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16224.14 161.73
  • 國企指數 5746.61 57.25
  • 上證指數 3065.26 8.96
02338 濰柴動力
即時報價: 17.140 -0.060 (-0.3%)

基本數據

(百萬) 12/202112/202212/2023
營業額220,215175,158213,958
毛利40,94130,66644,367
EBITDA23,58215,05223,596
EBIT12,6153,90411,607
股東應佔溢利9,4934,9059,014
每股盈利1.380.631.15
每股股息0.440.280.57
每股資產淨值10.109.4010.02

主要從事生產及銷售柴油機、相關零部件、汽車及其他主要汽車零部件、非主要汽車零部件及進出口和叉車及倉庫技術服務的業務。

業務回顧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

2023年,中國經濟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供給需求穩步改善,結構轉型提速升級,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主要預期目標圓滿實現。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26.06萬億元,同比增長5.2%。重卡行業銷量為91萬輛,同比增長36%;工程機械行業銷量為72萬台(其中柴油叉車34.5萬台),同比下滑11%。農業裝備行業銷量為41萬輛,同比下滑22%。

報告期內,公司心無旁騖攻主業,搶抓國內國際市場機遇,推動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有效克服了國際經濟動能減弱、國內行業低位運行壓力,實現了高質量發展,主要指標同比大幅增長。2023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為213,958百萬元人民幣,較2022年同期增長22.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9,014百萬元人民幣,較2022年同期增長約83.8%;基本每股收益為1.04元人民幣,較2022年同期增長約84.5%。

1.動力系統業務

2023年,銷售各類發動機73.6萬台,同比增長28%;變速器83.8萬台,同比增長42%;車橋74.3萬根,同比增長39%。其中,發動機出口6.6萬台,同比增長21%;M系列發動機出口超5,400台,同比增長33%。堅持科技自立自強,自主研發能力行業一流。建立濰柴動力中央研究院「八院一中心」研發體系,完善針對各細分市場的產品研發體系,提升全流程研發能力,全面快速地滿足客戶需求。做強濰柴動力(東京)科技創新中心、濰柴雷沃(大阪)科技創新中心,加強與德國博世、奧地利AVL、

德國FEV等國際一流企業戰略合作。發動機產品主要性能指標持續保持行業領先。行業領先地位持續鞏固,動力總成龍頭優勢顯著。輕型動力產品動力性、可靠性及經濟性全面提升,持續強化產品競爭力;全新一代H/T系列重型發動機產品引領行業大馬力發展趨勢,在幹線物流、綠通冷鏈、快遞快運等市場樹立行業新標桿;M系列大缸徑高功率密度發動機全面進入數據工程中心、剛性礦卡等全球高端市場,產品結構調整邁出重要一步;工程機械液壓動力總成產品差異化優勢顯著,尤其是WP15H/17T/6M33/8M33配套液壓動力總成在大型礦挖市場實現全面突破。

2.商用車業務

公司圍繞整車整機龍頭帶動戰略,持續提升產品競爭力,加速產業鏈協同升級。本公司控股子公司陝西重型汽車有限公司搶抓市場機遇,堅持價值營銷轉型。全年累計銷售重型卡車11.6萬輛,同比增長45%;出口銷量5.2萬輛,同比增長51%。深化產品業務結構調整,全面激發渠道活力。從傳統工程車為主向標載物流、天然氣、新能源等多元化產品轉型,中高端產品銷量佔比超過30%,市場結構更加均衡。持續優化渠道管理,鏈合行業資源,擴大國際市場渠道規模和服務體系,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主要產品競爭力不斷提升,打造引領行業高端品牌。強化與產業鏈合作夥伴技術協同,不斷提升產品經濟性、可靠性、舒適性等關鍵指標,發佈全球首款840馬力德龍X600017H燃油牽引車,再次刷新國產卡車動力新高度。高端車型X6000銷量超9,000輛;天然氣重卡銷量超2.67萬輛,同比增長416%。

3.農業裝備業務

2023年,農機市場出現階段性深度調整,在排放升級、糧食價格等多重因素加、農機市場大幅下滑的大背景下,公司農業裝備業務逆勢而上,主要產品市佔率全面提升,市場地位持續領先。聚焦高端農機產品,打造中國農機第一品牌。發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濰柴雷沃P3404-8V大馬力智能拖拉機,整車全電控操縱,綜合作業效率提升30%,綜合燃油消耗降低10%,技術配置國內最優。全新一代穀神GR80系列收獲機械配置升級,動力強勁、性能優越、體驗舒適,滿足現代農業生產連續作業和跨區作業需求。堅持科技創新驅動,引領行業轉型升級。加快向智慧農業科技系統服務商轉型,發佈中國首個系統性CVT拖拉機智慧農業應用場景解決方案,為終端提供全程託管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實現240hp-340hp大馬力CVT系列拖拉機產業化突破,大喂入量收獲機械、電驅精量播種機等關鍵核心技術快速突破,引領農機裝備向大型化、高端化、智能化升級。

4.智慧物流業務

公司擁有全球領先的智慧物流業務板塊,公司海外控股子公司德國凱傲是智慧物流領域的全球領先供應商,致力於為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工廠、倉庫和配送中心等提供智慧物流解決方案。2023年,德國凱傲走出通脹及供應鏈問題的影響,實現收入114.3億歐元,創歷史新高。其中,以林德、斯蒂爾為代表的叉車業務實現收入84.8億歐元,以美國德馬泰克為代表的供應鏈解決方案業務實現收入30億歐元。叉車業務深度挖掘市場需求,持續提高智能化水平,為自動化倉儲物流打造智能無人叉車解決方案。在山東濟南投資建設美國德馬泰克高端物流裝備製造基地,是美國德馬泰克在亞太規模最大的生產工廠,為中國物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一體化智能解決方案。

5.新能源、新科技、新業態

公司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速構建「三新」業務新格局,積極提供「雙碳」戰略背景下的濰柴方案。新能源業務高質量發展,「三電」產品差異化競爭優勢凸顯。完成重卡、輕卡、客車專用電驅動總成產品開發,電機功率覆蓋50-430kW,功率密度較競品提升20%以上;高集成度六合一控制器,最高效率99%,集成度較競品提升30%;搭載濰柴新能源動力總成的整車電耗較競品低5%,打造純電總成差異化優勢。燃料電池核心技術實現突破,全面領跑氫能賽道。發佈全球首款大功率金屬支撐SOFC商業化產品,熱電聯產效率高達92.55%,創全球最高紀錄,為分佈式能源和微電網提供綠色低碳解決方案;多款燃料電池產品實現批量配套,產品壽命達3萬小時,在氫燃料電池領域實現了核心技術與產業化的全球引領。

資料來源: 濰柴動力 (02338) 全年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

展望2024年,全球經濟復蘇依舊疲軟,但經濟增長有望保持較強韌性,大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長強於預期。中國經濟有望在政策支持下持續回升向好,呈現消費復蘇、投資加碼、出口改善的態勢。隨著國內經濟的回暖,加出口有效支撐、國家促進消費政策帶動等有利因素影響,預計2024年商用車行業將會保持增長態勢。新能源滲透率不斷提升,智能化電動化加速推進,將為公司「三新」業務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2024年,公司工作的總基調為24字方針:提高韌性、深耕全球、科技致勝、結構升級、高效協同、改革突破。公司將堅持目標導向,做好資源配置,強化保障措施,抓牢出口機遇,堅定不移搶市場、保訂單,確保集團2024年繼續保持高質量發展。

持續深耕細分市場,打贏2024年市場攻堅戰。發揮動力總成差異化競爭優勢,精準營銷、開拓突破,確保市場份額穩步提升;搶抓新興市場爆發性增長機遇,強化大缸徑高功率密度發動機等戰略業務的資源投入,加快新市場產品配套開發及推廣;進一步發揮大集團資源優勢,全力推動「三新」業務發展;加快從同質化價格競爭向高端化技術競爭轉型,確保各業務市場佔有率、高端產品佔比、盈利能力和行業排名持續提升。堅定抓好科技創新,提升產品技術核心競爭優勢。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加快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強化關鍵零部件前沿技術攻關;持續提高產品可靠性,進一步拉大產品經濟性、可靠性、動力性等關鍵指標領先優勢;全方位提升電池、電機、電控和總成產品核心競爭力,加速推進燃料電池核心技術突破。強化海外產業管控,全力實現出口歷史性跨越。持續推動海外公司盈利能力提升,重點保障供應鏈安全、運營安全、資產安全,實現海外產業繼續穩健增長;以產品出口為第一戰略任務,全力抓好一流產品競爭力構建、一流出口管理體系建設、一流人才隊伍建設、大集團資源協同建設;加速佈局全球倉儲物流中心、海外後市場服務中心、海外金融支持中心、國際品牌傳播中心,全面構建起產品出口的新優勢。持續提升管理水平,激活企業內生動力。推進企業數字化深度轉型,打通各核心系統壁壘,實現全業務域數據互通;加快一體化HR數字化轉型,全方位盤點、精準識別各類人才;發揮業務場景和海量數據結合優勢,持續推進人工智能在傳統業務的應用;提煉升華濰柴WOS管理思想,為中國裝備製造業提供運營解決方案。

資料來源: 濰柴動力 (02338) 全年業績公告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4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