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18963.68 425.87
  • 國企指數 6718.86 158.19
  • 上證指數 3154.55 0.23
02245 力勤資源
即時報價: 6.450 +0.050 (+0.8%)

基本數據

(百萬) 12/202112/202212/2023
營業額12,44918,29021,059
毛利1,5164,4943,382
EBITDA1,3663,7652,430
EBIT1,2773,3141,890
股東應佔溢利1,1001,7351,051
每股盈利2.071.450.74
每股股息0.340.22
每股資產淨值6.116.51

主要從事鎳行業,業務涵蓋上游鎳資源整合、紅土鎳礦及鎳鐵貿易、冶煉及生產、機械設備製造等整個鎳產業鏈。

業務回顧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

我們是一家鎳全產業鏈公司,公司產業定位「鎳」領域,業務佈局橫跨整個鎳產業價值鏈,在鎳產品的貿易及生產方面均處於行業領先地位。我們的業務涵蓋鎳資源整合與貿易、鎳產品貿易及生產、設備製造與銷售等。公司積極響應「一帶一路」政策,秉承互利共贏的發展模式,與印度尼西亞合作夥伴共同投資建設了Obi產業園區,在園區內建設鎳產品濕法和火法冶煉項目,並同步配套了相關生產輔助設施,確保了我們在冶煉生產、原料及能源供應、公共輔助設施等多方面的自主性,助力我們在鎳產品冶煉領域取得了多項突破和長足進步。

公司成立十五年來,從鎳礦鎳鐵貿易起步,持續深耕市場、深挖潛力,提高發展質量、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公司深度參與鎳全產業鏈,圍繞鎳產品的生產製造及貿易搭建起了全面的業務體系,當前的主營業務涵蓋了鎳資源整合與貿易、鎳產品生產製造與貿易以及設備製造與銷售等。公司始終秉承以中國技術嫁接全球資源的理念,充分發揮自身所長,致力於鎳全產業鏈發展和建設。初步完成了總部在寧波、資源保障在境外、製造冶煉在印度尼西亞、市場在全球的佈局,形成了「上游鎳資源整合與貿易-中游冶煉生產與設備製造-下游應用場景的延伸」的產業格局。報告期內,公司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有序推進各項目建設,產能如期釋放,各項業務產銷量穩健增長。

二零二三年一至十二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總額人民幣21,059.3百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5.1%;實現歸屬於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人民幣1,051.4百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39.4%。下降主要系二零二二年三月倫鎳事件影響,同期基數較高;隨著鎳價逐步回歸正常後,產業技術路徑進一步完善,濕法冶煉中間品等鎳產品的生產能力逐漸釋放,匹配下游需求,進一步帶動了相關鎳產品的價格回落。此外,受海外持續加息影響,利息支出增加,疊加報告期內美元匯率上漲,產生匯兌虧損,導致財務費用增加,進一步影響了公司的利潤空間。

報告期內,公司積極發揮自身所長,主動把控業務發展節奏、正面應對市場挑戰,有力把握市場發展機遇,拓展公司高質量發展的突破路徑,獲得了各級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的認可。公司榮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榮登「2023年中國製造企業500強榜單」,獲評「2023年寧波市綜合百強企業」,獲批成為「海關AEO高級認證企業」,為公司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提供便利。在第六屆進博會浙江省重點進口平台推介會上,公司獲批成為省級重點進口平台企業;公司旗下子公司西安鵬遠設備有限公司被評為2022-2024年省級「專精特新」企業。濕法三期項目成為第三屆「一帶一路」高峰合作論壇企業家大會簽約項目,O b i產業園及火法二期項目入選浙江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成果清單。

報告期內,公司積極建設Obi項目,進行科技研發並推進優化Obi產業園區整體規劃,通過引入業內最新改進的技術和設備過程控制和工廠管理系統,目前Obi正在生產的項目設施能夠實現從原料輸入到產品產出幾乎全環節的生產監控、檢測、優化和管理,最大程度保證了生產的穩定性連續性,以及項目人員的生產安全;通過Obi產業園區內的完善的視頻化監控系統,公司能夠實現對園區內生產、生活設施的遠程管理與安全預警,有效減輕項目現場管理壓力。

鎳資源採購與貿易

作為中國最大的鎳礦貿易公司,公司利用其獲取豐富鎳資源的能力,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穩定客戶關係,提高服務質量。公司及時根據市場行情,優化銷售策略,保證銷量的同時,提升綜合利益,全年鎳資源品貿易量的穩步增長。報告期內,公司鎳礦貿易量超一千萬噸,繼續穩定既有的市場份額。

鎳產品冶煉生產及設備製造

公司充分發揮設備製造協同優勢,聚焦鎳產品的冶煉與生產,秉承開放合作理念,與印度尼西亞合作夥伴合作,著力優化資源分配,全方位為印度尼西亞Obi項目保駕護航。

濕法冶煉項目╱HPAL項目

公司已經掌握了紅土鎳礦高壓酸浸冶煉工藝,並在不斷優化生產流程,提升生產效率。當前,已建成的HPAL項目產能利用率超過100%。此外,公司緊跟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和需求變化,落地實施既有產能建設方案的同時,不斷改善產品結構,首次在印度尼西亞本土實現了電池級硫酸鎳及硫酸鈷的成功投產,以滿足市場需求。

報告期內,公司濕法項目二期順利投產並達產,濕法項目一期二期項目提前實現年設計產能5.5萬金屬噸鎳並實現超產,全年累計生產濕法冶煉產品合計6.2萬噸金屬鎳。為濕法三期項目成功取得了7.8億美元等值人民幣的銀團貸款,濕法三期項目核心生產設備高壓反應釜也已成功抵達項目現場,產線正有序建設,目前已按照建設計劃順利完成核心生產設施建設安裝和取用水關鍵節點。

火法冶煉項目╱RKEF項目

公司持續加強對火法工藝優化和維護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以實現降本增效。火法項目一期生產線於二零二二年十月開始陸續投產,並在報告期內實現八條線全部投產和全面達產,其中焙砂單耗、鎳單蘭炭消耗以及鎳單褐煤消耗等指標均達到同行業先進水平。RKEF項目全年累計實現鎳鐵產量超7萬金屬噸鎳。火法項目二期的相關建設按照既定計劃繼續穩定推進項目建設,建成後將具備年產18.5萬金屬噸鎳鐵的設計產能。

資料來源: 力勤資源 (02245) 全年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

完成既有項目建設及豐富我們的產品種類

公司目前在印度尼西亞投資的Obi項目是我們未來實現盈利增長的重要因素,因此實現Obi項目生產線的如期順利投產及高效運作對我們的業務發展至關重要。我們將按照計劃、集中力量有序推進HPAL項目三期、RKEF項目二期和計劃中的電積鈷項目的建設,逐步實現產能釋放。目前,HPAL三期項目已初步完成項目產線設計及採購工作,產線建設順利推進並已完成取水系統的通水節點,HPAL項目配套尾渣庫及生活區建設有序推進;RKEF項目二期正在按計劃有序推進。與此同時,公司積極提升適應多種下游產品生產的研發能力,以面對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

提升研發能力,促進技術革新

我們擬加大研發投入,進一步升級現有生產工藝和設備,不斷研發新生產工藝,擴大產品譜系,促進各業務板塊的可持續發展,並尋求方法實現資源綜合開發利用以提高生產效率。公司具有電積鎳、電積鈷生產、濕法礦渣資源綜合利用等技術儲備。此外,我們計劃通過建立新研發中心、加強我們與各院校及研發機構的合作及組建高質量科研團隊的方式,進一步提升我們的研發能力。未來我們主要研發方向包括紅土鎳礦中金屬資源的綜合利用、節能減排、智能化控制及項目技改等。

擴大上游資源渠道,尋求優質鎳礦投資機會

作為我們鎳全產業鏈全面業務佈局策略的基本組成部分,鎳礦資源是支持我們整體業務增長及滿足市場需求的關鍵,取得優質且穩定的鎳礦資源對我們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因此我們計劃通過不斷擴大上游資源渠道,尋求優質鎳礦投資機會等方式確保我們能夠持續取得優質且穩定的鎳礦資源。

構建更為開放繁榮的鎳資源生態系統

公司致力於構建獨立產業園區、配套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引進下游生產商以實現產業園區的整體模式輸出等形式,圍繞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構建一個更為開放、繁榮的鎳資源生態系統。

公司將積極推動奧比島上供電、供水、生活區、海陸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實現電力、物流、技術、資源在同一園區的集成。在供電方面,公司規劃有光伏發電,以提升綠電使用佔比;在供水方面,公司結合園區工業及生活用水需求,細化雨╱旱季水資源調節,以滿足園區用水需求;在生活區建設方面,公司不僅為當地村民修建了生態村,也為項目公司配備居住營地;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公司園區規劃了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為物流運輸及員工來島工作提供便利。

公司有志於推動奧比島園區各項目協同發展,繼續提升奧比島運營效率,實現運營和生產成本最低化。公司在奧比島設有獨立產業園區,在充分利用當地紅土鎳礦資源生產鎳鈷化合物和鎳鐵產品之外,秉持綠色生產和循環經濟理念,規劃將生產過程所產生的中間品(如硫酸、蒸汽、煤氣等)重新利用到鎳鈷化合物及鎳鐵的生產中,最大化地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公司積極規劃並推動奧比島上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從而實現電力、物流、技術、資源在同一園區的集成,形成集約化產業優勢,並進一提升奧比島上全產業鏈的運營效率,實現運營和生產成本最低化。

憑藉在Obi項目的生產、工程設計以及園區運營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公司具備將該模式的成功複製和輸出至其他具有豐富鎳礦資源的國家和地區的能力,這助力我們進一步延伸我們在整個鎳產業價值鏈中的業務生態系統。

資料來源: 力勤資源 (02245) 全年業績公告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4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