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17284.54 0.00
  • 國企指數 6120.37 0.00
  • 上證指數 3052.90 8.08
02018 瑞聲科技
即時報價: 24.250 -0.300 (-1.2%)

基本數據

(百萬) 12/202112/202212/2023
營業額17,66720,62520,419
毛利4,3653,7753,452
EBITDA4,1853,7273,426
EBIT1,483740457
股東應佔溢利1,316821740
每股盈利1.330.770.69
每股股息0.200.120.10
每股資產淨值22.0720.1820.12

主要從事製造和銷售聲學產品及研發、耳機及電子器件、精密器件、數碼相機及其配件等。

業務回顧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

聲學業務

2023年下半年,集團聲學業務收入為人民幣41.8億元,同比下降11.5%,環比上升25.7%。毛利率為30.7%,同比提升1.8個百分點,環比提升5.2個百分點,主要受益於下游客戶升規升配趨勢顯著。2023年,集團聲學業務實現收入人民幣75.0億元,同比下降15.4%,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23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需求恢復不及預期,儘管下半年需求復甦,全年聲學產品出貨量仍同比下滑。毛利率為28.4%,同比小幅提升0.3個百分點。

2023年,集團通過豐富的項目經驗,領先的技術和高效的運營製造能力積極配合客戶技術創新佈局,不斷深化與下游客戶的緊密合作,預期2024年聲學份額將穩定提升。集團不斷探索智能手機聲學前沿:SLS大師級揚聲器憑借「小腔體+超薄」設計結合NLC和指向性算法的解決方案廣受客戶好評,相關產品出貨突破千萬,實現跨越式增長;高品質Opera方案憑借其在同等揚聲器體積下聲場大幅增大的特性,備受客戶關注。集團目前已形成涵蓋高性能線性揚聲器、多揚聲器陣列、獨創的演算法等移動終端聲學整體解決方案,未來將重點佈局輕薄化、高性能及創新的解決方案,通過更豐富的產品組合,在更多元的應用領域為客戶打造沉浸式音頻體驗。

在車載業務領域,集團的車載揚聲器持續出貨。集團加速突破車載市場並攜手近期發佈的多款廣受關注的新能源車型,推出創新型揚聲器產品,因其小型化、輕量化、高性能及高適應性的特點備受好評並快速實現上車。此外,集團多款功放產品開發完成,已陸續進入量產交付階段。未來,集團將助力客戶提升智能交互的準確性和舒適度,打造美觀與體驗雙升級的座艙空間。

光學業務

2023年下半年,受益於產品組合的持續改善和行業競爭激烈程度趨緩,集團光學業務實現收入人民幣18.6億元,同比增長36.0%,環比增長4.8%。毛利率為-9.2%,同比提升20.5個百分點,環比改善7.8個百分點,這主要得益於塑膠鏡頭和光學模組業務產品升級進展順利以及在中高端機型份額的提升。2023年,集團光學業務實現收入人民幣36.3億元,同比增長12.7%,毛利率為-13.0%,同比持平。

2023年,集團持續優化塑膠鏡頭產品結構,5P及以上高規格鏡頭出貨量同比增長約48%至超過3.5億隻,佔比接近70%,其中6P鏡頭出貨佔比約14%,同比提升5個百分點。集團在多個客戶的高端和旗艦項目中均有所突破。OIS模組開始出貨,持續給客戶帶來影像差異化體驗。此外,高價值量的光學傳動項目預計2024年開始出貨。手機非球面玻璃鏡片產出效率大幅提升,為擴大客戶群夯實基礎。WLG玻塑混合鏡頭2023年出貨量超300萬隻,同比增長約22%,除了在智能手機領域持續出貨,在車載攝像頭、運動相機和無人機等非智能手機領域也穩定交付。集團將持續提升光學業務垂直一體化整合的能力,優化光學模組及VCM業務,提升光學業務中高端產品市場份額,同時積極優化內部管理和運營效率,兼顧確定性與成長性,實現高品質發展。

電磁傳動及精密結構件業務

2023年下半年,得益於更多的高端旗艦機和折疊機採用集團的馬達和金屬中框,以及轉軸和VC散熱板等創新產品的放量,該合併分部收入同比增長6.5%至人民幣46.3億元,環比上升27.8%。毛利率為20.7%,同比小幅下降1.3個百分點,環比提升1.4個百分點。2023年全年,該合併分部收入同比增長13.3%至人民幣82.5億元,毛利率為20.1%,同比微降1.2個百分點,主要是由於精密結構件收入佔比提升。

電磁傳動業務

雖然2023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仍處於緩慢恢復調整階段,集團的橫向線性馬達憑借在啟停速度、振動頻率和轉化效率方面的優勢,出貨量實現全年同比增長13.3%,旗艦機市場佔有率進一步提升。集團成立了仿生觸感實驗室,加強了馬達硬件、驅動芯片以及軟件算法等全鏈路觸覺整合的能力,並通過旗下觸感整體解決方案RichTap為下游客戶提供一站式硬件調試、軟件集成、觸感反饋設計和諮詢等服務。除了在智能手機端的領先地位,馬達產品在智能手錶、平板電腦、智能汽車、遊戲機和VR/AR中滲透率亦持續提升。集團高度重視電機模組的長期價值。
精密結構件業務

2023年,金屬中框收入實現同比增長34.3%,其出貨量和ASP均實現雙位數提升並在主要客戶的高端機及旗艦機型中繼續保持領先的市場份額。集團不斷拓展高價值量業務,2023年下半年轉軸產品開始量產出貨,全年出貨量接近70萬個,其使用全新的材料、創新的工藝和革新的結構,實現了極致輕薄和堅固可靠的折疊體驗。得益於集團在仿真設計、技術開發和自動化生產方面的領先能力,集團的散熱產品收入同比增長超過100%,在大幅提升智能手機散熱能力的同時保持了輕薄的設計。隨著智能手機芯片規格不斷提高以及終端消費者使用遊戲等大功率場景的不斷增加,下游手機廠商對散熱產品的性能要求亦不斷提升,帶來廣泛市場機會。

傳感器及半導體業務

2023年下半年,傳感器及半導體業務收入為5.31億人民幣,同比下降31.7%,環比增長7.5%,主要受益於下半年智能手機市場需求邊際回暖以及集團在安卓客戶中的滲透率持續提升。毛利率為15.7%,同比和環比分別提升5.3個百分點和4.4個百分點,主要由於產品結構的變化。

2023年,傳感器及半導體業務實現收入為人民幣10.3億元,同比下滑18.4%,主要由於上半年消費電子需求仍較為疲弱。毛利率同比提升2.0個百分點至13.6%,主要受產品結構變化影響。

本集團目前在南寧、深圳以及馬來西亞擁有三座MEMS產品的生產基地,旨在打造國內和國外協同的完善佈局,以靈活調動生產資源來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產品與技術方面,集團持續推廣自研高性能MEMS麥克風,安卓端中高價值量產品出貨量佔比同比提升約17個百分點至50%以上,引領行業向中高端化升級。在IoT領域,集團發佈創新性MEMS揚聲器產品SOPRANO,助力TWS整機廠商在有限空間裡實現高清音頻的再現。伴隨著AI浪潮帶動更多的智能語音交互的需求,預計將會給本集團的傳感器及半導體業務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資料來源: 瑞聲科技 (02018) 全年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

本集團欣然宣佈,根據2023年8月10日有關建議收購Acoustics Solutions International B.V.的公告,已於2024年2月9日完成了買賣協議條款約定的第一批次建議交易事項。該交易事項的完成,標誌著PSS公司現已成為本集團擁有80%權益的間接附屬公司,其財務業績將綜合併入本集團整體業績。

此次收購是為了加快本集團在汽車行業實現多元化拓展及提升音響解決方案組合而作出的戰略舉措,不僅豐富了產品結構,更是業務發展的一次重大轉型,將與本集團現有業務產生協同效應,進一步提升本集團的市場地位。本集團將依托自身技術與資源優勢,與PSS公司豐富的產品、全球生產佈局及與全球OEM廠商所建立的穩固供應關係相結合,從而提供創新的高品質音頻系統解決方案,以增強汽車資訊娛樂及用戶感知體驗。本集團將加速滲透全球汽車行業,同時在全球範圍內有效擴展所有關鍵業務領域的經營能力,以支持客戶更好發展。

本集團持續加碼XR領域技術佈局,致力於成為下一代娛樂交互革命的關鍵技術供應商。集團XR聲學解決方案已出貨多家全球XR頭部企業,憑借超薄的體積、防漏音聲學設計和近場聲學算法獲得客戶高度認可。此外,電機相關業務配合客戶有序推進。與Dispelix合作的新一代單層彩色光波導鏡片為集團進一步佈局AR光學奠定了基礎,3P Pancake光機模組的成功量產將完善集團在VR中的能力。本集團將依托一站式AR/VR整體解決方案,攜手全球頭部行業合作夥伴,形成業界領先的聽覺、視覺和觸覺全覆蓋的服務能力。

未來,本集團將持續穩固在智能手機行業中的領先市場地位,深挖中高端機型以及折疊機等新興品類的機會,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運營效率的提升實現更好的回報。同時,隨著AI和XR等新技術的蓬勃發展,客戶對新產品的設計和製造工藝提出更高要求。本集團將依托技術優勢,為客戶提供多應用場景的卓越感知解決方案。

資料來源: 瑞聲科技 (02018) 全年業績公告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4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