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25906.65 376.04
  • 國企指數 9168.58 178.28
  • 上證指數 3954.79 32.11
01168 Z Fin
即時報價: 5.920 -0.030 (-0.5%)

基本數據

(百萬港幣) 12/202212/202312/2024
營業額380361346
毛利227209198
EBITDA-78-3224,145
EBIT-104-3454,124
股東應佔溢利-142-2783,969
每股盈利-0.45-0.8712.45
每股股息0.000.000.00
每股資產淨值20.9719.5230.97

主要業務在愈加注重進行金融科技投資及管理的同時,亦從事於房地產發展、物業管理、物業投資及融資服務。

業務回顧 - 截至2025年06月30日六個月止

2025上半年,國際形勢仍舊嚴峻且複雜多變,地緣政治及經濟不確定性繼續令全球金融市場承壓。儘管全球通脹壓力繼續緩和,但美國等主要經濟體開始降息週期以抵銷增長放緩,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動盪。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亦仍持續,為國際貿易及投資情緒帶來壓力。但中國國內經濟延續穩步復甦、回升向好態勢。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政府加強政策支持,推出措施刺激國內消費,穩定房地產市場,並透過技術創新及產業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

金融科技(「金融科技」)行業是以技術為驅動的金融創新型行業,數位經濟的蓬勃興起為其發展構築了廣闊舞台,數位技術的快速演進為金融數位化轉型注入了充沛活力。儘管面臨國內外發展環境的不確定性,但依託金融科技驅動的金融數位化轉型全面深化已是確定趨勢,行業未來發展前景廣闊。隨著我國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國民經濟穩步重啟,金融科技行業信心指數達到疫情以來的新高,行業發展韌性增強,行業預期穩中向好。中國金融科技產業的交易額預計將於2030年前擴大至10.06萬億美元,預測期間的年複合增長率為15.67%,展現了該行業的巨大長期潛力。

中國房地產市場經歷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長,成為了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財富儲存器。但是,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城鎮化的接近尾聲,經濟增速的放緩,金融去槓桿的推進,以及政府調控的加強,房地產市場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2024年下半年期間及進入2025年上半年,我國各級政府部門積極優化樓市政策,力促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尤其在經營性物業貸、調降房貸利率、降低購房首付等政策方向發力,同時上海、廣州、杭州、西安等城市放鬆限購並成立國家基金用以住房去庫存。預期2025年下半年,房地產市場仍處於調整轉型階段,政府在保持政策調控力度不變的前提下,預期會繼續適當放鬆一些限制性措施,以刺激住房需求和消費。

通脹方面,中國經濟運行仍低於潛在產出,整體通脹壓力不大,截至2025年6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微漲0.1%,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同比下跌3.6%。市場認為整體物價水平在下半年依然難以在短時間內全面擺脫下行壓力,內需有待政策層面加大力度提振。

在這樣的大背景及宏觀環境下,本集團努力探索在此新經濟形態下發展的新模式以把握新機遇,探索及嘗試特別在金融科技及新經濟行業的投資及參與,開拓適合集團發展的空間,帶來持續發展及回報。

本集團一直積極響應中國政府及香港特區政府持續推動的金融科技發展方向,並努力探索如何優化商業模式及為本集團創造新價值。本集團在保持房地產業務和金融服務業務的同時,積極與巿場上領先的金融科技企業共同合作並抓緊金融科技巿場發展的機遇,當中包括投資眾安在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眾安在」,股份代號:6060),並與其合資成立眾安科技(國際)集團有限公司(「ZA Global」)。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個月,本集團之收益為2.893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增加60.9%。毛利為2.032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增加80.5%。期內,本公司錄得本公司擁有人應佔虧損5.071億港元,而去年同期為1.505億港元。每股基本虧損為1.59港元,而去年同期為0.47港元。

金融服務業務

金融服務業務主要提供高效的融資解決方案和多種諮詢服務,以滿足科技和新經濟公司成長不同階段對金融服務的需求。金融服務業務的資金來源為本集團的內部資源。鑒於近年中國金融服務業務的快速發展及調整,及我們對客戶的高標準要求及對風險評估的重視,目前的客戶來源主要透過關係密切的業務夥伴或具有良好信用記錄的客戶介紹。

於2025年6月30日,本集團共有5名借款人(2024年12月31日:5名),未償還貸款本金總額及應收利息合共3.032億港元(2024年12月31日:3.298億港元),其中包括向1名借款人(2024年12月31日:1名)提供委託貸款1.638億港元(2024年12月31日:1.591億港元)及向4名借款人(2024年12月31日:4名)提供其他貸款1.394億港元(2024年12月31日:1.707億港元)。於2025年6月30日,本集團應收最大借款人款項1.638億港元(2024年12月31日:1.639億港元)及本集團應收五大借款人款項合共約3.032億港元(2024年12月31日:3.298億港元)。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個月,融資服務業務之利息收入為730萬港元(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個月:980萬港元),主要包括委託貸款的利息收入360萬港元(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個月:350萬港元)及其他貸款的利息收入370萬港元(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個月:630萬港元)。

本集團向若干中國客戶提供委託貸款。委託貸款乃透過持牌銀行作為服務代理商而向客戶提供的貸款。本集團將向持牌銀行支付服務費並承擔信貸風險。委託貸款服務受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佈的《商業銀行委託貸款管理辦法》規管。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個月,委託貸款為無擔保,固定年利率為5%(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個月:5%),期限為1至2年(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個月:1至2年)。於2025年6月30日及2024年12月31日,本金分別為人民幣1.50億元及人民幣1.50億元的委託貸款已提供予一名獨立第三方。報告期後,原定於2025年8月13日到期的貸款其中人民幣1億元已延長至2026年8月12日並由借款人49%股權的股份質押擔保,而餘下的人民幣5,000萬元則已於2025年8月13日全數償還。有關進一步詳情,請參閱本公司日期為2025年8月7日的公告。

本集團向獨立第三方提供應收貸款。截至2025年6月30日及2024年6月30日止六個月,向一名獨立第三方提供的主要應收貸款本金分別為人民幣1.73億元及人民幣1.90億元。貸款為無抵押,年利率6%,且2025年9月到期。有關進一步詳情,請參閱本公司日期為2023年9月27日的公告。

於2025年6月30日,來自獨立第三方的應收貸款乃無抵押並按固定年利率介乎3.0%至6.0%計息(2024年12月31日:3.0%至6.0%)。

資料來源: Z Fin (01168) 中期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5年06月30日六個月止

展望2025年下半年及未來,我們預期全球經濟環境將持續改善,惟步伐緩慢。發達經濟體的降息週期可望延續,此舉應能為資金流向及投資情緒營造更有利的外部環境。在中國,我們預期宏觀經濟政策支持將進一步強化,戰略重點將聚焦刺激內需及深化產業升級。

在此總體展望下,我們預見金融科技、Web3及數字資產市場將呈現鮮明而令人振奮的發展軌跡。在中國內地,關鍵進展將是數字人民幣更深層次融入核心經濟活動。我們預期其智能合約功能將獲更廣泛採用,此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房地產及資產融資等關鍵領域的交易流程。相較之下,香港正蓄勢鞏固其作為領先數字資產樞紐的地位。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間,我們預期將見證穩定幣監管框架的落實,並觀察到現實世界資產(「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從試點項目邁向初步商業應用。

金融科技產業始終是未來全球經濟的基石。我們確信,朝向數字原生經濟的結構性轉變,乃不可逆的巨型趨勢。重塑金融格局的互聯數字生態系統崛起,正展現出非凡的發展前景。

在開拓未來格局之際,本集團將執行清晰且聚焦的策略。我們的首要目標是將資金與資源配置於金融科技領域的高增長機會,同時確保傳統業務提供穩健支持。

我們的戰略重點將持續放在拓展金融科技業務上。基於戰略合作所累積的實力,我們計劃投入資源研發創新數字金融產品,特別聚焦於現實世界資產與受監管的跨境支付領域。我們將積極把握香港發展成為Web3樞紐所衍生的商機,並致力於此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中建立更穩固的立足點。此外,本集團正積極進行其全資附屬公司安安投資持證監會第9類(提供資產管理)牌照的升級準備工作。該升級工作旨在提升本集團於該領域的業務能力,令安安投資得以管理專注於虛擬資產的投資組合,惟須待證監會的批准。此戰略部署將為本集團建立一個穩健而可擴展的平台奠定堅實基礎,從而確立本集團在虛擬資產管理領域的關鍵參與者地位。

在傳統業務方面,我們將聚焦於提升韌性與實現價值。針對房地產組合,我們將持續執行特定住宅物業的銷售策略,把握市場時機以優越估值實現資產變現。對於融資服務,在維持審慎風險管理框架的同時,我們亦將選擇性拓展風險低的新機遇。

透過將成長動能集中於前景可期的金融科技領域,並審慎管理核心業務,我們相信此均衡策略將使本集團有效應對市場週期,為股東構建可持續的長期價值。

資料來源: Z Fin (01168) 中期業績公告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建議瀏覽器: Chrome, Firefox, Safari, IE9或以上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