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17110.21 281.28
  • 國企指數 6061.79 107.17
  • 上證指數 3031.96 9.98
02377 博奇環保
即時報價: 0.680 -0.010 (-1.4%)

基本數據

(百萬) 12/202112/202212/2023
營業額2,0921,9002,138
毛利388391436
EBITDA425255353
EBIT325131219
股東應佔溢利348152240
每股盈利0.430.170.27
每股股息0.070.030.04
每股資產淨值3.333.163.34

該公司是中國獨立煙氣處理綜合服務提供商的市場領導者,即並無被任何電力集團控制的私營煙氣處理綜合環保公司。該公司於2003年開始經營煙氣處理業務,是中國煙氣處理行業的首批獨立參與者。該公司的服務涵蓋煙氣處理行業的全產業鏈,從項目設計、設備採購及設施建設,到煙氣處理設施的運行維護以及特許經營業務。

業務回顧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

2023年,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延宕,局部衝突和動盪頻發,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復甦緩慢。2023年也是疫情防控轉段後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面對變亂交織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經濟恢復進程中的諸多困難和挑戰,本公司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增強憂患意識,保持戰略定力,不僅在傳統業務領域鞏固了領先地位,且快速鎖定新能源發電及儲能、再生賽道,持續開拓新能源市場。

2023年,火電作為中國能源的主要來源,受政府環保、電源結構改革等政策引導和推動,迎來了回暖期。隨煤電新建與改造項目大規模啟動,與之配套的超低排放、節能改造市場需求大幅提升。本公司緊跟煤電行業新建項目進展,搶抓市場機遇,積極主動出擊,相繼斬獲一批煤電行業除塵、脫硫脫硝訂單,迅速佔領煙氣治理的需求空間。本集團在鞏固原有客戶黏性的同時,又力提升對新業務-新客戶-新行業的拓展力度,水處理業務服務行業已涵蓋焦化、鋼鐵、冶金、醫藥、造紙等。危固廢處理處置領域項目穩定推進,雙碳新能源+業務在光伏發電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並獲得了首個儲能項目訂單。本集團在「氣-水-固-雙碳新能源+」四個業務領域突破資源瓶頸,實現了業績和收入的雙增長,為本集團的「十四五」戰略目標付至之實踐。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集團的項目在中國的覆蓋範圍廣泛,遍及中國31個省、市及自治區。同時,我們的海外業務也分佈於歐洲、南亞、拉丁美洲、非洲及東南亞地區。

煙氣治理業務

作為工業環境綜合綠色生態治理服務的提供商,本集團煙氣治理業務主要通過環保設施工程(「EPC」)、運營及維護(「運維」)及特許經營(包括「建設-運營-轉讓」或「BOT」,以及「建設-擁有-運營」或「BOO」)等多種業務模式提供服務。報告期內,我們通過不斷加強客戶服務體系的建設及良好的工程實施經驗,緊抓政策機遇,持續拓展電力及非電市場規模。其中:

EPC

EPC業務主要涉及為發電、鋼鐵、化工、煉化及建材等工業客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及除塵項目提供設計、設備與材料採購、項目建設及設備安裝服務。本集團緊抓國內當前「大火電」發展機遇,2023年上半年中標的國信濱海港2X1000MW機組脫硫EPC項目為本集團深耕火電煙氣脫硫項目市場起到了強而有力的推動作用,本集團2023年下半年連續中標8個火電項目,其中內蒙古能源集團准大電廠2×100萬千瓦煤電一體化擴建煙氣脫硫系統EPC總承包工程項目是與江蘇濱海港同級別的百萬機組項目。與此同時,非電市場也斬獲佳績,其中河鋼樂鋼新建3#500㎡燒結機煙氣脫硫脫硝超低排放工程項目是本集團目前在鋼鐵行業最大體量的燒結煙氣治理項目。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集團新增18個EPC項目,總計合同金額約人民幣1,167百萬元。

運維

運維服務主要包括對客戶擁有的脫硫、脫硝及除塵設施提供運營服務及常規維護服務。就運維項目,我們向客戶收取(i)基於服務期間總上網電量或燒結噸礦量計算的服務費,或(ii)根據預先協定的工作範圍釐定的價格。運維業務收入可為本集團提供持續性收入來源和穩定的現金流量。

於報告期內,本集團共有32個投運的運維項目,覆蓋電力及鋼鐵等工業領域,本集團運行維護服務範圍除原有的環保設施外,也成功拓展至發電機組、輸煤系統及碼頭系統的運維,實現了本公司運維項目新領域的突破。2023年12月,本集團收購陽西電廠#1-#2燃煤機組脫硫脫硝項目資產,陽西電廠#1-#2號機組煙氣脫硫脫硝運維項目自資產交割日起轉變為自有資產運營,該項目不僅運營期持久而且充實了本集團的項目資產。各項目的穩定運行,達標排放,為本集團提供穩健的業績增長來源。

特許經營業務

在特許經營業務模式下,本集團負責根據與其客戶訂立的特許經營合同為項目籌措資金、投資、建設及運營。

於2023年,本集團繼續運營其特許經營業務,包括脫硫、脫硝及環保島。於2023年12月31日,本集團累計在執行7個特許經營項目,除山西蒲洲一期B O T項目(附註1)外,所有項目均已順利投運,為本集團持續經營和穩定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水處理業務

報告期內,本集團水處理業務新簽訂單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憑藉本集團在水處理領域的工程實施經驗和業績基礎,不僅在造紙行業再創佳績,又同步在其他行業領域實現雙「0」突破,本集團成功進軍焦化提鹽零排領域和鈦白粉行業,為本集團在工業廢水處理領域顯著提升市場佔有率,對本公司水處理業務板塊佈局的延展具有深遠意義。本集團在內蒙古國城資源綜合利用有限公司硫鈦鐵項目配套外排水深度處理項目中同時囊括EPC與運維,在潞寶工業園區污水處理中心濃水提鹽零排放系統工程項目中取得特許經營期20年,給本集團水處理業務收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集團在執行14個水處理項目。

危固廢處理處置業務

於報告期內,圍繞大型工業生產企業,以深厚的項目運營經驗和簡便的集成裝備系統為依託,本集團的中石化工新疆工區鑽井泥漿固廢治理運維項目順利投產運營;唐山燕東水泥協同處置危固廢處理項目一期已經建設完成並成功辦理了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青海博奇危固廢處理處置中心處置業務穩定運行,廢舊包裝物及廢舊光伏板資源化項目正在建設中。

雙碳新能源+業務

報告期內,本集團持續推進新能源+業務佈局,天津鐵廠乾熄焦餘熱發電特許經營項目穩定運營,收益穩定;2023年4月中標浙江郵政分布式光伏EPC總承包項目,裝機容量暫定為300MW,預計不少於150MW;2023年5月收購的7個分布式光伏項目資產,總裝機容量約21MW,均已成功並網發電,為本集團創造持續性收入;2023年12月,本集團在儲能領域再下一城,簽訂華潤橋口電廠火儲聯合調頻儲能技改工程EPC總包項目。

資料來源: 博奇環保 (02377) 全年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

在本集團「十四五」業務發展規劃的指引下,我們定位「環境治理、雙碳新能源+」兩大板塊雙發展通道,聚焦優勢行業,專注細分領域,通過五年的發展,形成『存量業務、新興業務、探索業務』三個發展通道,逐步實現『氣‧水‧固‧雙碳新能源+』四位一體的發展格局,致力發展成為極具競爭力的國內一流的「環保雙碳管理平台、運營服務科技平台及資本運作投融平台」三型平台。

本集團力制定實現每個階段性發展目標的有效舉措,穩步推動每項業務戰略佈局。憑藉現有項目的技術和經驗,穩固煙氣治理業務規模,形成本集團「基本盤」,為本集團轉型提供有效支撐;加大對水處理業務的資源投入,積極開拓危固廢處理處置業務的市場份額,通過投資、併購、技術合作等不同方式實現業務快速增長,形成本集團「替代盤」,為本集團打造新的利潤支撐點;加快推進新能源業務,瞄準細分領域賽道,依託本集團發展戰略,提前進行業務佈局,形成本集團「支撐盤」,為本集團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持續推進精細管理,優化人力保障。加強本集團體系建設,利用數字化技術,建設綜合智能管理平台,提升管理效率。以「高授權、嚴考核、重激勵」為理念,全面提升系統管控能力,以精細化管理為手段,為本集團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圍繞本集團的業務發展與轉型,優化組織架構及人員編製,激活組織活力,強化內控機制,規範公司治理,完善內部激勵機制,打造良好的企業平台,吸引高端人才。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大研發力度。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本集團的技術研發創新方向將更加聚焦新業務領域,同時向其他細分領域拓展。通過技術合作和自主研發相結合的方式,提升自身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實現技術升級和突破,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通過整合技術、人才、市場等資源,結合具體業務難點和需求,加快技術和研發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構建先進科學、規範優質的低碳環保服務體系。

借助資本市場力量,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通過引入戰略股東資源、投資併購、多渠道資金募集等不同方式,優化產業佈局。圍繞本集團發展戰略,通過投資併購形成新業務的有效擴張;引入專業機構,建立產業併購基金,助力本集團業務轉型和業務協同。

資料來源: 博奇環保 (02377) 全年業績公告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4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