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生指數 16224.14 161.73
  • 國企指數 5746.61 57.25
  • 上證指數 3065.26 8.96
01328 金涌投資
即時報價: 0.028 -0.002 (-6.7%)

基本數據

(百萬港幣) 12/202112/202212/2023
營業額3068322
毛利3068322
EBITDA-71-741.7
EBIT-92-83-0.12
股東應佔溢利-68-3346
每股盈利-0.010.000.00
每股股息0.000.000.00
每股資產淨值0.070.060.07

主要業務為CRM服務(「CRMS」)業務:此分部包括(a)呼入服務,包括客戶熱線服務及內置秘書服務(一種個人化訊息收發服務);及(b)呼出服務,包括電話銷售服務及市場調查服務;及IM 服務(「IM」)業務:該分部包括(a)證.諮詢及資產管理服務;及(b)證.買賣。

業務回顧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

二零二三年上半年,利率上行、通貨膨脹、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及市場波動持續阻礙經濟復甦,導致本集團IM及SDI業務的經營環境充滿挑戰。

於二零二三年初,資本市場面臨西方國家流動性危機帶來的巨大壓力。全球主要央行專注於抑制通脹。於二零二三年底,美國利率高達5%至5.25%。儘管面臨加息、經濟衰退擔憂及一系列美國銀行倒閉事件,美國股市仍從二零二二年的跌勢中強勁反彈,這主要受人工智能(AI)驅動的領先科技股強勁上漲推動,而人工智能是市場情緒的重要驅動力。二零二三年,美國股市大型科技股整體上漲,漲幅為43.42%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表現尤為突出。

二零二三年,亞洲股市漲跌互現。日本東證股價指數在二零二三年上漲25.09%。然而,中國及香港股市於新冠清零政策取消後的反彈屬曇花一現,令投資者失望。

由於市場對中國重新開放及復甦的信心高漲,恆生指數於二零二三年一季度反彈,但自二零二三年四月起回吐漲幅,到二零二三年底整體下跌13.82%。滬深300指數與恆生指數走勢相似,較二零二三年初下跌11.38%。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及大中華區激烈的市場競爭繼續削弱全球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信心。

本集團繼續採取審慎及精挑細選的方式作出投資決策,以應對不確定的市況及經濟環境,平衡風險與回報。在等待其他合適的投資機會的同時,本集團於二零二二年底向一家同系子公司提供貸款融資,以更有效地利用其閒置現金,以利息收入的形式創造額外收入來源。

儘管市況如此,但本集團管理的基金表現強勁,挽回去年的部分虧損,表現優於可比基準及股票指數。

整體而言,本集團截至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錄得除所得稅前利潤約47,178,000港元,而截至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則錄得除所得稅前虧損約81,661,000港元。

資料來源: 金涌投資 (01328) 全年業績公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

對於二零二四年,本集團預計將延續二零二三年的主題。美國的通膨水平仍高於政府長期目標,政策的不確定性為影響市場走向的關鍵因素。

對中國及香港而言,中央政府誓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並明確表示支持香港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及大中華區金融中心的作用。利好的政策(包括但不限於利率互換互聯互通計劃)於二零二三年推出。憑藉本公司的RQFII牌照及中港互聯互通機制(如滬港通及債券通),本公司能夠為客戶提供一系列產品,有能力為希望進入廣闊的中國資本市場的西方投資者及希望在西方進行跨境投資以分散投資的中國投資者提供服務。

二零二三年,本集團在動盪的一年中取得良好的業績,並有信心將為其IM業務吸引更多客戶及將加大融資力度。

本集團保持樂觀,認為本集團已做好充分準備,可充分把握中國經濟復甦帶來的機遇,並堅信憑藉過去幾年在競爭激烈的市場情況下確立的策略及積累的經驗,隨著投資者因利率回落而逐步回歸市場尋找投資機會,本公司的IM業務將於二零二四年重拾增長勢頭。

本集團亦將通過探尋與其他公司合作來物色進行共同投資的投資機會擴大其業務營運。

資料來源: 金涌投資 (01328) 全年業績公告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或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不能保證資料絕對無誤,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4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