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17284.54 83.27
  • 國企指數 6120.37 20.15
  • 上證指數 3052.90 8.08
01833 平安好醫生
即時報價: 10.480 -0.040 (-0.4%)

基本數據

(百萬) 12/202112/202212/2023
營業額7,3346,2054,674
毛利1,7071,6711,509
EBITDA-1,716-1,071-584
EBIT-1,923-1,261-745
股東應佔溢利-1,538-636-323
每股盈利-1.71-0.66-0.33
每股股息0.000.000.00
每股資產淨值15.0113.5613.09

主要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透過移動平台和線下資源從事醫療及健康服務,如醫療服務以及健康服務。

業務回顧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

報告期內,公司戰略業務強勁發展,收入同比及環比均顯著增長;但受低戰略協同性業務調整和部分業務經營模式調整影響,整體收入同比有所下滑。同時,公司資源配置效率及組織效能持續優化,有望加速實現盈利目標。

1.業務結構基本調整完成,資源加速聚焦

截至2023年末,公司業務結構調整基本完成,低戰略協同性業務收入下降,使得報告期內收入同比下降24.7%。未來,公司資源投入將進一步聚焦戰略業務發展,持續提升資源配置及使用效率。

2.強化與平安集團協同,深化落地管理式醫療戰略

1)管理式醫療支付方

綜合金融客戶(F端)

平安集團持續深化「綜合金融+醫療養老」商業模式。作為集團醫療養老生態圈的旗艦,平安健康為平安集團綜合金融用戶提供全場景的醫療健康養老服務,與平安集團綜合金融業務持續加深協同,深化落地管理式醫療戰略。

整體來看,公司為平安集團旗下壽險、產險、健康險、銀行等綜合金融業務的用戶提供線上╱線下一站式、7*24小時、主動式醫療健康養老服務。在產品和服務方面,根據不同金融業務的用戶畫像和服務需求,平安健康進行醫療健康養老服務及產品的多元化設計和組合,通過「產品融合」、「權益採購」、「增值服務」等業務模式,助力平安集團綜合金融業務獲客、黏客和用戶二次轉化。截至2023年9月末,使用了平安集團醫療養老生態圈服務的集團個人客戶,其客均合同數、客均AUM分別為其他個人客戶的1.6倍、3.4倍1。

針對壽險,平安健康通過「保險+服務」等模式,將醫療健康養老服務與保險業務協同,參與保單用戶的健康管理,持續提升服務及權益的豐富度,不斷強化家庭醫生及養老管家的樞紐作用,深化用戶運營。

具體來看,在「保險+醫療健康」方面,產品及服務矩陣不斷豐富。報告期內,平安壽險「臻享RUN」服務體系進一步升級,在此前已提供的特色體檢、在線問診、掛號協助及陪診、控糖管理、重疾專案管理等服務基礎上,新增家庭醫生會員權益,以家庭醫生作為用戶服務和運營的樞紐,打造「省心、省時、又省錢」的一站式醫療健康服務體驗;「臻享RUN」用戶使用率及滿意度不斷提升。

在「保險+居家養老」方面,平安健康協同平安壽險聚焦「醫住護樂」等場景,以養老管家為樞紐,整合內外部供應商,構建一站式、差異化居家養老解決方案。同時,平安健康依託平安集團醫療養老生態圈資源,融合北大醫療康復服務標準,聯合40多家康復護理服務商及行業內專家,打造了居家養老「護聯體」,並建立嚴格的居家養老服務標準和服務監督體系,持續優化用戶體驗。截至2023年9月末,該服務覆蓋全國54個城市2;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居家養老服務ARPU近1,600元。在我國老齡化率不斷提升、居家養老需求日益凸顯的大環境下,居家養老佈局創造新的增長動能,同時,進一步賦能保險業務獲客及保單客戶價值提升。

此外,針對平安產險、平安健康險、平安銀行等其他支付方,公司亦積極加強與其的合作,加強對其用戶的服務廣度和深度。例如,公司借助線上、線下醫療健康管理服務網絡優勢,深化與平安產險在服務場景方面的融合;並為平安健康險的用戶提供家庭醫生服務,提升客戶黏性及健康水平。同時,公司還針對平安銀行及其他平安集團綜合金融渠道的用戶,推出名醫問診協助等服務,助力其更有效地拓客和黏客。

得益於上述各方面的優化與發展,公司F端戰略業務(F端醫健養服務)穩健發展。報告期內,F端戰略業務錄得收入2,204.7百萬元,同比增長14.8%,2H23環比1H23增長4.5%;F端戰略業務ARPU同比增長7.5%,在用戶滲透穩步提升的同時,用戶認可度和黏性不斷增長。

中長期看,平安健康將持續挖掘平安集團綜合金融業務(F端)的客群和資源優勢,提升對平安集團綜合金融業務用戶的滲透,進一步擴大會員覆蓋,加強用戶運營;在助力平安集團綜合金融業務獲客、黏客的同時,通過慢病管理等主動式、長周期、高黏性的服務,助力提升個人金融用戶的健康水平,賦能保險費控。此外,公司將以家庭醫生和養老管家為兩大樞紐,不斷加強用戶經營,提升用戶黏性及二次轉化,從而為公司長期發展助力。

企業客戶(B端)

企業健康管理賽道是公司戰略2.0深化的又一重要戰略佈局,也是公司長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公司致力於為企業客戶(B端)提供專業、全面、高品質、一站式的企業健康管理解決方案,改善企業員工的健康狀況,不斷提升企業員工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滿意度,幫助企業更好地可持續發展。

在客戶及用戶方面,公司持續深化與平安集團渠道觸達的企業客戶的合作,重點拓展企業健康管理預算充足、員工健康管理計劃明確、擁有較強支付能力及支付意願的中大型企業,向其提供企業員工健康管理的綜合解決方案;同時,公司憑借在平安集團渠道合作中所積累的經驗及能力,積極加強自主銷售渠道拓展。

隨對平安集團企業客戶滲透率的持續提升,以及自主拓展企業客戶的不斷增長,公司服務的企業客戶數以及觸達的企業員工╱用戶數持續增長。報告期內,公司錄得B端戰略業務(指企康業務,即B端醫健養服務)收入1,078.5百萬元,同比增長81.2%,2H23環比1H23增長40.1%。截至報告期末,公司服務企業數累計達1,508家,較去年同期增長530家;B端戰略業務付費用戶數超510萬,同比增長75.0%。此外,報告期內,公司的企業客戶對平安集團醫療養老生態圈企業客戶的滲透率為2.7%3,尚有較大的拓展空間。

在產品和服務方面,公司持續提升「易企健康」企業健康管理產品體系建設。通過深入研究和挖掘員工健康管理需求,公司不斷加強產品服務升級,建立更具有競爭優勢的差異化產品服務矩陣,從而滿足不同企業的多元化需求。

公司以「體檢+」產品作為企業健管賽道的切入口,不斷加強產品間的交叉銷售,進一步提升企業員工「健管+」產品的市場滲透率,從而為企業客戶提供覆蓋線上及線下的一站式健康管理服務,提升企業客戶的黏性及其員工的健康水平。報告期內,公司累計服務的「體檢+」企業客戶數達895家,累計同比增長53.3%;服務的「健管+」企業客戶數達696家,累計同比增長49.7%。其中,「健管+」與「體檢+」客戶累計重合數達147家,累計同比增長28.9%。

此外,平安健康通過員工福利商城運營等業務方式,加強公司與平安集團渠道對公業務的協同,進一步布局企業健管賽道。

個人用戶(C端)

經過多年行業深耕,平安健康已經沉澱了大量個人C端用戶。報告期內,公司以家庭醫生和養老管家為兩大核心樞紐,強化會員分層分類主動運營,提升會員規模及黏性。隨用戶習慣的養成,將推進F2C/B2C裂變增長,打造第二增長曲線。

2)會員管理方

公司建立了以家庭醫生和養老管家為核心的兩大服務樞紐,以此鏈接到線、到店、到家╱到企「三到」服務網絡,為用戶提供全場景、全病程服務。

家庭醫生會員制一直是平安健康獨特的核心競爭力。公司在不斷強化家庭醫生的樞紐作用的同時,進一步前置並優化其主動、全流程服務能力,打造「平安家醫」王牌醫健服務品牌,整合家醫服務、專醫服務、名醫服務、就醫服務「四醫」資源,串聯「三到」服務網絡,實現「小病極速診、慢病規範管、大病精準轉」,為用戶提供優質便捷的端到端就醫體驗。報告期內,家醫會員覆蓋近1,300萬人,年人均使用頻次達3.7次,較去年同期提升0.8次,主動服務覆蓋率近75%。同時,我們著力建設智能管家、生活管家、醫生管家「三位一體」養老管家,實現7*24小時服務,鏈接500+項居家養老服務,打造高品質養老服務體驗。

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建立了覆蓋29個科室的約5萬名內外部醫生團隊,累計簽約近2,500位名醫專家,滿足用戶全場景、多層次的醫療健康養老服務需求。

公司持續進行專病專科建設,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圍繞8大專科建立了23個專病中心,打造了專科專病標準化診前、診中、診後解決方案,為用戶提供全病程精細化管理。以慢病管理服務為例,公司推出控糖、控壓、減重三大慢病尖刀服務,通過為用戶建立個人健康檔案,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以及全流程的監測及管理指導,幫助用戶有效提升健康水平。此外,在重疾專案全病程服務方面,公司為用戶提供從治療到調理的多項解決方案,並且幫助鏈接線下名醫專家,端到端服務重疾保險用戶。

此外,公司不斷完善醫療服務保障機制,打磨「快、准、高」的服務標準,從響應、反饋、履約時效和服務評價等維度落實各項用戶服務承諾指標。報告期內,用戶問診五星好評率超98%。

3)O2O服務網絡

為保障服務質量,提升用戶體驗,公司持續深化完善「三到」服務網絡建設。在擴展服務網絡、提升服務品質的同時,不斷強化平台化、規模化服務採購優勢,提高服務性價比,從而打造廣覆蓋、高質量、高性價比的醫療健康養老服務網絡。

在醫療服務網絡方面,公司進一步整合線上線下醫療服務資源,打造了一站式履約體系,為用戶提供更完整和優質的服務。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合作醫院近4,000家,合作藥店達23萬家,在271座城市實現1小時送藥。

在健康服務網絡方面,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合作的健康服務供應商合計近10.3萬家,合作體檢供應商超2,000家,覆蓋體檢、養老、齒科、抗衰、泛健康等多品類及服務形態。

3.科技運營助力,盈利有望加速實現

報告期內,公司憑借自主研發及平安集團的技術優勢,持續深化各業務環節的信息化、數字化及AI賦能能力,優化運營流程,提高運營效率,並為醫療健康養老管理服務注入新動能。

報告期內,平安健康持續建設醫療AI技術,通過對海量醫學專業知識庫、醫學問診數據庫和電子病歷資料庫的深度學習,醫療AI已覆蓋約3.6萬種疾病、1,500萬問題,實現了100%服務環節AI賦能,AI技術在分診、信息收集、病歷預填等診療環節中發揮重要作用,助力公司服務效率提升及降本增效,並持續提升客戶體驗。

此外,在個人信息安全及隱私保護方面,平安健康開展並獲得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認證、ISO 27701隱私信息管理體系認證、ISO 27799個人醫療健康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工信部TLC數據安全管理能力認證。其中,平安健康是互聯網醫療領域首個獲得國際認證機構DNV管理服務集團頒發的ISO 27799個人醫療健康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認證證書的企業,該認證證明了平安健康在網絡安全管理、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已達到醫療健康行業高水準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要求,能夠有效保護用戶信息安全。

綜上所述,公司持續深化落地管理式醫療戰略,報告期內,業務結構基本調整完成,資源進一步聚焦,持續強化與平安集團協同,並通過科技助力優化投產、提質增效,促進財務狀況不斷優化,盈利有望加速實現。

資料來源: 平安好醫生 (01833) 全年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

在F端商保╱金融協同方面,商業保險是中國醫療和健康支出的主要支付方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需促進多層次醫療保障有序銜接,完善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落實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據2020年銀保監會等13部委聯合下發的《關於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到2025年,我國商業保險市場規模力爭超2萬億元,商業保險成為中國特色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B端企業健管領域,企業已經成為我國醫療和健康支出的另一大主要支付方。中國企業員工群體數量龐大,2022年全國職工醫保參保人數已達3.6億人。企業在員工健康管理方面的意識和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從大型企業向中小型企業滲透,從一線城市向二線、三線城市延伸,從而推動企業員工健康管理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現階段,中國企業相關可列支費用包括佔員工薪酬5%的補充醫療費用、佔員工薪酬14%的員工福利費和2%的工會費。長期看,預計中國企業健康管理市場未來理論潛在規模有望達到2-3萬億元。

在養老服務領域,發展銀髮經濟、完善醫養結合服務成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2023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老齡事業和養老產業發展,發展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2023年11月,國家衛健委等部門發佈《居家和社區醫養結合服務指南(試行)》,提出為有需求的居家和社區養老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和醫療服務,並明確了服務流程。202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發展銀髮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加強養老金融產品研發與健康、養老照護等服務銜接,鼓勵拓展醫養結合服務,將康復服務延伸至社區及家庭。

在上述行業發展趨勢及政策支持下,平安健康將與平安集團深入協同,深化落地管理式醫療戰略,持續打造中國版管理式醫療的樣本。公司將在戰略業務上進一步資源聚焦、深耕細作,充分利用平安集團在商保╱金融端(F端)和企業客戶端(B端)的資源優勢,深度挖掘集團龐大的商保、企業和個人客群,加強與集團的協同和雙向賦能。與此同時,公司對支付方的價值日益凸顯-賦能F端商保╱金融支付方獲客、黏客及保險控費,賦能B端企業員工健康水平提升,並由此帶來客戶滲透、留存及付費轉化提升。

公司將進一步發揮家庭醫生和養老管家的樞紐作用,為用戶提供鏈接線上線下優質資源的一站式醫療健康養老服務,並強化會員分層分類主動運營。隨用戶習慣的養成,推進F2C/B2C裂變增長,打造第二增長曲線。與此同時,充分發揮「三到」網絡優勢,在擴展服務網絡、提升服務品質的同時,提升規模化帶來的服務議價能力,打造廣覆蓋、高質量、高性價比的醫療健康養老服務網絡。

此外,公司運營流程不斷優化,數字化及AI賦能持續加深,進一步推動資源優化配置及組織效能提升。

未來,公司將繼續砥礪前行,為用戶、股東、社會提供可持續發展長期價值-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醫療健康養老服務,為股東創造更持續穩定的價值回報,並為助力數字中國和健康中國的戰略落地而不懈努力。

資料來源: 平安好醫生 (01833) 全年業績公告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4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