品升級迭代2.0.3」等研發的技術和產品已逐步投入生產或應用轉化,持續推動數字化建設,完成PDM管理系統、電子化SOP和ESD監測系統、測試數據存儲系統的開發。

工業服務業務(工業賦能、金融、集採及其他服務等業務)

二零二三年,數智採購管理平台全面上線運行,採購過程實現智能化、數字化、可視化、實時化;金融業務存貸結構調整,業務出現較大下降。該板塊實現營業收入達約人民幣66.9百萬元,同比下降約26.9%。實現毛利約人民幣51.2百萬元,同比下降約人民幣13.2百萬元,降幅約20.5%。

在本期間,工業服務經營分部的業績約人民幣21.6百萬元,較二零二二年同期業績約人民幣37.2百萬元,下降約人民幣15.6百萬元。

在新產品研發方面,動了「數字機電」項目第二階段工作,通過運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實施了企業生產管控系統、一體化產品遠程運維與營銷平台,研發了IoT(設備數據採集平台)、集成中間件系統,持續優化金融核心業務系統、機電數智採購與電商平台,推進了機電雲與仿真設計雲平台建設,推進了裝備製造工業二級解析節點、機電智慧管理平台深入應用,促進了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機電智能綠色裝備工業互聯網平台」成功獲批重慶市經信委「揭榜掛帥」項目。

資料來源: 重慶機電 (02722) 全年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

展望二零二四年,國家經濟形勢整體向好趨勢不變,按照「碳達峰」「碳中和」政策要求,國家繼續加大能源結構調整,將大力發展風電、水電和核電等非化石能源,實現清潔能源代替火力發電,各地政府針對新能源發電項目越來越重視,相關產業市場需求將繼續增加,本集團將圍繞風能、核能、氫能等清潔能源,向產業鏈上下游、價值鏈高端延伸,打造清潔能源產業集群,建設一流清潔能源綜合服務商。風電葉片、電線電纜等產業迎來創新發展機遇,將加快推進抽水蓄能和新型儲能規模化應用。水力發電設備業務將迎來轉型機遇。本集團風電葉片、工業泵、高壓大排量空氣壓縮機等產品具有較好的核心競爭力,將繼續實現行業領先,引領行業發展。同時,以印尼為代表的東南亞新興市場在鋼鐵、冶金等領域發展迅速,中亞、南亞、東南亞、非洲等「一帶一路」國家具有較大的挖掘空間,出口市場將迎來較大機遇,帶動該板塊全年業績實現較好預期。

高端智能裝備(智能機床、智能裝備系統集成及智能電子等業務)

展望二零二四年,重慶市積極打造「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的戰略,為智能製造裝備、齒輪機床、增材製造等業務帶來較好發展機遇。本集團將以齒輪機床業務工業母機為基礎,發展新材料加工裝備,發展高端智能化機床。英國PTG公司將定位為本集團歐洲研發中心、營銷中心,加強同國內附屬公司協作,持續加大新產品研發,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持續把握數字經濟的發展趨勢,促進智能裝備及系統集成、倉儲物流系統、工業軟件等業務增長。抓住新能源產業發展契機,開拓新能源領域智能製造市場,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核心產品產線。培育智能化集成服務能力,研發一批智能裝備,向高端化、智能化、數字化裝備製造商轉型。預計該板塊全年業績實現平穩改善。

工業服務業務(工業賦能、金融、集採及其他服務等業務)

展望二零二四年,工業賦能業務將圍繞製造企業運營全環節,打造運營管理縱向雲產品線。加強同中國電信、浪潮等外部戰略合作夥伴深度合作,構建可持續商機。金融業務強化金融服務,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集採業務智採平台上線率將提升至100%,電商平台、線上營銷平台等應用模塊陸續上線,持續降低採購成本。預計該板塊全年業績保持穩定運行。

資料來源: 重慶機電 (02722) 全年業績公告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4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